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活动

发布日期 : 2011-12-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黄秀清

 

近来有幸参加了某学校举办的同课异构活动,听了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分数的意义”一节课,被三位教师有关生活经验和对话教学的设计所吸引。就此谈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这节课是继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的分数的再认识,主要目的是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从几位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来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建构分数的意义

这节课的引入方式可谓各具特色,精彩纷呈。有的老师通过放手让学生调查、搜集有关分数知识的资料,让学生在分享调查成果中理解分数的意义;有的老师设计了一组开放性的前测问题,唤起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经验,又通过两组图形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引进单位“1”的意义和“平均分”的意思。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都能够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主动建构分数概念,通过师生对话交流促进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但从课堂效果来看,都存在引导不够深入,甚至流于形式化的感觉。

下面以第三位教师的设计为例做一简单分析:

这位教师通过分桃子的例子,让学生体验平均分,由能分得整数个桃子,到不能分得整数个桃子和分一筐桃子不知道具体分得多少个桃子,从中体验引进分数的必要性和分数的意义。在后面又涉及了通过分蝴蝶、糖果、笔、三角形等学生喜爱或熟悉的图形,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结合起来,通过这些实际例子,展示分数形成的过程,理解分数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材料不仅感兴趣,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深层次地理解分数概念,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学习的价值,这正是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过程的意义。但在教学时,设置了太多的载体,不断地转换三角形、四边形……桃子、苹果……蝴蝶、青蛙……引进图形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概念,太多精美的、色彩斑斓的图片或动画,虽然“好玩”,但会分散学生观察和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深刻理解。

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操作、表达,搭建一个温暖、接纳、包容、欣赏的学习场合和交流平台,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这对学生的课堂生命状态以及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同时要考虑活动要具有较强的指向性,能有效达成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实现多元学习目标。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唤起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积累更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会探究,学会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生活经验交流和实践操作层面,要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形象概括到抽象逻辑概括的过程。

第二个特点是通过师生对话交流增进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从课堂时间分配的统计结果来看,三位教师设计的“师生对话交流”用的时间都比较多。老师有意识地创设了接纳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对话交流环境,并且很重视问题情境的设置,通过回忆、思考、交流,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地推进系列化问题的难度和开放程度,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积极的合作交流活动。但从总体上来看,交流活动较充分,但比较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较少。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些活动最终要归结为数学思维的活动。三节课“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还都相对较少,师生对话活动较多,但往往拉不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尤其是持续思维的活动。在此,我们积极倡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生生合作交流和师生对话交流,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交流,进一步增进学生持续的、深层次的思维活动。

还应当指出的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回答问题的机会总是被优秀生“抢走”的尴尬。对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整合问题,提高问题的复杂程度和开放性,减少一问一答的简单对话,给学生持续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思维活动中来,让暂时学困的学生回答适合他的相对容易一些的问题,也让他获得被肯定和激励的机会,让优秀生回答具有挑战性问题,以激发他们深层次探究和创造性思考的欲望。

事实上,好的课堂活动没有绝对的标准,一节课容量有限,也受学生学习水平的制约不可能承载太多的教育期望。且行且思,行思不止。一线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对教学实践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好地诠释课标要求和课程的育人目标。既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学生后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既要立足于当前的家庭期望和社会需要,又要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和社会未来发展需要,培养人格健全、志趣高远、视野广阔、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好课应该是师生展示个性、收获智慧、放飞理想的知识海洋,是师生释放生命活力的舞台和精神殿堂。

 

(《山东教育》201111月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