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本化”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日期 : 2011-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日照市金海岸小学 赵庆英

何谓“生本化”数学教学?笔者认为,所谓生本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通过前置性的任务目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观察、思考和实践,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数学,获得不同的知识体验,继而通过课堂上的交流、展示、诊断、点拨、提炼等对数学新知进行建构的过程。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构建这一过程?

一、在生活中体验   自主建构新知

数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年龄与身心特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如一年级的小学生对钟表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天天与时间打交道,各式各样的钟表如小闹钟、手机、车辆仪表等几乎无处不在。备课时我了解到学生的认识基础不一样,有的会看表,能指出时针、分针,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几时几分;有的认识钟表的指针,还能说出各指针所表示的时间单位;但有的学生知道的就比较少,有的压根儿就没有关于钟表的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课堂学习往往容易造成很大的差异,存在“吃不饱”“吃不消”的现象。那么,能不能引导学生自己先进行尝试学习,以减少认知基础的差异,争取对基本的知识“在同一起跑线上”,能力强的可进行更有兴趣的、深层次的探索?于是,在前一单元学习内容还没结束时,我就开始逐步渗透实践探索性内容,如“你在哪些地方见过钟表”“观察家里的钟表,你发现钟面上都有什么”。第二天利用课间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观察结果,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对自主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进行重点引导。接下来,根据低年级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喜欢想象和绘画的特点,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你能画一画每天主要做哪几件事,什么时间开始的吗?”显然,这个要求有些高,但我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这个作业引导学生去观察,遇到问题请教家长,并不期望学生会画“钟表”,并标出时间。尊重学生有差异地学习,有差异地发展,同时也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需求,因人而异地进行指导,在观察实践中解决认知困难、认知冲突,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通过收集学生们的“绘画”,我发现孩子的能力确实是无限的,你给他们多大的舞台他们就有多少精彩!他们用图画生动有趣地展现了自己一天的主要活动,有的还画上钟表表示活动的时间,有的用数字表示时间,有的是由家长帮着写或画的……尽管有些学生所画钟表的指针指向不对,尽管钟表的特征画不全,尽管钟面画得不圆,尽管时间表示的不够规范,等等,可是我看到的是学生们有了对钟面的认识、对时间的感悟!当我给那几份“精彩”的成熟作业画上笑脸、稍显逊色的作业打上星星并进行展示表扬时,那一张张小脸是多么自豪!他们的绘本对其他学生来说也是很好的启示。果然,在第一次生本化实践之后,经过鼓励和初步指导再布置学生回去画一画当天自己的主要活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更高了,第二次的作业收到了更多的精彩……通过画,就要有观察;通过记录做的事情,就有了对时间的规划;通过写出做事的时间,就有了获取知识的方法;通过自主体验,就有了解决问题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正像一位专家所说“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要做的是保护生命的活跃,让学生自主地发展”。

二、在课堂中明晰   共享系统认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让数学背景蕴涵在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之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易于感悟、理解进而抽象出数学模型。“认识钟表”的学习内容通过新课前的前置引导、认知铺垫及一系列的生本化实践,我感觉到已经到了在课堂上学习、交流、系统认知的时机了。因为有了前面的生本学习体验,我把教学设计定位为问题引导→交流共享→展示共进→总结提高四大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是教学开始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和时间打交道,掌握时间太重要了。你们是通过什么了解时间的?

生:我是通过钟表。

生:我是看到妈妈车上的电子表。

生:在学校里还可以听到上课、下课的铃声……

师: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钟表?

生:我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小鸟闹钟(出示小鸟形状的闹钟)。

生:爸爸戴的手表、墙上的大表,还有爸爸单位里很大的座钟。

生:我见过车上的表、学校楼顶的大挂表。

……

师:同学们认识的钟表可真不少!看来,钟表对于人们掌握时间真是功劳不小!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以这个钟面为例,你能给小组里的同学介绍一下钟表的知识吗?(学生小组活动,互相介绍自己知道的知识)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钟表的知识呢?

……

作为教师,通过设疑、解疑,引导学生将存在于头脑中的并不系统的知识体验进行交流,教师在关键处点拨、提炼、纠正,并且将前期学生自主体验时发现的“错误”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或者故意呈现激起认知冲突,引发争辩,或者设置问题串启发思考,学生尽显其能,兴趣高涨。这样,既达成了基本学习目标,还有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竟然获得了高学段的知识,实现了有个性的发展。

三、在评价中共进   体验成功快乐

“生本化”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进行学习体验时的参与程度、呈现资料的形式、获取方法等,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予以谈话指导、肯定、启发,进行作业展示、沟通家长,正向激励和个体跟进相结合,充分利用生生交流、家校携手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降低学习差异。在方法上,采取以个体和小组为单位检查了解,灵活掌握时间,可利用课间,也可集中收集材料查阅;在形式上,外松内紧,既营造宽松的空间,让学生畅所欲为,又及时地个别谈话指导,搭建“进步的阶梯”;在前置性任务内容布置上,要循序渐进,以体验、观察、实践性为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提出适合的任务目标;对优秀学生进行充分肯定并以此作为以点带面的典型,对学困生采取跟进式指导,既让能力强的学生充满成就感、寻求新的挑战,又让困难学生感受到“小步走”的喜悦和来自老师的关注;课堂中的交流展示要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与成就;必要的练习反馈可以巩固对知识的理性认知……总之,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关注不同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和有效作用,使学生们不断享受学习的成功体验,是建设生本课堂的基本保障。

“生本化”数学教学的实践带给我收获的同时也引发了以下几点思考:

1.“生本化”数学教学方式适合于跟生活联系密切、易于找到数学原型的教学内容,如空间与图形、量的计量等部分的内容。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生本化”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实践能力大有裨益,生本教育理念可以渗透到各个教学内容、各个学科中。

2.进行“生本化”数学教学时,要提前了解学情,根据学情设计前置性作业任务;在完成时间上宽松,完成形式上自由,逐步引导;过程评价要及时,评价要以激励、指导为主,评价时间与评价面要灵活把握。

3.“生本化”数学教学要循序渐进,扶放结合,注意学生的差异,分层施教,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探究能力,促进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山东教育》201178月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