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

发布日期 : 2012-06-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滨州市高新区青田街道办事处王楼联小   刘云峰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显著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倡导课程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关注的核心应该是问题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兴趣。然而它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障碍,一直困扰着我们。现以我办事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情况为例,分析一下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

一、没有科学合理的实施制度和措施,学校领导及任课教师重视不够

大部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随意性大,缺乏具体的统筹安排。这些学校还没有真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制度和措施,没有活动的全盘计划和长期规划,对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进行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同时也没有相适应的评价监督机制,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这类课程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但是受传统教育价值观和目前社会环境的影响,家长、社会舆论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还是停留在分数上,以能否考上大学作为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这在无形中就忽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在教育方针和社会压力中间左右为难,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校长、教师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必要性重视程度不够,在思想观念上并没有把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和学科课程同等对待。综合实践活动课虽然已走进了学校课程表,但由于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缺乏,大部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都由语文或数学老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挤占现象严重,因而达不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时数。

二、任课教师缺乏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现成的教材,找不到现成的教案设计或活动设计,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或参考资料,且领域宽泛,趋于开放,内容更加丰富。再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载体,更加强调师生的多边活动,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做指导者、协调者、帮助者,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机会。这样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和方式,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确实是难以适应的。大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没有经过培训,多数老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过程中需要运用的技术,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等都感到迷茫。把综合实践活动当成学科课程的延伸,不可能有效地完成其教学任务。依据新课程理念,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学科课程,它不是“可教的”课程,而是“可做的”课程,是实践性、体验性课程。设置该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已有知识,让学生保持持续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独立学习、思考,从而获得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体验。活动的终极目标并非是获得系统的知识,培养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合作精神,提高实践技能,才是它的真正宗旨。然而,现实情况是,不少教师在实施行为中,往往在活动指导或活动组织时,对指导教师的作用及角色定位不清,对如何有效指导认识不足,导致实施过程中仍然带有明显学科色彩,硬性灌输、推销结论的现象普遍存在,完全扭曲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应有的课程特色。

三、教学设备、课程资源不足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有必要的教学设备与条件,这又恰恰是农村小学所缺乏的。资料的收集需要多种渠道,但农村家庭报刊很少,更没有电脑网络,学校的图书有限,所以只能调查访问了。调查资料的积累也需要载体,可录音磁带需要钱、画图工具需要钱、摄影需要钱等等。这些都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就课程资源而言,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前期积累,一切都必须从零做起。对于一线教师,他们既没有像学科课程那样有教材可以利用,也没有别人的系统经验可借鉴。因而,教师在组织实施活动时,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寻找这类课程的资源,去编写活动方案,去寻求开发课程资源,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使活动的形式单一,课程实施难以得到保证。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安排流于形式,活动开展形式化

由于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其认识不够,加上诸多因素造成的困难,使一部分学校至今还没有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入教学工作计划,没有充分准备的综合实践活动,必然只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和补充,事实上只是一种装点门面的缀饰,效果当然甚微。

综合实践活动主张亲历实践,深度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程的教育功能。然而,现实活动中,“形式化”“浅层次”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少所谓“示范课”“公开课”“推门课”流于作秀表演,或者因为事前没有详尽的活动方案,只得临时抱佛脚,草草推出应付检查的急就之作。那些脱离小学生现实生活和自身特点的活动设计,很难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根据成人的主观想象,为学生安排的活动课题多数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厌烦。

五、对学生活动指导不到位

对学生活动的指导能否到位,是这门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若指导不到位会使学习活动难以进行,导致学与教的脱节。许多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活动,以为让学生玩玩说说,动手制作即为综合实践活动。而且在活动中摆不正师生关系,易走极端。要么事事过问,越俎代庖;要么过分民主,放任自流。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教师并未真正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另一方面教师还没有树立起主体性的学生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从“教”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的角度考虑问题,这种思维定势使得许多教师很难走出“教为中心”的怪圈。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国家课程,虽然已经走进农村小学,但在实施过程中必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就需要领导、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的配合和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小学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才能促进这门课程的顺利发展。

 

(《山东教育》20125月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