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思想的实践绚烂有故事的童年 ——记全国优秀教师李玉玺

杏坛星座来源:《山东教育》小学刊查看次数:69发布日期:2024-06-21

□ 本刊记者   吴润梓

□ 特约通讯员   季俊昌

 

当新的一天在鸟鸣啁啾的婉转中启幕,东营市清风湖小学也在霞光中热闹起来。

“校长好!”“同学们好!”

每天在学校门口迎候学生们进校,开启一天的校园生活,是东营市清风湖小学校长李玉玺的例行“早课”。这样的“早课”,从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教师开始,已坚持了26年。

26年里,学生们的问候从教室门前的“老师好”变为学校门前的“校长好”,他的身份也完成了从普通语文教师到学校负责人的改变。同时,他也经历了从“东营市先进工作者”“东营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正高级教师到“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再到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高层次特殊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的专业跃升。

这些荣誉和成就,对于李玉玺来说,是年复一年不断精进的累积,是专业行走的步履永不停歇的跃进。

“办成一所有中国味道、有童年故事的学校。”李玉玺这位从教学一线成长起来的反思型实践家和专家型管理者,为刚刚成立的清风湖小学走向何方进行了一个理念式的表达。他多年来扎根教学教研一线形成的“有思想的实践”和“能实践的思想”,将在清风湖小学扎根生长,在孩子们独一无二的童年故事里灿烂盛开。

 

匠心为师,成为学生和家长的“关键他人”

 

长大了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李玉玺从小的梦想:他见过父亲在昏黄的灯下躬背备课的坚守,也见过乡间百姓和一批批学生对父亲的尊敬。在他看来,当老师既是子承父业,又是个人热爱。

1998年,在如愿站上三尺讲台后,他就下决心把一生托付给一间小小的教室,把自己奉献给讲台下一双双明亮的眼睛。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热爱教育的李玉玺是个善于思考、乐于求索的人。初为人师的他,就立志成为学生的“关键他人”。

那一年,他中途接手一个班级,班里有位不能专注学习的特殊学生小海,家长曾明确表示对他的学习不作任何要求。可李玉玺总是放心不下,特意多观察了几天,他发现孤独地坐在角落里、不能正常听讲的小海,虽然连课本都胡乱塞在桌洞里,却与同学们一样对新老师充满好奇,经常第一个跑到新老师身边。

李玉玺尝试着给了他一个专属任务——下课帮老师把水杯送到办公室。领到这个“光荣任务”的小海,眼里一下子有了光。半个多月过去了,李玉玺对完成任务良好的小海又提出了新要求:如果想继续帮老师拿水杯,就要先把自己的课桌收拾干净。第二天,李玉玺惊喜地发现,小海的桌面和桌洞都变干净了,他给小海调换了座位作为奖励,让他离开了那个孤独的角落。又过了一段时间,李玉玺的新要求又来了:如果能尽最大努力听讲,会有小礼物!小海慢慢地变了,从课堂注意力只能集中十分钟到能集中更长时间,甚至能跟上老师的课堂教学节奏,与周围的同学也有了互动。

李玉玺及时把小海的变化反馈给家长,看到小海父母笑着哭、哭着笑,他一下子明白,一个即便智力不那么健全的孩子,对于家庭、父母来说也是心肝宝贝,也被寄予着希望。正因如此,教师更不能轻言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我很幸运,一次有心的尝试让我成为小海的‘关键他人’。”李玉玺说,从一定意义上说,小海同样也是他职业生涯中的“关键他人”。在茫茫人海中,他们有幸相遇,并彼此影响、互相映照。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玉玺更加用心,力争成为每一个孩子的“关键他人”。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必须在学生的童年生活中尽职尽责干好自己的工作,为孩子们的成长做出最好的服务。”

苏格拉底说,每个人都有太阳,主要是看如何让它发光。李玉玺就是那个能看到学生的太阳,并助力太阳发光的人。

班里有个高个子男孩,胆怯而不自信。怎么让他自信起来呢?后来,李玉玺发现他的音乐节奏感很强,就想办法让他参加了学校的奥尔夫音乐选修课,并鼓励他报名参加学校“六一”文艺汇演。演出开始了,在东营地标建筑雪莲大剧院的舞台上,那个曾经一学期没说几句话的孩子,在非洲鼓有节奏的鼓点声中“爆发”了,极强的节奏感和到位的表演让他在舞台上熠熠生辉,班里的同学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平日里有点胆怯的孩子。在台上台下热烈的互动中,李玉玺的眼眶湿润了,他知道,就在此刻,孩子将心灵打开了一扇窗,这是一个他愈的故事,更是一个自愈的范例——“用爱心唤醒教育的潜能,许愿明月早日照临繁星”。这是作为教师的李玉玺的挚愿。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教育部刚刚提倡“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时,李玉玺就组织起了研学旅行。他带领孩子们看家乡黄河入海的盛景,感受黄蓝交汇的雄浑,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愫;带领他们体验千年古村的农耕文化,在做豆腐时用“受压力越大越结实”的现象解释“承受磨炼越多就越坚强”的哲理;带领他们到上海科技馆“探秘”,激发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兴趣;与他们一起同“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面对面,在阅读与对谈中升华亲情与爱……

凡是他有的,必倾囊给予;他没有的,就引导着去创造。做关键时刻的“关键他人”,李玉玺立志用一生的时光去实践、去推动。

 

重学育能,重构融合又无界的“教学生态”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经过十余年教坛磨砺的李玉玺不仅获得了“东营市教学能手”称号,也在2013年迎来了他从好老师向专业教师跃升的时间窗口。那一年,是他进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小学的第二年。

虽说东凯小学是一所刚成立两年的新学校,可校长曹玉泮却是深谙教研之道的老校长。他把学校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任务交给了李玉玺,激励他以课改设计为新的出发点,向专业教师发展进军。他们二人曾共事多年,深知彼此的脾性与所长,李玉玺本着“你有所托,我必不负”的初心,逼迫自己从单纯的课堂教学站上课程育人的山峰。

“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在省市专家指导下,李玉玺作为主笔,完成了《东凯小学课程重组下“文智课程”改革方案》。由此,他对课改的关注和思索进入了更高的层级。他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已开展多年,但有的时候“满堂问”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课堂仍然停留在“教知识”的层面,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开发。

“应该构建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课程改革真正有效落地。”李玉玺带领年轻的教师团队溯本求源,清晰地定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总结自己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量收集一线教师的教学案例。201511月,李玉玺的初始性研究成果《以学为中心的“1+1”助学课堂》正式发表了。这是他第一次以文本形式提出“学为中心”教学观点,并初步构建了小学语文“1+1习作”读写结合学习单元、“1+1 篇”阅读整合学习单元、“1+1组”群文阅读学习单元、“1+1 本”整本书阅读学习单元、“1+1 实践”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单元等五种类型的教学模块。

李玉玺构建的1+1”教学模块中,前一个“1”为语文教材的固定内容,其目的是固本,是基于教材中“定篇”“例文”“样本”等篇目实施的学习;后一个“1”是为学生学科素养形成而拓展的相关学习内容,是学习内容的重构。“1+1,加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1+1,不是简单重复的叠加,而是将语文教学变成了一池活水,流淌于学生心间。”虽已过去十年,团队成员崔佳星依然记得李玉玺站在讲台上讲述这个概念及框架时眼中闪烁的光芒。

1+1”教学模块为基石,李玉玺又慢慢夯筑起“助学课堂”的雏形。“‘助学课堂’只有一个中心,即以‘学’为中心。具体表现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行为为中心。”李玉玺的思路清晰而归本,他倡导教师的教学行为由“教为根本”转向“学为中心”,教师的教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而是学习发生之前的催生,学习行为发生之时的助推,学习出现盲点、坡点时的助力。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助学,学生达到“学习有深度、思维有高度”的学习目标。

在执教《爬山虎的脚》时,他以观察“葡萄的卷须”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整堂课都紧密围绕“如何仔细观察、准确生动表达”这一学习任务展开,并将片段描写“葡萄的卷须”作为本课的习作实践基点,边教例文边教习作。讲到叶圣陶先生从颜色、样子、位置三个方面观察爬山虎时,他引导学生借助此类观察方法,修改“葡萄的卷须”片段描写中的细节描写;讲到体会“这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语言表达的生动性时,他要求学生再次改写“葡萄的卷须”片段描写,力求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如此几番循环往复,他将文本和习作深度融合,将大段的细节描写技巧掰开揉碎教给孩子,学生的片段描写水平也有了质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的道路上,李玉玺从未止步。2018年,他主研的《小学课程重组下的“文智课程”建构及实践》获得山东省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深入推广成果的过程中,2022年标志着课堂教学迈入素养时代的新版课程标准颁布实施,而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要求对育人目标、教与学方式变革、学习评价等方面重新定义,李玉玺结合前期“助学课堂”的实践研究,提出了“重学育能”课改与改课理念。

李玉玺倡导并践行的“重学育能”,是对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改革理念的凝练与表达。“重学”体现为看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侧重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提升学生的学科实践效果;“育能”就是通过学科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以重构学习单元、重构学习方式、重组学习环节为核心,调动起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并通过呈现学习过程、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建构起素养导向下课堂教学的育人新生态。

20241,李玉玺的专著《重学育能——小学语文助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出版发行。该书详细论述了重学育能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策略,揭示了回归学习本质,即引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一”——当学科与价值合一、知识与万物合一、阅读与创作合一、学习与生活合一时学生将与学习无边界,老师将与学生零距离。

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样子,好的学习是生态的样子。

只有在充沛的生态中,学生才能产生不竭的自我生长、自我创造的动力。而生长与创造,是人的基因自带的本能。

毫无疑义,李玉玺已在多年教学教研实践的加持下,带领一届届学生,循着“重学育能”理论重构的既融合又无界的“教学生态”,步入语文教学的开阔之境。

 

服务唯实,领航从合格到卓越的“团队跃迁”

 

2024年春节后,“龙行龘龘”的祝福声仍此起彼伏,李玉玺却踏上了赴东营市清风湖小学履新的征程。

东营市清风湖小学是一所新成立的小学,20239月首次招生,由“老大哥学校”东营市实验小学领办。经过一个学期的发展,清风湖小学亟需一套独立运营的班底对学校进行全方位管理,李玉玺的名字进入了领导视野。

为什么是李玉玺?这是相关领导深思熟虑、慎之又慎的选择。

李玉玺在教育领域摸爬滚打的26年,是扑下身子真教学、真教研的26年,是全力直面教学、解决问题的26年。202110月,他就被提拔到城区一所规模较小的小学任业务副校长,那短短两年多的历练让他犹如凤凰涅槃。

李玉玺说,那两年的时光刻骨铭心。

教学楼墙皮脱落,地面发黑,这是李玉玺初到学校时看到的景象。他没想到,城区还有如此条件的学校。教师平均年龄52岁,长期处于超编运行却结构性缺编的状态,校长不断更换,教师职称评聘等问题累积……

李玉玺本想把在东凯小学的课改经验迅速“移植”过来,看到这样的现状,他只好把原本的想法暂时“打包”封存,而是从贴近师生、了解学校开始。他想从满足师生最迫切的需求开始,向师生发射关爱的信号,融化问题坚冰。

做,是最好的行动。

他每天到班级巡课,与师生近距离相处,做到“能马上解决的问题立即就办”:他带着后勤主任,为黑板擦破损的班级换黑板擦,为停摆的石英钟换上电池,把一盒盒新粉笔放到每个教室里。他经常与学生们交流,学生有心愿就记下来慢慢实现:“我希望学校有一个餐厅。”“我希望学校开拉丁舞课。”……他关注老教师平静表象下的心理需求,创造机会表达关爱,把三位教师的荣退仪式作为新年联欢的重要环节。他利用自己的资源为学校发展提供支持,积极引领教师奉献爱心,激励教师尝试教改……

一系列温情之举、务实之策,让李玉玺由单纯的教研者向真正的管理者迈进。他使学校“管理”向“服务”转变,服务教师成长、服务学生发展。这些看似简单的改变,却关乎教育理念和育人内涵的变革。

“培养教师首先要转变管理职能,变管理教师为服务教师,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台子、铺路子。

“我相信爱是会传递的,学校成就了老师,老师才会成就学生,培养好学生的学校自然是好学校。”

李玉玺把所想、所说都落实在行动中,短短两年多,学校发生了很大变化:重新装修的教学楼焕然一新,现代化多媒体和崭新的课桌椅、空调先后进驻教室,午餐配送温暖了家长与学生的心,十几门校本课程让学生体验多彩课程,教师职称评聘问题也有了缓解……

新的学期,新的使命。来到清风湖小学,李玉玺在继续强化服务意识的基础上,把教师专业成长列入了重要的工作日程。

李玉玺从他的国家万人计划资助资金中每年拿出十万元设立“清风教师专业成长基金”,用作教师专业培训、课题研究、成果转化经费,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支持。

他带领老师们研课、磨课,一课三研,聚力精进;他用“从着手工作到合格完成,需要跨越‘再认真一点’的台阶;从合格完成到优秀等级,需要跨越‘多想一步’的台阶;从完美呈现到卓越发展,需要跨越‘再做一些’的台阶”的阶梯式成长理论,引领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积蓄不竭的能量,致力打造一支从合格到卓越的教师团队……一系列措施,正积聚起清风湖小学生生不息的创新力量!

清风湖小学的老师、学生和家长们,仍然记得龙年新春之后,首次在升旗仪式上亮相的新负责人,把新学期的祝愿融进诗行,带着全体学生齐声诵读:

“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向的方向。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一艘小船,也要驶向灯塔闪烁的方向……”

李玉玺和孩子们诵读的声音回荡在校园的上空,这声音入耳、入脑、入心。

清风湖小学的老师、学生和家长们,同样也记得首次在升旗仪式上亮相的新负责人,带领着全体教职工齐声诵出的心声:

“在我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每一个都如此精彩,全部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梦想。每一个学生都依赖我的指引、塑造及培育,才能成为最美好的个人和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我作为教师,必将会成为他们成长中的关键他人。我努力,我尽职,我尽责!”

誓言铮铮,清风浩荡。

全新的东营市清风湖小学,正在李玉玺的带领下,以纯净质朴的教育初心和身体力行的师者风范耕耘在生态教育的沃土上,播种着快乐,收获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