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路上筑梦人 ——记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教师闫蕊

发布日期 : 2023-09-28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本刊通讯员   路笃祥   姚胜明   郭丁芳


在自然界,不是每一朵花都能如期绽放;在人世间,亦难免有痛苦不幸与人生为伴。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听不到美妙的歌声,看不见多彩的风景,感受不到外界的情感……他们如同折翼的天使,纵有残缺,但依旧有梦,渴望飞翔。

“眼里为他流着泪,心中为他擎着伞。”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教师闫蕊,用真挚情怀为残障儿童点亮心灯,用无私大爱托起他们的明天,使他们同健全孩子一样自信、阳光、快乐成长。

22年的特教生涯,她用心温暖心、用光点亮光、用爱传递爱。听障学生从第一次含糊不清地发声,到80%升入特校高中;智障学生从第一次走出家庭和学校的庇护,到自理自立、融入社会……闫蕊逆流摆渡,竭心尽力,引领学生跨越残缺障碍,用奋斗的步履开拓生命的未来。

2001年从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后走上特教岗位,多年来,闫蕊矢志不渝,给一个个残障孩子带来幸福,给一个个不幸家庭带来希望,为和谐社会注入大爱的音符。《人民日报》分别以《我和学生之间相暖相依》《不求桃李满园 只为相暖相依》为题,报道了她的感人事迹。她被授予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获“2022年度齐鲁最美教师”“山东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山东好人”“泰安市优秀教师”“新时代泰安榜样”等称号,被确定为202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22年的时光,闫蕊只教过96名学生,虽没有桃李满园的荣耀,却换来了残障儿童幸福的微笑。在闫蕊的悉心照料下,有的孩子走向康复,实现生活自理;有的孩子掌握了丝网花制作、刻瓷技术、擦皮鞋、洗车等劳动技能,具备了谋生本领,刻瓷作品参展“全国轻工博览会”“全国手工艺博览会”;有的孩子入职服装加工、手工铸造等企业,甚至自主创业;有的孩子考入高中班,升入特殊教育高等院校,继续求学深造。

用心温暖心   燃起孩子的希望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才有真正的教育。特殊教育尤其如此。22年的坚守,闫蕊用爱心、耐心、细心践行“有爱无障”的教育理念,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帮助他们找回生命中缺失的美好。

小谷,一个有着听力和智力双重障碍的孩子,无论闫蕊怎么变着法地教,小谷总是一脸茫然地看着她。8年的时间,他写不出几个简单的字,算不清10以内的加减法,连基本的手语交流都成问题,还时常惹事,被其他班的老师和家长找上门来……有一次,闫蕊被飞奔而来的小谷撞倒在地,狠狠摔了个跟头。面对周围再一次响起的劝退小谷的声音,面对小谷妈妈充满担忧的眼神,闫蕊忍着脚踝的疼痛,笑着说:“放心,小谷是我的学生。”她依然每天如春风一样对待小谷,耐心等待他的进步。就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小谷仿佛变了一个人,他会主动帮值日生打扫卫生、帮生活老师收拾餐厅、帮年迈的爷爷收拾家务,课堂上的他也开始主动学习……闫蕊用9年的陪伴,让小谷的家庭看到了希望。在她的教育理念里,不是尽力了就可以,而是拼尽全力依然不离不弃。

201812月,一场大火让小光的家变成了灰烬。幸运的是,这个12岁的脑瘫男孩发现卧室起火后,便跌跌撞撞地逃到了火势尚未蔓延的客厅,蜷缩在墙角,最终安全获救。从卧室到客厅,短短几步,走出的是生的希望。这短短几步,是闫蕊和家长蹲在孩子身后,用三年的时间抓着脚踝、辅助双脚交替迈步的康复成果。从刚入学时的一迈步就摔倒,到可以独立上下楼梯,小光的妈妈无比感慨地说:“我孩子的站,是一秒一秒加起来的;走,是一步一步数出来的!”小光是闫蕊带的第一批智障学生,如今的他上七年级了,能自己走路,能和熟悉的人无障碍交流,会洗衣服,会炒几个简单的菜。这些在普通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已经是小光一家人最踏实的幸福了。小光的妈妈曾悄悄对闫蕊说:“闫老师,你知道吗?孩子还没来上学的那些日子,我经常抱着他,望着村里的井发呆,就想从那儿跳下去。现在的日子真好!”孩子的每一个微小进步,落在家长的眼中,就汇聚成生活希望的光。

10岁的小涵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孩子,一进教室就躺在地上,怎么都不起来,不说话也不理人,家长愁得几乎要放弃。细心的闫蕊及时捕捉教育瞬间,点亮孤独的“星星”。她发现,当其他同学和妈妈做互动训练的时候,小涵会主动起身凑过去,瞪大眼睛看。小涵是不是缺乏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呢?闫蕊马上调整教学方案,化身“妈妈老师”。当小涵坐上秋千,闫蕊就在他的身后,轻轻地念着“妈妈、爸爸、爷爷”这些词语,只会说单音节字的小涵居然跟着节奏念得很清楚。和闫蕊相处的第五节课,小涵没有再躺在地上,而是主动站在了康复楼梯上。看见闫老师,他瞪大了眼睛,跳了两下,又看看闫老师,又跳两下,闫蕊恍然大悟——“123,跳!”他们的训练就这样开始了。小涵喜欢趴在大龙球上双手撑地爬,闫蕊就跪在地上帮他引导方向;小涵喜欢张开双臂飞一样冲下滑梯,闫蕊就一趟一趟来回跑着陪他一起飞……慢慢地,小涵的眼睛里有了光,开口说话了,还时常发出童真的笑声。小涵的爷爷,一位年近70的退役老兵,感激地说:“孩子能自己吃饭、穿衣服,能生活自理,我也就放心了。”

用光点亮光   关爱孩子的成长

“听障教育”到“培智教育”,从“口语练习法”到“故事导入法”,从“课程活动化”到“生活课程化”,闫蕊守正创新、因材施教,努力探索钻研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发展自己,成就学生,用微光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她探索出了三个“特别”的途径,为残障孩子打开了常态化成长的广阔空间。

——个性化教学,探索“一生一案”的心灵沟通,走进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

“课前三分钟说话练习”让无声世界里的孩子打开心扉。她聆听学生对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描述,锻炼听障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在这里,学生向她敞开心扉。在一次说话练习中,闫蕊得知学生小慧的父亲因病去世,这个本来就内向的女孩变得更加脆弱,学习成绩一再下滑。闫蕊鼓励小慧把心里话写进日记里,她就在日记的后边,顺着她的心意慢慢聊下去。这些爱的叮咛,像阳光,慢慢照进小慧的心里。渐渐地,小慧脸上的笑容多了,书面表达水平居然也在交流中提高了。小慧说,她的梦想是考上高中,能上大学。2021年,小慧如愿考上了浙江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圆了大学梦。

“我要学说话课堂”让掉队的学生重拾学习的快乐。2013年,她组建“我要学说话课堂”,利用晨读时间义务为3个听障班的学生补课。课堂内,从拼音到词语再到组织句子,长期的坚持使学生的口语有了明显进步。课堂外,除了这几个班的班主任,甚至没有人知道她在忙活些什么。园丁的努力,成长的花儿知道。贪玩的小玉渐渐跟上了大家的学习进度;总是一脸茫然的小奇,开始开口参与课堂;刚刚转学过来的小梅补齐了短板,挺直了腰板……

“故事导入法”让智障孩子聚在她的身旁。2018年,闫蕊在从事了17年听障教育之后,转型到培智教育。课堂上,面对唐氏综合症、脑瘫等更为复杂的情况,她讲得声嘶力竭,学生听得焦躁不安,有的目光游离、喋喋不休,有的直接无法安坐、离座游走。如果强加干预,往往会引发学生更激烈的情绪行为,比如大声喊叫、冲出教室、满地打滚、自我伤害等等。她走近学生,和他们聊天、做游戏……一个冬天的午后,她拿起一本幼儿绘本,试着给学生读故事。神奇的是,她每读完一句话,后面居然都跟着孩子们开心的笑声。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她探索出“故事导入法”,将课前故事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自然导入新课,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慢慢地,她的故事和爱流淌进了学生的心里。学生喜欢模仿她讲故事的样子,喜欢远远地一看见她就大声喊:“闫老师!”然后仰着头,等她喊出自己的名字再满足地跑开。

——培智先润心,实施多姿多彩的活动课程,让每个孩子都出彩。

2012年起,闫蕊先后承担了学校团委、党建和宣传等工作,组织发展80余名残障儿童加入少先队,20余名听障学生加入共青团。她探索构建“活动化课程”,把“学生喜欢、直观生动、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学生认知的主体方式。她发挥自身潜能,带领聋生舞蹈队的学生用舞蹈绽放生命之美,收获自信;她开展“生活自理我能行”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生活技能集中展示;她利用节庆日资源,开展励志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

她实施《爱我家乡社会实践》课程,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带领学生走进家乡公园、园林等地方,认识家乡、融入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施《生活自理我能行》课程,作为生活适应课程的活动化延伸,组织学生把生活适应课堂上学到的生活技能,通过竞赛式的活动来展示和锻炼;实施《国旗下展示》课程,以班级为单位,以经典诵读、手指操、儿歌表演等形式,展示近期国学经典学习和康复训练成果。学生把课堂所学在每周升旗仪式上进行展示。不会说话的“糖宝宝”小洋,每次一看见她,总是先指一指国旗,再敬一个队礼,仿佛在说:“老师,我要去升国旗!”能熟练背诵《三字经》的小欣变得书不离手,一有机会就展示他刚背过的国学经典……近10年的活动传承,鲜艳的五星红旗见证着学生的点滴成长。

在助残日活动中,从大会手语翻译、文艺演出主持到节目的排练和现场指挥,到处都有闫蕊忙碌的身影。她编排了30多个舞蹈,曾获宁阳县中小学艺术节舞蹈类第一名、山东省残疾人文艺汇演二等奖,受邀参加泰安市少儿春晚录制。学生在台中央表演,她就在台旁指挥,翻飞的指尖犹如看得见的音符,指引着学生登上一个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生活即教育,开展融入社会的生活课程实践,引领孩子从学校走向社会。

近年来,闫蕊顶着学校师资紧张的压力,牵头开展生活课程实践,将学科学习延伸到社会大课堂。比如,学生学习了购物知识,就组织学生到市场和超市去练习购物,把校内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许多老师犯了难,有的表示:“课程实践难度太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外出安全等都是问题。”有的说:“课本来就很多,很难再拿出时间外出实践。”面对大家的顾虑,闫蕊召集党小组长研讨攻关,她说:“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实践确实有难度,但学生需要啊,咱不能因为有困难就不去干!”不等她说完,党小组长戴老师就说:“对,咱们党员带头干,学生现在不会的,练得多了就会了。”有了支持,闫蕊一下子就有了底气,组织老师将各学科需要社会实践的课题全部列出计划,由党员教师带头,自行加课,带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去锻炼。孩子们从一开始的躲躲闪闪、不敢抬头,到逐渐扬起头,勇于表达、乐于交流。起初担心孩子外出表现不好会“丢人”的家长们,也慢慢放下心来。购物、乘车、过马路等生活本领的习得,让学生的梦想进一步照进现实。

2023512日,“新时代泰安榜样”颁奖典礼上,闫蕊2018年执教的学生、现在在长春大学就读的高爽,手捧鲜花来到她的面前,就像离家的孩子回到妈妈身边。他和闫蕊深情一抱、无声动容,在场的嘉宾、观众潸然泪下。

用爱传递爱   照亮孩子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支持特殊教育”“办好特殊教育”“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闫蕊身体力行、为爱发声,唤起全社会对残障孩子的关注和爱心。

为了让重度残障儿童都能接受优质、便捷的康复教育,闫蕊开启了送教上门的征程,把课堂搬进学生家中。多年来,她几乎走遍全县所有的乡镇,进社区、入乡村,顶寒风、冒酷暑,每年行程2000余公里、送教百余节次,把课本知识、康复训练和党的政策送到残障儿童的家门口、心坎上,让他们的不幸有处倾诉,困惑有人解答,困难有人帮扶。

2019年的一个清晨,闫蕊驱车一个多小时,去宁阳县西北部的鹤山镇送教上门。下了车,闫蕊手里攥着一条围巾、一顶棉帽,来到一户人家敲开门。屋里一个男孩搬来凳子,揪着闫蕊的一根指头晃啊晃,嘴里小声嘟囔道:“坐。”闫蕊拿出围巾、帽子,给男孩戴上说:“这是给你的礼物,好看着嘞!”男孩名叫小寒,是一名脑瘫孩子,跟着姥姥、姥爷生活。对于送教上门,小寒的姥爷起初是排斥的:“你们别来了,我们家孩子病得重,来了也白来。”闫蕊坚持说:“我们来了,就会多一份陪伴、多一份关爱,坚持下去,孩子就会慢慢变好。”每次去,闫蕊都会带上绘本、教具,教小寒发音、实物配对,为小寒开展针对性训练。在她的耐心陪伴下,小寒的语言表达有了很大进步,还学会了不少文明礼貌知识。

2021年,听障学生闫现阳作为毕业生代表参加了宁阳特教中心建校30周年庆祝活动,并向学校赠送了他的绘画作品。闫蕊在教师代表发言时讲道:“感谢那些自立自强、奉献社会的校友,是你们用向上向善、顽强拼搏捍卫了特教之光。”在活动现场的闫现阳立即起身打着手语说:“谢谢老师!”时隔多年的师生默契和师生情谊,让现场的来宾看到了学生良好的素质和形象。2022年,闫现阳考上了天津理工大学的研究生。

听障学生陆方舟,毕业后继续深造,考取了计算机硬件工程师证书,自主创业,开办了电脑医院,成为自立自强的典范。

大批听障学生在县内企业就业,学生秦璐璐、陆方舟等还被推选为宁阳县残代会代表,为残疾人工作建言献策,做出贡献。

2023年春季开学,闫蕊受邀参加山东省教育厅举办的教师“开学第一课”,分享特教故事,让特殊教育被看见、被关注、被关爱。近年来,闫蕊进机关、下车间、去学校,举办现场宣讲30多场,传播特殊教育普惠政策,带动各界形成全民携手筑建残障孩子未来的共识。

闫蕊组织教师志愿者组建“微光炬火·为爱发声”团队,拓展志愿服务平台,把学校创建成志愿服务实践基地,架起连接特殊教育和社会大众的爱心桥梁。

走近闫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钟情于特教事业的她,一个倾情于残障学生的她,一个共情于学生家长的她,一个燃微光成炬火、温暖前行的特教筑梦人。22年,闫蕊把奋斗的青春绽放在挚爱的特教土地,化作一束微光,照耀残障儿童成长道路,也为自己的人生铭刻上奋斗的鲜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