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时代的朝阳奋力奔跑 ——记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寿光现代明德学校校长王永亮

发布日期 : 2024-08-21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本刊通讯员   董清林   刘兆云   孙 婧

 

“乘风破浪,气宇轩昂!”“宝剑一出,谁与争锋!”

寿光现代明德学校的师生们在响亮的跑操口号中开启了新的一天。迎着朝阳,校长王永亮跟着孩子们的队伍一起奔跑。

这一跑,就是8年。8年的光阴,染白了他的黑发,却稀释不掉他对学校最初的印记……

20166月,一座占地200余亩、建筑面积71000余平方米的新学校在山东寿光洛城街道拔地而起,学校对标现代化学校标准建设,如同一颗即将萌芽的种子,蓄满了生长的力量。

如何建设这所一切从零开始的新学校,是摆在王永亮面前的一次职业大考。来不及彷徨和迷茫,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从让学校“扎根”入手,邀请专家把脉指导,与同事们破题寻路,引导教师深耕课堂教学,聚力课程建设,以专业素养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向着“培育具有‘中国心、现代脑、世界眼的高素质公民’”的目标不断迈进。

8年时间,学校由最初只有1个校区、11个教学班、370余名师生的新学校,发展成为当前拥有3个校区、2所幼儿园、138个教学班、6600余名师生的域内基础教育优质名校。

8年时间,也让王永亮实现了从“寿光市优秀校长”到“首批潍坊市新时代领军校长”再到“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的蜕变。

以点滴之举厚实学校发展底蕴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在王永亮看来,每一所学校都应有它独特的灵魂和气质。为此,他从强化学校自身建设入手,引领学校确立了“为未来培根”的核心办学理念,倾力打造“培根”文化。

“根”是什么根?往远了说,是国家和民族的复兴根基;往近了说,是学生的成长根基、教师的职业根基和学校的发展根基。

把学习作为成长必修课

王永亮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校长就要成为长流水。”

他始终把读书作为最好的修行,采用“阅读+观摩”的方式给自己充电赋能,阅读内容涉及中外古今先贤名著、教育专著,学教育政策、教育理论、学校治理等,甚至学生感兴趣的科幻类、历史类书籍也在他的涉猎范围内。

不间断的学习,令他的思维更加活跃、认知更加前沿。一次在餐厅陪餐时,六年级学生张泽一故意“刁难”他:“王校长,你知道‘元宇宙’是啥吗?”王永亮摸摸他的头,笑着说:“这个问题难不倒我。你看过科幻小说《雪崩》吗?其中就描述了一个比地球还要大的元宇宙世界,那是一个互联网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观摩,返校后第一时间与老师们交流心得体会。2023年,他参加完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培训之后,跟老师们交流说:“孔子一生学礼,心怀家国,心系百姓,其精神内涵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要从当前提出的‘教育家精神’的角度去用心研究,并付诸实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王永亮看来,教师要“先把学生当孩子,再把孩子当学生”,努力修炼高尚师德。而学生应该面向国家的需要,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于是,他提出了“明德教师为师三问”(我是谁,我来明德做什么,明德学校或者明德学子因为我能改变和提升什么)和“明德学子为学三问”(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将为祖国贡献什么,我将为这个世界创造什么)。他将这两个“三问”,分别呈现在学校礼堂的墙壁和学生笔记本的扉页上,让他们在抬头和俯首之间感受“三问”力量,时刻提醒自己以“三问”叩问初心,激励成长。

现在,明德师生每当遇到困难,都会从“三问”中生发出内心的驱动力,唤醒内心深处的力量。

让一砖一瓦说话,让一草一木传情

在王永亮眼里,学校的所有元素都可以作为育人的活教材,他将“培根”文化的阵地不断扩大,学校里的每一栋楼、每一条走廊,乃至每一面墙、每一块石头,都充满了育人气息。学生们自主设计的五周年校庆吉祥物“明明”和“德德”,以及校庆标识“5”,被安置在学校的明德路上,成为学校的文化地标。

为最大限度激活发展新动能,学校还邀请众多热心人士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2019年,学校就“上好人生每节课”的校训,向社会层面发出解读邀请,共收到来自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的解读信函和电子邮件300余份。其中,不少家长对学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颇具建设性,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

“‘上好’,体现的是一种态度;‘每节’,体现的是过程;‘课’,既指校内课堂的课,也指各种给人启迪和教育的事情。‘人生’,指一个人一生经历的全部。这几个字连起来,就是要持续提升教师、学生、学校的层次和品质,大家一起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奋斗。”在大家的启发下,王永亮结合学校实际,也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为学校发展谋长远

在日复一日的文化积淀中,学校知名度越来越高。近三年来,王永亮受邀到深圳、济南等地作经验交流20余次。同时,他还为学校争取到了许多社会资源,为学生成长开辟了更多元的学习空间,让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转化为学校的课程资源。

“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让我家孩子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尤其喜欢对事情刨根问底,有一股不弄清楚不罢休的劲儿。”五年级学生许曦月的妈妈开心地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伴随学校的发展,瓶颈期也随之而来。只有未雨绸缪、事前做细,才能更好地引领未来。于是,在建校五周年之际,王永亮主笔编制了学校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和行动纲要(20212026),明确了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和思路,给师生未来成长绘就了清晰的蓝图。

纲要中,既包含机制保障的举措,又包含队伍建设的路径;既有学校发展背景与现状的分析,又有发展愿景与总体目标的规划。对办好这所学校,王永亮充满了信心。

以硬招实招激活教师成长动能

竹有千结,始于新笋。在王永亮眼里,新学校也带来了大量的新教师,他们青春洋溢、热情大方,也存在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为此,作为学校“当家人”,王永亮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下足了功夫。

让教师先站稳讲台,再走向优秀

想让新教师在教学这条道路上行得快、走得稳,“强师能”是基础前提。王永亮对新教师提出“半年入门、一年达标、两年骨干、持续出彩”的成长目标,让新教师实现“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再到站好讲台”的进阶式跨越。

8年的时间里,学校坚持实行“四全+三研+两会”培养模式,助力众多教师走上了专业化发展之路。

“四全”是指在“全息、全程、全链条、全覆盖”的培训中,教师聆听专家讲座、骨干分享,上台演课、说课,和同事们“头脑风暴”,接受专家、教研员的指导。

“三研”包括沉浸式日教研、主题式大教研和学术性周前会三种校本教研模式。学科日教研时长为30分钟,主讲老师结合前一天讲授内容进行反思诊断,对即将新授的课例展示设计预演,其他老师各抒己见,实现智慧共享;主题式大教研打破年级壁垒,同学科教师聚在一起,共同研讨学科共性问题,商讨破解方法;学术性周前会分学部开展,教师们梳理上周工作,明晰下周工作重点,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走上讲台,分享管理心得,开展同题异构。

“两会”是指班主任在学生午、晚休后进行的班级育人碰头会,级部主任就班级内当天发生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学情,和老师们商讨更科学的育人策略,在细微之处补齐课堂短板。

“授课时,这个地方要引导学生用化学式表达物质的性质,而不是用汉字表述。”“我昨晚看自己的课堂视频,发现多次使用‘但是’这种无意识的转折语言,等于暗示学生正确的答案是什么,以后得注意措辞。”……在高效培养模式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学会了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为教师成长铺路搭桥

对于教师来说,能教是前提,会教、善教才是根本。在教师管理上,王永亮围绕“研·学”二字不断发力,为教师成长搭建了多样化平台。

聚焦“研”字,学校组建了“逐峰团队”和“学科主任团队”。“逐峰团队”成员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的解读,谋划教学思路,主导学校的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学科主任团队”成员从学科教研组长中层层选拔出来,是学校教研的中坚力量,除了负责学科常规工作,他们还是主题式大教研的统筹和组织者,负责教研选题、教研内容和教研实施,确保教研实效。

聚焦“学”字,学校专门成立屯秀教师培训学院,秉持“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成长”的发展主旨,师父和徒弟青蓝结对,薪火相传,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供了助力。

“研·学”的路径不能局限于校内,还应当“走出去”“请进来”。在王永亮的提议下,学校聘请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单位和高校的多位专家担纲课堂顾问,邀请他们入校指导,让更多教师有了与高水平教育专家交流的机会。

好老师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做孩子的好老师,也要做孩子的‘好家长’。”这是王永亮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教师的关爱影响着学生的幸福。

一天早上,他看到一位学生拄着拐杖进入餐厅,就跟了过去:“你怎么吃饭?我去给你打?”在得知班主任已经安排同学帮他打饭后,他才放心离开。后来,针对行动不便学生的就餐、就寝、大小便等生活问题,他安排专门划出区域,为这些学生提供便利。所有这些,老师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王永亮的带动下,他们为学生缝制衣服、抱着哭闹的孩子午睡……全体师生以关爱复制关爱,以温暖传递温暖,绘就了一幕幕暖心画面。

针对学校干部和班主任,他明确了“五有五善”(有思想、有情怀、有标准、有规划、有担当,善落实、善带头、善团结、善总结、善慎独)好干部标准和“四有”(心中有标准、眼中有差距、脚下有行动、过后有反馈)班主任标准,“研·学”一体的教师培养机制逐步完善。

8年间,“韩少华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徐翔特级教师工作室”先后成立。仅2023年,学校教师在省、市、县大单元学案设计及教学案例设计等活动中获奖600余项。学校连续4年发放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显示,家长对老师的满意度达98.93%

以融合融活焕发课堂生命活力

课程和课堂是传道授业的载体和主阵地。多年来,王永亮积极应变,带领老师们先后开发了集趣味性、融合化、项目式于一体的“叶之魅”“诗词画意”“非遗传承·布里生花”等11个课程,打造了“京剧精腔”“我爱无人机”“论拳论道”“动力火车”等70余个社团,让学校培根课程体系更富生命力。

将五育并举融入课程开发

2021年秋天,校园小路上,法国梧桐金黄的落叶格外惹眼,学生们时而在落叶间快乐地奔跑,时而拿在手上变着“花样儿”。通常情况下,这些落叶是会随时被学校保洁师傅当作垃圾清扫掉的。一次课间,王永亮偶遇几个正在“玩”落叶的学生,交谈中,他们纷纷提出要求:“校长,咱校园的落叶,能别急着扫吗?留给我们看一看、玩一玩,可好?”学生的需求就是课程研发的动力!王永亮与学校教科室、“逐峰团队”、学科主任等对接,“落叶缓扫”课程落地实施,“树叶变色的秘密”“海拔与植物的分布”“藏在树叶里的角”等课程陆续开设。

小小课程不仅实现了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更实现了课程实施与学生发展的“融活”。以学校的“六爱”“双养”课程为例,学校将“爱国”这个宏大的概念拆解为“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坚持以及“国家兴亡,人人有责”的态度,让学生自己解读“六爱”,以此唤醒其内生动力,指引其日常行为。现在,现代明德学校的学生不管身在何方、身处何地,只要听到国歌响起,就会面向国旗方向注目、敬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学校课程已经融合了美术的绘画、语文的描写、科学的探究、劳动实践的创造、数学的计算等,加之不同学科项目化的实施,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了更加多元的空间。

将真情实感融入课堂打造

“所谓融合和跨学科,不是为了融而融,不是为了跨而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聚焦他们的需求设置课程,才能真正培养出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未来公民。”王永亮眼神坚定地说。

课堂是师生对话、学生成长的“主舞台”。2017年,王永亮带领学校教师,着力打造了“有温度、有梯度、有深度、高参与度、高效度”的“五度课堂”。坚持由“经验教研”向“实证教研”转变,“逐峰团队”围绕“五度课堂”预设样态,编制修订7版观课量表,为课堂评价提供科学化评估样本。2022年,课堂研究成果《五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论与实践》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二年级的数学课堂上,任玉莹老师讲授“表内除法”一课时,课堂练习环节设计了9个小题目。她没有让学生一次性完成,而是每次出示3道题,根据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重点讲解后再开展第二轮、第三轮练习。这样,就给了学生多次学习和练习的机会。这种“梯度”明确的课堂设计,让学生做题正确率不断提高,课堂效度也得到了提升。

在王永亮看来,教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为了更好走近学生,他通过设置校长信箱、知心姐姐信箱和开设心理课等倾听学生心声,通过“走心”的情感交流让学生爱上课堂、爱上学习,再慢慢走向“会学”。

将自信优秀融入师生行为

“融合”之中见“多元”,“多元”之中见“成长”。通过课程实施和课堂驱动,学生的个人能力明显提高,学校的“培根”教育生态也愈发充满生机。2023年,信息学奥赛社团的学生张泽一获得信息学奥赛 CSP-J入门组复赛全国一等奖;有的学生参加山东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校层面也佳绩不断。13个课程资源和课程设计入选“教育部第二届中小学课程资源征集活动山东省推荐课程资源”和“山东省优秀课程设计优秀案例”。学校先后获评“全国中小学足球特色学校”“全国中小学冰雪项目特色学校”“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省级工作坊教育评价坊实验基地学校”“山东省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学校”等。

与此同时,学校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领导专家和教育同行的目光。仅2023年,上级部门先后就“培根”教育开展情况入校调研14次,来自省内外各地的2300余位校长、教师入校跟岗学习17次。

现在,穿行在现代明德学校的校园,苍翠的法桐树向上伸展,学生个个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教师人人身上彰显着职业自豪感,整个校园充满勃勃生机。

以贯通培养助力学生长远发展

如果将现代明德学校的8年发展比作是一场旅途的跋涉,那么,今天的鲜花只属于当下,明天的繁华和锦绣,更值得期待和拥有。

王永亮心里明白,现代明德学校是一所12年一贯制学校,从幼儿园到初中九年级,其中的教育离不开“贯通”二字。如何将“贯通”真正服务于学生成长,是“培根”教育未来最大的课题。

一体化培养机制实现跨学段贯通

针对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学校立足学段特点要求,采取“一课二问三见面”的贯通培养方式,每年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开展培训一次,也就是小学第一课;对七年级学生开展期中、期末调查问卷两次;邀请高中学段教师入校,与初中教师进行面对面课堂研讨。

“我本来挺焦虑的,参加了学校的‘小学第一课’后,感觉好多了。接下来,我会先从生活习惯开始一点一滴规范孩子的行为,为孩子顺利上小学打好基础。”幼儿园孩子李璟语的妈妈说。

12年一贯制办学中,学校还构建了“五维考核、三星进阶、一体成长”的“明德之星”评价体系,通过体系化的进阶式划分,激发学生的成长动力。

在近期的一次“田园小能手”比拼赛中,学生葛昕彤看护的校园试验田收获满满,获得三颗“劳动之星”,进阶为“明德五星少年”,下一步即可获得“北斗少年”称号。在现代明德学校,“北斗少年”是每名学生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

在贯通式“星级”评价体系下,学校各个学段的学生围绕一日常规、课堂表现、就餐秩序等40多个指标对标前进,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实现不间断成长。

课程项目化实施打通学科壁垒

202311月底,学校“非遗传承·布里生花”扎染课程受邀参加第十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王永亮从产品特色、研发思路、教育价值三个方面,介绍了课程的开发、实施和推广情况,兼具深度挖掘与未来探索的发言,赢得了现场专家的一致好评。

这是学校校本课程项目化实施带来的成果。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出发点,通过涵盖植物种植、染料提取、布料染色、作品设计、手工制作、产品展演等流程的设计,将与植物种植、植物观察、手工制作、化学反应等有关的学科融合,让学生在传承非遗文化中,实现了跨学科学习。

学校类似的课程还有很多,其中“培体固本”课程、“大阅读”课程、“达观天下”新闻课程等已经将“贯通”二字融入其中。以“达观天下”新闻课程为例,该课程要求小学生每天傍晚观看《新闻袋袋裤》节目,尝试表达看新闻的感受;初中生每天晚上观看《新闻1+1》节目,谈个人观点,评观点对错,并以文字形式展现出来,形成了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课程链条。

教师衔接意识实现年级贯通

学校开展主题式大教研时,同一学科的不同年级的所有教师都到场,大家围绕同一主题进行交流、研讨,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小学三年级英语老师王晓明已有20年教学经验,她说:“教师的衔接意识来源于对教材的熟悉,来源于对学生易错点的把握。教师只有心里时时刻刻装着这个‘易错点’,授课时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前渗透并强化训练,才能让学生学得扎实。”

初中九年级数学老师李素华对这一说法也予以赞同:“我在讲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时,讲到其中的关键条件‘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就与七年级的代数式分类联系了起来。”

这都是教师衔接意识的体现。为了让学生成长不断档,学校还规定,教师原则上要跟着学生“走”。这就要求教师对这一学段的学情和教材全面熟悉掌握,搞清楚不同年级之间同一主题或者同一知识点的梯度关联,并做好前期渗透和后期融合。

“贯通”服务于学生成长的每个瞬间,这是王永亮对“一贯制”办学构建的美好愿景,也是终极目标。

为了尽可能地接近这个目标,王永亮带领学校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2024523日,在学校的“异彩纷‘程’ 培根未来”首届课程成果项目化展示活动现场,学生们表演课本剧、开展主题辩论、制作漂漆纸扇、炒菜、包饺子……“您看看这个手提包,环保材质,数码印刷,经久耐用。上面有我们自己设计的吉祥物‘明明’‘德德’,全球独一份,价格超优惠!”在活动现场,学生们大方地推销商品,他们讲价还价,核算成本支出和销售收入。生活化的交易场景,令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

一个生态,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平衡,生命个体之间,除了一个“动”字,还存在着“如何动”的问题,就像“熵增定律”中所说的“秩序”。只有做熵减,对抗无序的状态,才能使生命成长焕发活力。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生命有序生长,向美绽放,实现生命价值最大化。

未来的寿光现代明德学校,将持续遵循 “培根”主线,迎着时代的朝阳,躬耕不辍,履践致远,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