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的脚步永不停歇 ——记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季美娜

发布日期 : 2023-08-28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本刊记者   吴润梓

□ 本刊通讯员   王黎明

 

“当一个人将‘追求卓越’变成一种习惯时,自然而然就会获得卓越的业绩,成为卓越的人。”这是季美娜在教育生涯中始终不变的信念。

担任校长10年,季美娜笑称自己是个“建校校长”。从任职以来,她一直都承担着改善办学条件的使命和责任,带领学校走过增建、改建、搬迁、新建、扩建的历程。凭着事事追求“卓越”品质的干劲,她一手抓校建,一手抓学校文化内涵的提升,带领师生突破学校发展的瓶颈期,让学校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具有品牌特色的名校。

解决“急难愁盼”,把优质教育办到家门口

2013年,季美娜接任蓬莱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工作23年的她,对教育有着深厚的理解和高远的情怀。随着城区东移,为缓解城区就学压力,蓬莱区区委、区政府决定增建第二实验小学东校区。管理两个校区,意味着责任更大,付出更多,但季美娜深知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毅然接下了“一校两区”管理的重任。

2015年暑假,她顶烈日、催工程、看质量,天天在板房与工地间穿梭,有时和工人们一起工作到深夜,却没有拿出一天时间帮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女儿研究志愿如何填报,在坑洼不平的工地路面上扭伤了脚也没有休息一天。东校区在9月开学之际如期投入使用,尽管有着先进的教学设施,而老百姓却对孩子在这个新校区上学不放心。于是季美娜又带头搬到偏远的东校区办公,并从学校本部选派15名优秀教师作为东校区首批教师,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实施“经典海读”实验,开设走班选课实践课程。当校园开放日把家长请进学校时,家长们被学校的文化建设和孩子们快乐的学习氛围、良好的行为习惯深深打动了。家长的口碑是对学校最好的宣传。第二年,学校就由15个教学班增加到27个班,办学规模逐年扩大。2019年、2022年东校区扩建的第三、第四幢教学楼陆续投入使用。如今,该校区60个教学班全部爆满,有效缓解了城区入学压力,给政府惠民工程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东校区也成为了一所名校。蓬莱第二实验小学两个校区齐头并进、稳步发展,两个校区共增至117个教学班、师生员工5300多人。因学校规模过大,20238月,两个校区分别独立办学,东校区独立后更名为“烟台市蓬莱区海市实验小学”。

季美娜认为,解决家长“急难愁盼”,就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东校区快速发展的同时,2019年,西校区校舍因存在安全隐患,需要立即拆除。西校区两千多名师生全部安排到城西的蓬莱一中老校舍。学生们家住城东,西校区距离老一中校区有两三公里的路程,中途经过三所学校,家长接送孩子时正赶上学校上放学高峰期,路途遥远且拥堵。原来很多学生是由祖辈接送,现在只能由父母接送,父母工作忙又做不到按时接送,于是学生的接送成了一道难题。为彻底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季美娜带领团队多方调研,走访相关单位,请示协调,一遍遍修改方案,最终争取到由蓬莱交运公司的摆渡车每天接送学生。车辆协调好了,跟车需要教师,而且必须每天比其他老师早半个小时起床。于是,季美娜又组织领导班子开会商讨,确定愿意为学生服务且责任心强的教师跟车,确保乘车学生的安全。首次发车那天,她第一个到达乘车点,亲自指挥,最终12辆摆渡车安全平稳地到达老一中校区。她无微不至地关心乘车学生和跟车老师,十三个月的时间里,只要有时间,她就会出现在摆渡车乘车点,从家长手里接过孩子,把孩子再有序安置到车上。摆渡车穿越市区,早迎晨曦,暮送晚霞,成为蓬莱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208月,西校区整体回迁。从东到西搬物资,又从西到东运物资,季美娜带领两个校区教师,愣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发扬蚂蚁搬家的精神,把所有物资整齐有序一一归位:几十万册图书、2200多套桌凳、200多套办公桌柜和各种教具、实验用品全部有序摆放。自己的学校自己建,老师们的团结奋斗精神,又一次感动了学生与家长,这份感动,化作了对学校的爱和支持。

“难忘东校区启用第一天,老师们跨过校门口的沟沟坎坎进入学校的情景;难忘西校区躲迁,老师们搬运物资时一个传一个长龙阵式的搬运队伍;难忘老师们将家长的质疑变成信任时付出的努力……”说起这些,季美娜眼圈红了。正是在这样奋斗的过程中,学校干部师生凝成了同舟共济、追求卓越、永不服输的精神。

经过改造,两个校区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教学设施先进,教学设备齐全,校园环境优美。硬件条件上去了,下一步,如何带领学校走向高品质发展呢?面对“一校两区”的管理新课题,季美娜带领管理团队重新梳理学校文化,将“和乐”文化提升为“和润”教育,并充分挖掘学校“和”文化的内涵,以“和”聚力,以“和”润心;发挥两校区资源优势,构建以校长负责制为主体、以校务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为两翼的“一主两翼”现代学校制度,并将管理重心下沉。两校区统一调配师资和物资,使优质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开放、融合、民主的管理使学校上令下行、风清气正,使学校跨越式发展成为省内外知名学校。

为进一步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密切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2013年,季美娜在全市率先成立家委会组织。十年来,家委会工作在创新中推进,逐步探索出了“立足校内,融入家庭,借助校外,形成网络,全面育人”的家校共育模式。迄今为止,学校已成立十届家委会。家校合作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动力、活力与张力。学校被授予“山东省家庭教育示范基地”,家委会工作经验在省级及以上会议交流三次。

一校两区齐头并进,均衡蓬勃发展。每天往返于两校之间,穿梭城中到城东,倾听教师心声,了解家长需求,走进教室随机听课等等,季美娜以自身的言行向全体教职员工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教育是民生工程,选择教育就是选择奉献。

引领价值追求,给教师插上飞翔的翅膀

季美娜常对老师们说:“能不能做特级教师由不得自己,但能不能做特色教师的自主权在自己手里。”她认为,校长的第一使命就是引领教师发展,成就教师实现梦想。

“在这里,总能让人感受到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老师们都说,“在这里,你不努力都不行,总有人在推着你向上向前。”这种力量来自于学校干事创业的精神引领。

学校办学声誉越来越好,每年两个校区都要增加十多个班级,需要补充三四十名教师。此时,蓬莱区教育和体育局为加快新入职教师成长、提高培养质量,让新入职教师留城跟岗1年,后陆续改为2年、3年。这样学校每年补充近20名新教师,还有20多名城区或者农村轮岗来的教师。面对教师流动性大、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和家长对优质教育需求急切等现状,季美娜着手抓教师队伍建设。她深知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必须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所有教师都得到发展,且在保证均衡发展的基础上优质发展。她与团队重新梳理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以分层发展为基础,以特色发展为目标,探索教师队伍建设“251”工程。

251”工程中“2”即通识培训“双向工程”:一是师德工程,主要开展“铸师魂、树师表、暖师心”活动,学校评选出49位“海小榜样”,给老师们树标杆;二是夯基工程,从“听说读写研”五个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5”即梯队培养“五大工程”:“领雁工程”着力培养校长及中层领导,“卓越工程”意在培养教研组长、班主任和骨干教师,“曙光工程”则是培养青年教师,“长青工程”是历练中年教师和高级教师群体,“绿叶工程”是提高教辅人员素质。明晰的培养目标、培训理念,促进了教师分层发展。“1”即个性发展“特色工程”,以成就特色教师为目标。

学校实施多种举措激励教师自主发展,为教师发展引路、为学校发展筑梦。以“曙光工程”为例,这项工程促进了留城跟岗新入职教师的快速成长。学校通过“青蓝传承”结对子、问诊课堂开方子、开展活动搭台子等方式,使青年教师很快成长为教坛明星。特别是在问诊课堂活动中,充分发挥教研团队的力量,季美娜要求教学领导每个学期都为教研团队设计一次大型主题教研活动,开展融“学、研、思”于一体的“三步七环”教研模式。首先“学”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理念,然后进行三次备课两次打磨“研”课,最后“思”教学成败。以团队的力量帮助青年教师磨出精品课,让人人是教研的主角、人人在磨砺中成长,最终通过评选优秀教研组,培养团队合作力、执行力和感召力。如此,既实现了1+1>2的抱团发展,又保障了和而不同的个体成长。

独行快,众行远。在团队打磨下,刚参加工作第二年,王艺妮老师的课就获得了区教学大比武优质课。她说:“在这里学习,少走弯路,尤其是参加赛课,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做支撑。一次赛课磨课,相当于三年的成长。”学校浸润式的研训,让老师们蜕变式成长。留城跟岗结束后,一批批青年教师返回乡村学校工作,很快便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参加各种比赛时,他们又成了曾经跟岗学校参赛教师的强劲对手。学校“曙光工程”为孵化全区青年教师的成长做出了很大贡献,近几年为全区培养了五十多名青年骨干教师,有的现已走上学校的行政岗位。学校成为所在区域青年教师成长的“孵化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打造“特色教师”,培养教学名师,季美娜在学校大力提倡教师个性化教学,开展“我的教学主张”论坛、班主任工作论坛等,找准开发“师本课程”的突破点,让老师们真正成为课程的设计师,实现自身的价值,享受到职业幸福。赵文平的“自然语文”、白纬的“唯美语文”、宁明帅的“活力英语”、任玉华的“玩唱音乐”等教学特色鲜明,深受学生喜爱。学校教师队伍呈现出多元发展样态,目前已经有10位“特色教师”。他们凝练教学主张,形成教学风格,教学特色更加鲜明。“特色教师”开发了30多门特色课程,20多名教师先后在烟台市级及以上会议进行典型交流。学校教师在国家、省、市级优质课评选中,累计有300多节课获奖。

251”工程建立了公平公正的教师自主发展长效机制。学校有1名教师获得“山东省最美教师”提名奖,6人获烟台市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称号,10多人当选烟台市学科带头人。2023年,季美娜本人入选“齐鲁名校长”,学校一名教师入选“齐鲁名班主任”,两项殊荣出自一所学校实属不易。

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优质教育辐射作用,学校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开放包容的心态与省内外多所学校结成“手拉手”联盟,每学期都定期送教,进行教研支援;开展城乡教师“置换”活动,促进本校教师和薄弱学校教师共同发展。作为“齐鲁名校长”人选,季美娜带着学校团队多次到兄弟学校授课、作报告,辐射引领联盟学校共同成长,助推教育均衡发展。

学校积极实施双培工程,将骨干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骨干。作为学校党总支书记,季美娜精心打造学校“七彩党建”品牌,通过政策解答、课后服务、家校共建等方式,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学校党员走访学困生、贫困生家庭超过200人次,开展进社区帮扶活动百余次。学校先后迎接了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等地教育系统的党员干部观摩学习50余次,接待人员600多人次。学校先后荣获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烟台市基层党建示范单位、烟台市先锋基层党组织、烟台市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尊重个性差异,让学生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从教32年,季美娜无论做教师还是校长,始终把工作做到极致。她总是说:“因为孩子们等不得,家长们等不及!”“以和聚力,以和润心,唤醒、激发、放大其内在力量,让每一个生命在‘和’文化的润泽中美丽舒展。”这已经成为她坚守的信念。

小时候选择课程,长大了选择人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教育,必须先提供适切的课程。在季美娜的眼里,学生如同鱼儿,需要在课程的海洋里自由成长。她带领老师们致力于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学校重构了融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为一体的“和美课程”体系,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开设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96门。如基于学科拓展的名著鉴赏、百家讲坛、数学绘本、玩转魔方、小发明等等,这些课程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改进了课程体系,提升了课堂趣味。每周三下午固定作为学生走班选课时间,孩子们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特色课程。学校“和美”课程体系荣获得山东省优秀课程奖。

为让孩子们做有根的中国人,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季美娜与她的团队积极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开发了海小“新六艺”课程——数、书、术、射、乐、礼。每一种技艺都有不同课程来支撑,如对“新六艺”中的“数”,学校设有华容道、鲁班锁、虫蚀算等课程,让学生们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小烙下中国印。开设射箭课程是因为学校的体育教师宋伟是山东省射箭队退役队员,由他开发射箭课程再合适不过。葫芦雕刻是蓬莱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邀请民间艺人宋玉良到校执教烙画课程。厚积而薄发,学生先后多人次参加烟台市“国学小名士”和“国学达人”挑战赛,并蝉联两项赛事四届烟台市级大赛冠军,两人代表烟台参加省赛,戏曲《三娘教子》获山东省中小学艺术展演一等奖,学校承办了烟台市首届传统文化现场会,获得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学校、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等称号。

学校在打造“七彩党建”品牌的同时,构建了与之一脉相承的“七彩德育”课程,以“七彩德育,润泽一生”夯实德育根基。学校将色彩文化元素有机融进主题德育活动中,创新开展赤色革命传统教育、橙色身心健康教育、黄色爱劳动教育、绿色科技环保教育、青色礼仪教育、蓝色理想信念教育、紫色安全自护教育七大主题教育活动,把颜色的直观体验与德育实践相联系,使学生成长为“知行合一”美少年。学校的“七彩德育”工作经验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报告会上交流,并获得烟台市首届十佳德育品牌。

如今,走进学校,校园的每一处景观都是课程。在“润美楼”和“竞美楼”大厅里各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钢琴角和学生个人画展中心。每天清晨孩子们上学时,楼内大厅里便响起美妙的钢琴声,钢琴小能手弹起优美的乐曲,入校的孩子们合着音乐开启一天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钢琴角的琴声吸引我喜欢上钢琴,我一定好好练习,有一天我也要坐在这里,弹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学生方飞翔说。听着琴声,欣赏着绘画小能手的个人画展,美育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201610月,学校承办了山东省艺术测评现场会,江苏、新疆等地同行慕名前来观摩学习。201812月,教育部体卫艺教育司副司长万丽君到校对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艺术教育美育工作展开深入调研,并在全面了解学校美育评价改革的情况后,肯定了学校艺术测评工作扎实有效,既能面向全体师生,又能激励特长发展。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春意盎然的季节,学校“青葵园”劳动实践园开园了,孩子们在百花齐放的课程园里,如勤劳的小蜜蜂,流连花间,自由飞翔,采撷知识的甘露,为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快乐求索。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多年来,对于教育教学工作,不论多么急、多么难,季美娜总会带领团队想方设法做到最好,力求尽善尽美,这就是追求卓越的习惯。正是这种行动风格为学校赢得了更多信任,也获得了更多成绩。

当追求卓越成为一种习惯时,收获卓越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结果。季美娜以“追求卓越”的态度创新管理模式,创新队伍建设,实施课程改革,推动学校跨越发展。近年来,她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特色教育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山东省三八红旗手、烟台市名校长等荣誉称号,并入选齐鲁名校长工程。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校、山东省首届文明校园、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成绩的背后,浸透了季美娜为教育事业倾洒的心血与汗水,更折射出一名共产党员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与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