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育人,让每一个乡村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记全国模范教师、2023“齐鲁最美教师”赵国振

发布日期 : 2023-11-28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本刊记者   卢华清   姜玉蕾


齐鲁大地,一方教育的热土。在这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扎根乡村,用心用爱点亮乡村孩子美好的明天。2023年度“齐鲁最美教师”获得者——郓城县武安镇唐庄小学教师赵国振就是其中的一位。

赵国振23年如一日,以对乡村的热爱为底蕴,以务实有效的教育教学举措为抓手,以“心”育人,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扎根基层,以爱心化人

唐庄村距离县城20余公里,村里经济收入单一,为了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经济条件,很多年轻家长选择外出务工,养育孩子的重担便落在了老人身上。可是,老人受年龄和文化水平的限制,“隔辈亲”往往变成了“隔辈溺”。很多孩子在缺少父爱、母爱的环境中变得自由散漫,没有理想,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对此,赵国振坚持以爱心育人,用自己的爱去唤醒孩子对未来的向往,在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中,努力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

清晨,他总是早早地来到学校,在校门口用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个孩子的到来,主动帮助孩子整理衣服和红领巾。放学后,很多家长不能及时来接孩子,他就主动留下来陪学生打乒乓球,给他们讲述乒乓球名将刘国梁的故事,鼓励学生从小强健体魄,将来为国争光;与学生一起做游戏,在游戏中不断鼓励孩子,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培养韧劲;与学生一起读长征的故事,体会长征的艰辛与不易……每一个与赵国振相处的学生,嘴角总是挂着微笑,眼神中逐渐有了光彩。

当遇到有困难的学生,赵国振总是毫不犹豫地把更多的关爱倾注到他们身上。小郭是一位留守儿童,因为常年缺少关爱,经常有厌学情绪,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赵国振了解情况后,经常和孩子交流,采取摸摸头、拍拍肩、聊聊天等方式,触动孩子的心弦,用师爱去温暖他,用真情去感化他,还在一些生活细节上给予他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比如,换季的时候提醒他及时添减衣服,和他一起吃早饭等。当得知小郭喜欢打乒乓球时,赵国振经常利用周末去跟小郭打上几局,并鼓励他:“看,老师还打不过你呢。”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小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一改以往的消沉作风,树立了学习信心。考虑到小郭前期功课落下太多,赵国振便在结束一天的教学工作后,经常前往小郭家中帮他辅导功课。渐渐地,小郭脾气温和了,笑容多了,成绩也变好了。小郭的爷爷看到孩子的转变,高兴地一再邀请赵国振来家里吃饭以表达谢意,均被赵国振婉拒了。有一天,小郭突然跑到赵国振面前说:“赵老师,我以后也要成为像你一样的好老师。”赵国振欣慰地笑了——他知道,当孩子心中有了光,有了对未来的期望,就有了前进的动力。

今年小升初前夕,六年级的乐乐在家摔伤了脚。毕业考试当天,还未痊愈的他拖着伤脚,要到三楼参加考试。看着他一瘸一拐、走路吃力的样子,赵国振二话没说,直接给胖乎乎的乐乐来了一个“公主抱”,一口气把他抱到了三楼教室。考试结束后,赵国振又贴心地到三楼把乐乐背了下来。在日记本上,乐乐动情地写道:“我趴在赵老师的背上,听着他急促的喘息,看着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滑下,我的内心充满了温暖和感动。以后,我也要成为像赵老师一样的人,做一个可以帮助他人的人,把爱心传递下去。”看着乐乐稚嫩的文字,赵国振笑着说:“累得腿软也值了!”

在工作中,赵国振始终坚持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心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他还时刻注意加强与学生家庭的密切联系,积极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实现家校共育,用爱心去点燃留守儿童的热情,使他们对明天充满希望。

因材施教,以信心树人

“尊重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接受每个孩子学习能力的差异,并经常通过有意的关注、适当的表扬等方法,捕捉孩子身上的亮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振他们的自信心。”这是赵国振在为青年教师培训时说过的一段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学生小刚语文基础特别薄弱,字写得潦草,对语文学习也没有信心。赵国振了解情况后,每堂课都会故意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每次回答正确,赵国振都有意识地对他表扬一番;没答对的时候,赵国振又以“胜败乃兵家常事”来安慰他。在赵国振的呵护下,小刚回答正确的次数越来越多,渐渐地,他爱上了语文,也敢主动举手了。

学生小辉不爱学习,上课总是摆弄一些小东西,有时还和前后桌说话。赵国振发现这一情况后,留心观察,从这个孩子身上寻找优点,如反应快、胆大心细、乐于助人等。于是,赵国振抓住教育契机,课上多关注、多表扬;课下找他谈心,大胆决定让他当组长,监督其他人完成作业。组员不会的题目,鼓励他去指导,增强他的自信心。自此,小辉上课交头接耳、玩东西等不良习惯逐渐改掉,对学习充满了信心,成绩也有了很大提升。

教育因为有智慧而成为艺术,教育因为面向所有学生才有了温度。赵国振就是一个既懂得教学艺术又有教育温度的好老师,学生也因为他而成了更好的自己。

五育并举,以匠心育人

“四亩花生地的五育融合课”是赵国振近年来重点开发的以田地为课堂、打破学科界限的五育融合课程。

“乡村学校的条件和城市学校是比不了的,但可以充分用好我们的乡村沃土资源,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特色课程。”赵国振说。在教学楼旁的空地上,赵国振和同事们开垦了四亩土地,开设了田园课程,带着孩子们种上了花生。

虽然学校的学生都是在农村长大的,但是作为父母手心里的宝贝,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参加过农田劳动。虽然事先已经打好田埂,分给各个班级,甚至制定了让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学长合作制,但还是有学生怕累,想办法逃避劳动。赵国振深知言传不如身教,于是带头干最累的活,做最多的事。翻土、播种、施肥、拔草……在他的带动下,学生渐渐爱上了劳动,爱上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劳动课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赵国振结合劳动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以实践基地为中心,积极开展跨学科教学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对在劳动基地中实施跨学科教学总结出一套经验。比如播种前的松土,涉及科学学科教学中种子的萌发条件;播种时的株距,既涉及科学教学中植物生长通风的作用,又可以延伸到数学教学中的“植树问题”;播种过程中的辛苦劳作,可以当作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内容。又如拔草,既可以与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相结合,达到积累习作素材的目的,又可以延伸到《道德与法治》中有关节约的话题,还可以引导学生画出不同时节花生秧的变化,达到美育的目的。据此也就有了“四亩花生地的科学课程”“四亩花生地的数学课程”“四亩花生地的美术课程”等,各学科先做各自的课程,然后再找一个合适的主题合作,实现课程融合。

随着研究的进展,赵国振对跨学科五育融合课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他给该课程起了个比较接地气的名称叫“四亩花生地的五育融合课”,希望以劳动为基础,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动手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验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通过五育并举,实现全面育人。

精进专业,以虔心为师

“前些年,每次与城区老师交流时,我都会明显感觉到在教学研究上有很大差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没有专业教学研究,怎么能给农村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呢。”赵国振说。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与校领导多次商量,积极准备,主动向上级部门申请教研课题。

2018年,赵国振主持的市级课题“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立项。立项后,他积极搜集资料,结合教学实践不断研究,探索过程中形成的论文《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构建高效作文课堂》《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学生表达》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课题组的其他同事也积极参与进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最终探索出了一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有效方式方法。

赵国振发现,作为国家课程之一的道德与法治对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现实教学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薄弱,造成了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尽如人意的情况。2020年,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在完成上一个课题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又积极立项市级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开启了自己的跨学科教学研究之路。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赵国振积极探索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提升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因为该方法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学校还特意举行了经验推广会,赵国振在会上为其他教育同仁答疑解惑。

“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教师每天置身于教育现场,这里是教育问题的发源地。面对这些教育问题,如果我们不去主动解决,这些问题就始终存在,我们的教学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只有抱着一颗虔诚之心对待教育、研究教育,才能把教育事业做好,才能不负家长和学生的期望。”赵国振如是说。

贴近指导,以诚心待人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赵国振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要想给农村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必须有一群热爱农村教育、热爱教育科研的同行者。因此,多年来,赵国振一直坚持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去帮助和带动青年教师成长。

每学期,他都深入黄河滩区教学一线,积极参与现场教学、送课下乡、专题报告、教法培训、教师结对等活动。在活动中,赵国振鼓励青年教师,如果有培训,一定要积极参与;如果有公开课,一定要多参加。只有多看、多听、多想、多讲,才能让自己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一师一优课”评选活动中,青年教师刘老师想参加,但是又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一直犹豫不决。赵国振主动找到刘老师,鼓励他勇敢参与,不要太看重奖项,更应该关注参与过程中的学习与成长。在赵国振的鼓励下,刘老师决定参加评选。在备课过程中,赵国振主动邀请多名有经验的教师,帮助刘老师磨课、研课,调整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刘老师荣获菏泽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市级优课。获奖以后,刘老师说:“赵老师一边搞教学,一边做教研,已经十分忙碌了。但是,他还那么热情、耐心地指导我、帮助我,让我在感激之余,更对赵老师的无私由衷敬佩。”

对赵国振“由衷敬佩”的不仅只有刘老师,付老师、梁老师也在其中。她们都在赵老师的鼓励下,走上了菏泽市教学能手的评选之路。她们参加评选时,也是赵国振进行课题研究最繁忙的时候,但是赵国振依然每天坚持给她们打电话,询问评选材料的准备情况,并抽出时间不厌其烦地帮助她们磨课。“没有赵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恐怕到现在我也难以获得菏泽市教学能手的荣誉称号。”分享经验,付老师这样说。赵国振听到后,笑着说:“我可没那么大的能耐,是你们肯钻研、有能力,才获得教学能手的称号。如果说我真做了点什么,也就是在旁边喊了几声加油而已。”

就这样,在赵国振的“加油”声中,武安镇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优质课、观摩课中屡屡获奖。仅最近几年,赵国振指导的教师中就有3人荣获菏泽市教学能手称号、1位教师的课程被评为省级“一师一优课”、2位教师的课程荣获市级优质课、1人入选山东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武安镇优秀教师不断涌现,壮大了乡村学校教育战线的有生力量,提升了乡村学校的教学水平。

默默奉献,以谦心为人

从教23年来,赵国振扎根农村,勤勤恳恳,用心耕耘,笔耕不辍,从一位农村一线普通教师逐渐成长为一位名师。近年来,他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先后荣获菏泽市教学能手、菏泽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齐鲁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赵国振依旧坚守三尺讲台,守护乡村教育。“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把乡村教育办好,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伴随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我最大的心愿。”赵国振说。

他认为,要做一个实实在在、默默奉献的人。有一年,冬天来得早,赵国振家访时路过村中一位孤寡老人的家,发现老人没有点炉子取暖。赵国振没有声张,主动购置煤球送到老人家中。在出门的时候,他又发现炉子烟筒有破洞,担心老人使用烟筒时没有安全保障,又赶紧联系了卖烟筒的人。等着烟筒送来安装好,赵国振才放心离去。

就像这样,赵国振自己也记不清每年去了多少趟留守儿童家,帮助过多少需要帮助的人。在为留守儿童送去学习用品的同时,也为他们送去了爱与鼓励。家长们称赞说,他就是这样一位默默无闻、低调处事的好老师。

不论获得多大的荣誉,赵国振都把它看作提升自我的机会。在参加完颁奖仪式后,他总是第一时间回到校园,回到自己熟悉的三尺讲台,用自己的微笑,去感染班里的每个孩子;用自己的付出,帮助每个学生找到前进的方向。

“在所有的比喻中,我更喜欢把老师比作‘蜡烛’,不是因为‘蜡炬成灰泪始干’,而是因为老师的职责就像一根蜡烛可以引燃另一根蜡烛一样,在课堂上点燃希望。”赵国振始终坚守自己的教育初心,以谦逊的心态投入到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之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赵国振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以“心”育人,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教育的初心,彰显了卓越教师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