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支教的路上
发布日期 : 2011-1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孙松波 张彬
2011年8月28日,记者见到李强、张春霞夫妇二人,他们刚结束了甘肃支教生活,疲惫的面容却掩饰不住眼神中透露出的激动与欣慰。
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迷漫。李强、张春霞夫妻两人是肥城市曹庄矿学校的普通教师。
2010年暑假,他们去了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杉树乡对马村对马小学进行支教,把师者的爱带到大山里,带给那些需要更多爱心的贫苦孩子。艰苦的生存条件,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年暑假,夫妻两人又背起行囊,背起满满的爱,继续行走在爱心支教的路上。
装满沉甸甸的爱
肥城市曹庄矿学校对夫妻二人的支教行动高度重视,给予了全力支持。临行前,全校举行了一次“献出一份爱心,温暖一片心灵”的募捐活动。学校全体师生一共捐献了课外书籍630多本、书包11个、文具一大包、衣物12大包。很多孩子在书的首页上写下了自己的心里话:“虽然我们不认识,但我真心祝愿你能像我一样快乐。”“祝你健康成长。”“来找我玩啊!”……一句句稚气的话语表达着孩子们对远方朋友的真挚问候与祝愿。望着堆了半个教室的爱心捐助,李强的眼角湿了:“有大家的支持,有这么坚强的后盾,我们一定要把这条路走下去。”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李怡然执拗地要跟着爸妈同行,“我要把自己的铅笔盒亲自放到他们手中。”这是9岁的然然唯一的目的,拗不过孩子,夫妻二人决定带上孩子同行。
这次,他们要去的是甘肃古浪石井子小学。古浪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端,自然条件差异大,平均海拔2500米,最高处海拔3469米。古浪年降雨量3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却高达2500毫米。俯瞰古浪,南部山区尽是荒山秃岭;沿沙漠一带,又多荒漠化土壤。而石井子小学所在的大屲村就恰恰在古浪县的南部山区,属于黄土高原地势。学校为山区村小,覆盖3个自然村,人口约180人。大屲村的土地主要以山地为主,村民以种植旱地小麦和胡麻为生,小麦的亩产平均只有90公斤,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通往大屲村的道路大部分为山路,交通极为不便。这里距离最近的镇子也有大约40公里的路程,村民出村非常困难。
苦中更有乐
7月19日,他们到达兰州的时候,先前发过去的爱心物资也刚刚到达。因为时间紧迫,西部爱心公益社支教队员们连夜把物资逐一分配到了各个支教点。又经过13个小时的颠簸,晚上10点半才算是真正到达目的地———石井子小学。或许是这个在卫星地图上都没有标注的石井子小学太过偏远了吧,就连送他们去学校的当地司机都没听说过这个地方。只得一路打听着一路走,到达新堡乡之后,终于在一个热心向导的带领下找到了地方。狂风裹挟着雨点和扬沙劈头盖脸地打在支教队员们身上,又冷又疼,算是特殊的见面礼了。
石井子小学就在村里唯一的一条土路旁边,学校的后面零零星星地散布着几户人家,四面是稀稀落落的田地,再远处就都是光秃秃的荒山了。地里满是裸露的碎石和沙砾,地里的庄稼高矮不一、稀稀落落,连土地都掩盖不住;连绵的远山就像是一个个的大黄土堆,几乎看不到一点绿色植被的颜色。学校仅有五间瓦房,其中两间是教室,其余的都是功能室,被临时用来做了寝室和厨房。学校校长千方百计搞来了几条床单,还有两张毛毡,分别铺在了四张床上。细心的校长还担心铺得太单薄,又在每张床上铺了些稻草和纸箱。但这些床铺仍然不够张春霞李强他们六个人居住,两个男老师主动搬到教室去睡课桌拼成的床。但是简陋的环境并没有减少大家初来的兴奋之情。
眼前的孩子们跟这里的土地一样,枯黄、干瘦,却淳朴、实在。初次见面,孩子们怯生生的,面对镜头,都羞涩地躲到一边或者低下头去。慢慢熟络起来,孩子们的调皮捣蛋也让队员们有些措手不及。他们去掏鸟窝,然后把小鸟藏在桌洞里,甚至在教室门上放黑板擦,布置陷阱,或者趁老师不备把粉笔灰抹在他们脸上。不过,在课堂上,孩子们还是特别认真,眼睛里满是对知识的渴求。很多孩子的家住得比较远,徒步大约要走半个多小时,但他们总是早早来到学校。晨光中,远远就能看到他们一蹦一跳的身影,活跃在乡间的小路上。往往是老师们还没吃完早饭,孩子们就已经背着小书包,带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走进了校园。放学后,孩子们依然会留在学校里,帮老师们打水、打扫教室。张春霞充满幸福地说:“他们喜欢和我们在一起,就像我们喜欢和他们在一起一样。”善良、朴实的孩子们还时不时地给老师们送来自家做的烤馍、油饼,还有自己地里种的西葫芦、角瓜、南瓜等蔬菜,礼物虽然轻,但支教老师心中却感到满满的爱和温暖。
让课堂更多彩
李强、张春霞他们在学校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基础课、社科课、兴趣课等多门课程。语文课上,孩子们学写作文,描述自己最亲近的朋友;英语课上,他们了解英语发音规则,齐声朗读单词;地理课上,他们跟着老师环游世界,认真做着笔记;哲学课上,他们思辨公平与正义,揭开了哲学的神秘面纱;美术课上,他们描绘海底世界,画珊瑚、画潜艇,老师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而感到惊喜;折纸课上,他们折出一朵朵美丽的百合花,然后用田野里的草梗做花秆;急救课上,他们学习如何处理紧急情况,学会保护自己和家人;舞蹈课上,他们学习“恰恰”等健身舞蹈,丰富了课余生活;体育课上,他们学习体育游戏,在快乐的活动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女儿跟他们手拉手跳舞,快乐在孩子们的嘴角荡漾……”张春霞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写满了幸福。
有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写道:“今天我在书上看到一个问题,‘大陆板块为什么会漂移?’我想了很久也没想出答案。为了思考这个问题,我茶饭不思,寝食难安。”看到“茶饭不思”“寝食难安”两个成语,李强会心地笑了,多么可爱真实、热爱知识的孩子啊。课堂上,孩子们经常会提出一些把老师们也难倒的问题。于是,下课后,老师们常在办公室里展开讨论,讨论英语单词的发音,讨论地下溶洞是怎样形成的,等等。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希望能帮助孩子们学习更多的知识。尽管学习资源有限,但孩子们对知识的向往却一点都不少。
爱需要延续
教课之余,张春霞、李强他们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做家访。通过家访他们了解到,这里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打工,难得回来一次,他们只能在家与爷爷奶奶为伴。家里种植小麦、胡麻等作物,靠天吃饭,赶上冰雹、干旱、蝗灾等自然灾害时,经济状况会更加紧张。家中的老人也多为疾病所困扰,医疗费用负担沉重。
芦海曾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里,母亲在他4岁时去世,父亲长年在外地打工,一直以来他都是与奶奶一起生活。奶奶长年有病,不能干重活,家里虽然有10多亩旱地,但由于本来产量就少,再加上疏于打理,几乎连自家吃的都不够。哥哥芦海平已经上初中了,一个人在古浪县台子乡上学,每月的生活费仅有100元。
贫困学生石兴海家里有六口人,爸爸、妈妈带着年长的姐姐长年在内蒙古打工,他也是一直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今年72岁了,有很严重的关节炎,但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家里辛苦支撑着种那十几亩地,因为是旱地,每亩的产量都少得可怜,连正常的生活也维持不了。奶奶三年前摔断了左腿,到武威市医院治疗,花费了2万多元,至今还有1.5万元左右的外债。
尽管家庭贫困,这里的家长们仍然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几乎把全村的孩子都送来读书,就是为了能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将来有好的生活。前不久校长曾经想跟家长说,不让他们再把学前班的小孩子送来了。可是考虑到现在正是农忙时节,家长都要下地干活,这么小的孩子不是关在家里,就是带到地头,还不如替他们照看一段时间,就算是累一点、乱一点又如何呢?当老师们发现有些年龄较大的孩子因为农忙没有来上课的时候,张春霞、李强他们还会组织大家去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收扁豆、收小麦。
面对如此繁琐的事情需要做,李强动情地说:“仅靠我们这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关注这些边远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希望孩子们能健康成长……”
(《山东教育》2011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