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山东省临邑县林子镇中心小学校长刘天庆印象

发布日期 : 2023-06-17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本刊通讯员   黄  明   王  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而乡村教育事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因此,乡村要振兴,教育必振兴。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显然,要实现这一目标,相对薄弱的乡村教育还需加倍努力。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未来农业机械化与科技创新将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乡村振兴、民族复兴蓄力,唯有教育。乡村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切呼唤着有识之士投身于此,为其全面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刘天庆就是一个怀着一颗赤诚心、满腔育人情,为乡村教育振兴无私奉献的人。他29年如一日,用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深情守望着一方教育热土。他秉持以人的生命成长为核心的整体教育理念,坚持文化立校、课程强校、质量兴校,因地制宜开展乡土文化课程体系构建实践研究,建立了临邑县第一处课程实践基地,实现了多元融合的全环境育人,打造了该县唯一一所“市级教学示范化学校”和第一所县域农村“省级示范化幼儿园”,提供了振兴乡村教育的成功样板。他立志创造一种遵循人的发展天性,能够伴行师生生命成长的、具有乡村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精神的理想乡村教育,他把这种教育叫作“立己达人”。

在带领他的团队向着乡村教育的高峰一路攀登的同时,刘天庆自己也当之无愧地进入乡村教育领军人物的行列,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校之长、镇教办主任、齐鲁名校长,一次次将自己的教育人生推向新的高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出版了专著,发表论文10余篇,还承担多项省市级课题,并屡获各级各类奖项。2022年,刘天庆被推荐进入教育部卓越校长培训示范项目“全国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由此跻身校长成长的“国家队”。回想当初,若不是义无反顾地种下那颗扎根乡村教育的种子,怎会有今天的人生高度、累累硕果?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20世纪90年代,面对乡村教育的现状,刘天庆执意回到家乡,圆他那个造福乡梓的小小梦想。

19947月,他从临邑师范学校毕业,那年他20岁。自小的乡村生活,三年的师范苦读,让他坚定了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他毅然放弃了去省城大型国企的机会,回到了老家临邑县孟寺乡(现在为孟寺镇)执教。报到的第一天,他又婉拒了留在乡党委办公室和去中学教书的机会,执着地要去老家附近的乡镇学校。望着眼前这位热衷于乡村教育的年轻人,领导们预感到这是一棵好苗子,于是就把他留在了与教委同处一个大院的孟寺乡中心小学。在这里,刘天庆遇到了他的第一位贵人——时任校长邓长路。作为当时学校唯一一个全日制师范学校毕业的、最年轻的男教师,在课余时间里,刘天庆便成了校长去下属学校了解情况、听课座谈的“贴身跟班”,因此得以广开眼界、多方求教。

勤奋学习、勇于实践是刘天庆最初成长的不二法门。一次,在一所村小的办公室,刘天庆意外发现了一摞摞码得整整齐齐的《山东教育》杂志,他二话没说,坐下来就开始抄录。日后,这所学校便成了他经常光顾的地方。正是这些手抄资料,帮助他了解到了前沿的教育信息和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也悄然改变着他的教育人生。特别是他借鉴刊物上一些优秀教学设计和案例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赢得了全镇公开课上的一众赞誉时,那种初出茅庐的兴奋感长久激励着他前进的脚步。

同样吸引刘天庆的,还有偶然发现的一套落满灰尘的魏书生老师的讲座录音带,这也被他借出来反复聆听。正是这种见贤思齐、向光而行的努力,奠定了他成长发展的基础。

是金子总会发光。刘天庆的不待扬鞭自奋蹄,吸引了教委领导的目光。1997年,乡教委决定聘任刚刚参加工作三年的刘天庆兼任教委团委副书记、乡教研室小学语文兼职教研员,开始参与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

在做管理工作的同时,刘天庆还担任班主任,同时教授小学语文、社会、思想品德三门课程,还负责全镇少先队活动组织工作。这时校长又把管理图书室的任务交给了他,而他没有丝毫怨言,在他看来,校长这是把一座宝库交给了他。他一头扎进图书室,查资料、记笔记,读书思考、充电赋能。在保证完成教育教学和班级工作任务的同时,他还独立承担了全乡中小学“六一”儿童节、元旦学生艺体汇演等活动的筹划与组织工作,赢得了全乡师生和领导的高度评价。

20世纪90年代,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农村学校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教学中播放幻灯片辅助教学是个费心费力的活,绝大多数人不愿去付出那样的辛劳,而对一切新鲜事物都乐于尝试的刘天庆却乐此不疲。于是,每年的全县电化教学优质课评选,他便成为代表本乡镇出马的不二人选,而且每每都能获得优异成绩,这也为他的厚积薄发创造了条件。果然,在通过了全县教师学科技能测试等五项基本功评比后,刘天庆顺利荣膺临邑县“百名教学能手”称号,并多次被评为临邑县优秀教师、德州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

当人们期待着让农村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时,高质量的教学无疑是第一位的。于是,即使是担任学区校长后,刘天庆也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这既是出于热爱,也是以自己的课堂示范增厚老师们的教学底蕴。

回望教学来时路,刘天庆这样写道:近三十年的农村教育教学和管理经历,使我从一个简单的有样学样的新手,慢慢成长为一个有了一些思想和方向的教育老兵。这期间,通过不断揣摩名师课堂和对语文教学的思考,以及对学生学习的观察、研究,我开始把这些思考和研究落诸笔端,形成研究论文。后来当了校长,思考的广度、深度慢慢增加。直到成功入选齐鲁名校长培养工程和加入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实验,才开始从原来的以单纯关注教育教学类书籍,转向更广泛地涉猎教育管理学、儿童心理学、课程管理、脑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开始关注教育教学和课堂教学改革现象的观察思考,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表现背后的家庭、社会、人格归因,逐步形成了关于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道”的思考和追求,进而悟出了自己语文教学的六字核心理念:涵泳、体悟、践行。之后又将这些思考的内容汇总出版为自己的第一部教育随笔《教者父母心》。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好的管理既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也必有自我独具、出自本心的一定之规。一个有能力的领导,既擅于宏观把握不逾矩,又擅于归纳提炼,能删繁就简、去伪存真,直取要害、直抵核心。20余年的教育行政管理经历,让刘天庆逐渐形成了自己基于自主、自觉、自律的管理理念和管理风格。于是,在人事管理上,他笃定了自我管理;在课程管理上,他选择了乡土主题;在教师发展上,他采取了抱团发展……他以仁爱之心为师生排忧解难,以宽广之心胸担负起社会责任。

时间还要从2001年说起。那年的农历正月十六,开学前一天,刘天庆正在准备开学工作,镇教育办公室通知他说领导要找他谈话。谈话中,他被告知第二天一早到地处三县交界的学区小学任校长。

那年正月十七,开学第一天。头天刚落下一场大雪,天地一片银装素裹,教办副主任带领刘天庆赶到相隔十余公里的学区小学。七点半不到,校园里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孩子们自己带来了铁锹、平板车,把校园内的雪堆成了雪堆,正在铲雪上车,往校外的空地上运。一会儿工夫,老师们陆续到齐,院里的雪也基本清理干净了,预备铃一响,孩子们自动回到教室等待老师上课。这一幕让刘天庆对学校和学生的自主管理多了些许思考:建立自我激励机制,调动起师生的内驱力,不待扬鞭自奋蹄,或许是最好的管理策略。

带着这样的思考,刘天庆开始不断尝试去发现教职员工身上的亮点,来强化师生的自我管理,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理念:“唤醒每一名师生员工的自我成长动能,以每个人的自觉全面成长描述师生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他开始不余遗力地帮助学校干部教师成长。在担任临邑县孟寺镇耿刘学区小学校长时,因为工作需要,镇教办选派了一位从中学转岗的男教师来担任教务主任。这位同志到任后,刘天庆发现他忠厚老实、工作认真,但却没有管理工作经历,学校管理很多环节都插不上手,性格又比较内向,凡事不主动。为此,刘天庆时常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帮自己看材料,还不断就一些学校管理问题征询他的意见。慢慢地,这位男教师开始主动尝试学习管理工作,最后被选聘为某学区小学校长。经刘天庆培养起来的不仅有管理干部,还有被他“逼出去”的教师。那是在孟寺镇耿刘学区小学任校长期间,县里启动了新一期为期三年的教学能手选拔培养,很多老师怕麻烦不想报名,刘天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激发老师们的积极性,他以自己报名参加做示范,硬是把学校两名工作比较突出的教师“拖下了水”,严格完成了三年的培养选拔任务,工作业绩因此得以大幅度提升。后来,刘天庆承担乡镇教育管理工作时,更是培养出了20余名市县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指导完成了10余项省市规划课题,助推了乡村教育的发展。

2012年,对于刘天庆来说,是一个成长的关键节点。这年7月,临邑县委出台了优化全县教育干部队伍结构的决定,对空出的6个乡镇教育办公室主任岗位,面向全县,包括乡镇中小学校长进行公开招聘。刘天庆从全县近百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担任临邑县林子镇教育办公室主任,成为唯一一名直接从乡镇学区小学校长选任的乡镇教办主任。

四年的林子镇教办工作中,刘天庆坚持在一线任课,深入学校和课堂进行探究,推动全镇师生阅读工程,承担全县大阅读启动仪式、林子镇中心小学语文大阅读和小学数学小组自主课堂改革实验等探索课题,多次在全县大会获通报表扬,林子镇中心小学也被评为全县唯一一所“市级教学示范学校”。

20168月,临邑县启动全县教育干部新一轮换届竞聘,刘天庆调任临邑县德平镇教育联区,担任联区党总支书记、主任,兼任临邑县德平镇中心小学校长。面对德平镇地处五县交界、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生态堪忧、教学质量不高的复杂环境,又恰逢义务教育均衡县验收前的学校建设攻坚期,刘天庆一边与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积极沟通、配合协调,寻求支持推进镇域学校建设进程和教育队伍建设奖励机制,一边深入教育教学一线,与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真诚交流,倾听大家呼声,完善考核考评机制,建立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奖励制度,让大家心态平和、共同发展,并且依然坚持一线学科教学工作,做到率先垂范,带着大家一起干,平稳了教育内部生态,凝聚了镇域教育合力。

众所周知,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教育思想价值的载体,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课程管理就无疑是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学校现有的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中,对于前两者而言是执行和适当的改造,后者则需自主构建与创新。能否让课程创建开出独具芬芳的花朵,考量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下多在于此。

在刘天庆看来,以课程建设和课题研究形成学校和个人发展的统一是最好的实施路径。在实践导师、乐陵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李升勇的指导下,刘天庆带领德平镇中心小学师生共同梳理了学校发展的优势与短板,针对德平镇作为千年古镇,优秀人文历史课程资源丰厚、学校前期乡土文化社团活动丰富的优势以及优秀乡土文化亟需传承和发展的现状,确立了以乡土文化为主线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方案。按照这一思路,刘天庆和他的团队通过查找资料、实地探访、村居社区寻访等,掌握了课程资源的第一手资料,梳理总结出关于德平乡土文化课程体系构建的系统化、系列化结构以及与学科课程相互融合的路径、方法和策略,构建出了乡土文化课程体系实践路径,完成了学校一体化文化环境创设,形成了学校乡土文化课程体系规划实施的整体架构。以此为基础,他为学校申报并获批德州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乡村振兴视野下的学校课程建构实践路径研究”。

形成学校乡土文化课程体系建构的骨架,只是初步的理论建构,要真正形成落实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多元育人课程体系,还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真实生活性实践环境。如何破解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刘天庆和他的团队经过反复探讨,集思广益,最终形成了共识,建立了以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粮王”魏德东创办的富民农场为基地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和校内“未来小农场”综合实践园、“乡土德平”文化体验馆等校内基地,把十余项传统美食、传统工艺、传统技艺等实践课程资源引入校内。通过聘请民间技艺传承人入校指导,与学科课程相融合,他们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学校还与临邑县秧歌协会多次沟通,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平大秧歌引入学校课程,让非遗文化与艺体课程全面融合,构成了运动与美的完美结合,实现了非遗文化的学校化传承与发展。

任何一项探索性的工作,都需要展示、检验的机会和活动的促进。2021年,当山东省师训干训培训中心向全省齐鲁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人选征集届中考核暨线下培训承办单位时,刘天庆在与师生员工进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向省项目组提出了郑重申请,希望为省级研训提供现场研究案例。于是,为期一周的汇聚省内数十位校长和百余名骨干教师的省级盛会于20214月在德平镇中心小学隆重举行。与会专家、校长、老师一起查看了学校发展档案与课程过程性资料,观看了关于学校课程建设与学校发展的专题片,现场观摩了大课间千人德平大秧歌课程,查看点评了乡土文化体验馆开展的乡土文化融合课程授课过程,进入校内“未来小农场”观摩了数学实践课堂与农耕文化融合课程。与会专家和校长、老师还一同到富民农场农耕文化课程实践基地,对基地内的二十四节气综合长廊、校外学生实践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指导;听取了德平中心小学三位课程管理组成员和刘天庆校长关于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成果呈现与评价等方面的复盘展示,在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给出了针对性的发展改进建议。这些探索和展示、改进为后期学校获得山东省中小学劳动课程优秀典型案例、山东省小学校本课程优秀案例和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省级成果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不担当与阿谁

教者仁心。刘天庆以赤子之心、仁爱之情倾心教育,关爱师生,泽被乡里。

他力推“抱团成长”。多年的农村工作经历,使刘天庆深深认识到,作为师资薄弱、教科研能力不强的乡村学校,要推动教科研工作、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单靠一个单位、一个乡镇的力量,难度非常之大。只有优势互补、抱团成长,才是突破乡村教育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为此,他积极推进六个乡镇学校校长之间的互访交流,达成了组建镇区联合教科研与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的共识。在县教体局的支持下,德平镇中心小学于2018年秋季学期举行了“校级专研”临北共同体启动和第一次同课异构教科研活动。迄今为止,共同体已经辗转五个乡镇,组织校级互访、专家讲座、同课异构、课题研究、研课磨课、读书沙龙等系列活动10余场,整体推动了县域北部乡镇教育整体发展和教育质量同步提升。

他极为关注教师发展。刘天庆深知教育要振兴,关键在教师。因此,助力教师成长是他一贯的工作重心,办法还是“抱团取暖”。2022年,刘天庆带头成立了全县80余名校长和骨干教师自愿参加的“齐鲁名校长刘天庆党代表工作室”和“临邑县名师工作室”,还成立了“新网师临邑县线下活动中心”,并联合新网师联盟校临邑县崇文小学,启动了每月一次的全县骨干教师线下共读经典活动。

他视教育为社会化的大工程,积极推进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创设合作共赢的教育大格局。针对长期存在的同镇区县直学校与乡镇教育各自为战、互为阵营的现状,2018年,刘天庆与镇区县直学校临邑县第二中学达成共识,以联合举办德平镇全民运动会为契机,通过校际共建、协同教研、一体化教学统整等活动,建立起了打通镇域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十二年一贯发展的新模式,开创了镇域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他责无旁贷地担起了辅助区域文明提升的责任。为此,他深入村居社区,了解群众教育需求,介绍教育发展状况,解读教育政策,赢得乡镇及社区村居领导对教育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形成了家校社共育的良好环境。

他关爱留守儿童,在林子镇匡五小学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室”,添置了电脑、电话,丰富了图书、音像制品等。他争取镇政府支持,建立了留守儿童课后服务站,每年出资2万元,聘用德州社工协会人员协助学校和家庭对留守儿童进行管护,受到了当地群众赞誉。全县关爱留守儿童“校园爸爸妈妈”结对启动仪式,也被安排在林子镇匡五小学举办。

他打破原来只有镇区设置幼儿园的现状,建起了全镇第一处学区幼儿园。20158月,新建的林子镇中心幼儿园如期竣工,面对院内未硬化的地面、空荡荡的活动室,刘天庆积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支持,采取施工方垫付、分期付款等方式,边完善设施设备,边组织教师招聘和环境创设,仅用一个半月时间就做好了开园准备,并在3个月后通过市级一类园验收,8个月后又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成为迄今为止临邑县唯一一所乡村“省级示范园”。

他践行有温度的教育,积极协调各方力量为学校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保障。当他了解到某小学和一所幼儿园的师生、家长苦于进出校园的必经之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时,及时争取到镇政府的资金支持,硬化了路面。

他竭尽所能为师生排忧解难。刘天庆一直觉得,学校要发展,先要让师生的在校生活过得幸福温暖。于是,刘天庆多次与镇主要领导沟通协调,完成了镇区所有学校的单体空调满负荷布设,并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德平镇中心小学(白麟小学)投入470余万元装备了中央空调,从此校舍冬暖夏凉。

他独辟蹊径创设了“爱心育婴办公室”,将所有有需求的女教师并入该办公室,一举破解了二胎政策放开后女教师育儿与工作难以兼顾的难题。这一颇富人情味的管理举措,有效提升了老师们的幸福感,而老师们也将这幸福回馈于学生。省级观摩活动中,时任山东省师训干训中心主任毕诗文说:“孩子们脸上的笑容里,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吹尽黄沙始见金。在追逐卓越教育人生的大路上,刘天庆一路踏歌而行,追光而奔,点亮自己,也照亮别人,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为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刘天庆29年如一日扎根乡村教育沃土,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孜孜以求,正逐步成长为一位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