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变声期学生的歌唱能力
发布日期 : 2012-05-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宋春雨 张鲁霞
六年级学生开始处在变声期的阶段,怎样在这个阶段还能保持干净、柔和的声音并自然地进行演唱,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一个多月的实践,我以《赶圩归来啊哩哩》为课例进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我摒弃以往枯燥的练习气息的方法,采用了俄国音乐家杰夫林的气息操,运用一些肢体运动加入练习气息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让学生双腿与肩同宽分开站好,伸出双手,发出“嘶”声,再90度弯腰发出“嘶”声,然后再站直,反复几次,让学生体会呼吸的感觉,达到练习横膈膜的肌肉力量。每节课都变换不同的方式练习,这让学生感到既有趣又利于学习掌握。经过一个多月的练习,学生们现在演唱时已经具备控制气息的能力了。
其次,以念带唱。这个方法实际上是用“假声”来带真声,达到真假声柔和在一起的方法。例如在《赶圩归来啊哩哩》一课中,歌曲第二部分中的“啊哩哩”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最高音也出现在此处,所以在演唱这里时学生们要么喊唱,要么假声太多,唱得太虚。针对这种情况,让学生把“啊哩哩”这三个字用高位置的感觉先念出来,每一个字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训练单元。在具体训练时,先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气息支撑,在此基础上把同样的内容反复朗诵几遍,每一遍重点感受一个方面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把一系列的问题分解开来进行逐步体验,既降低了体验的难度,又增强了体验的实效性。念好后再进行演唱,让学生们自己找到头腔里的那个“亮心”,保持声音的干净、明亮。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求老师有一双会听的耳朵,也要求教师自己的范唱准确到位,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这样不断的训练,学生会在演唱歌曲的技巧上得到提高。
再次,节奏与歌曲的结合。音乐课中的节奏训练应该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我们这个年级在低年级中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训练,所以在现在的音乐课上,我陆续在节奏方面进行补充。在《赶圩归来啊哩哩》一课中,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一开始就进行演唱,而是以节奏训练开始。通过分析歌曲,我先找出歌曲中的难点节奏——切分节奏,带学生先读后拍。在学生掌握的基础上,加上脚部的基本节拍(4拍子)进行二声部节奏训练,加强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然后学生通过看教师出示的科尔文手势自己学唱歌谱。最后,要求学生把唱、手拍,脚踏三者相结合进行演唱。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乐理知识和歌曲训练的同时,我还随时关注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尽力运用科学合理的过程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实施音乐课程改革下的“双基”不是淡化,不是丢弃,而是要进一步地加强,要通过教学环节把双基教学渗透到音乐审美体验之中,渗透到听、唱、奏等各项活动中。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觉自愿地掌握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并由此获得再发展再提高的条件,为进一步更好地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山东教育》2012年4月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