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一所附小的成长突破与精神长相

发布日期 : 2025-02-28点击次数 : 34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本刊记者   卢华清

□ 本刊通讯员   张桂玲

 

“她就像水杉一样美丽、挺拔、正直!”早在张芳参加工作之初,她就被同事们称作“水杉一样的老师”。的确,她身材高挑,走路带风,一双圆而亮的眼睛里,总是闪烁着执着而热情的光芒——每个接近她的人,都会被她不知疲倦的活力感染。

而今30年过去了,她的热情从未变过。从一名普通语文教师到先后担任几所学校的“掌舵者”,她初心未改、热情未减,对教育、对管理有了更深刻更通透的认识。

“作为祥泰实验学校和润元实验学校两所学校的创校校长,我见证了新建校从无到有再到优的成长过程,也深刻地感受到,学校文化对于一所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回顾自己离开山师附小10年间的校长经历,张芳认识到,“作为一所有过辉煌历史的名校,新的突破,依然要从文化开始”。

“承大学之道”,再出发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性格。

“弘德明志,博学笃行”是山东师范大学的校训,也是这所大学在近75年的风雨磨砺中形成的一种精神气象。作为这所大学的附属小学,山师附小有着得天独厚的好师资、好环境、好平台等优势。一方面,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好、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根系向土壤深处扎下去;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如何向更开阔处伸枝展叶,生成带有自我生命烙印的品格与神韵。这,考验的正是校长的智慧。

张芳深知,而今的附小,走过70年的岁月,已经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但每年都须长出一些新的叶子,才能保持其蓬勃的生机——新时代,新附小,需要新作为和新担当。新班子组建以后,经过跟干部、老师、家长和关心学校发展的领导、专家多次讨论,重新确立了“承大学之道,育时代新人”的办学理念。

这里面包含了传承与创新,也包含了对“大学之道”“教育之道”“为师之道”“为学之道”的种种思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说到底,所谓“大学”,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之学,是人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实现之学。山师附小所要传承的“大学之道”,就是明德尽性以立人之为人的根本,彰显人的生命价值,实现人的生命意义之道。

教育的“大道”是以良知、仁爱、民主为经,以知识、创新、科学为纬,立德以树人,努力培养有民主意识和科学精神,有人文素养和全球视野,能够任重弘毅、行以致远的时代新人。

张芳认为,构画未来发展之路,文化是灯塔,决定了一所学校会走向哪里。一所具有“文化自觉”的学校,会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秉承什么,用什么样的思想或是理念去影响全体师生的生活。它关注的是呼唤教育教学的精神追求和皈依,崇尚扎根于心灵深处的对自由、高卓、尊严、纯真和诗意的精神祈望与眷注。

如果说学校有精神长相,那么山师附小的精神长相就是“厚重、大气、开放、包容”。采访中,一位教师生动总结道。她所说的几个词语,已经成为这所学校很多教师口中的高频词。

这些高频词从何而来?

“文化的力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又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它是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的一笑一颦,是校园空气里流淌着的一种生命气息……”谈话间,语文教师王伟静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2020年暑假,山师附小20153班的学生们经过一番研讨,开展了在线上寻访袁隆平爷爷的活动,并以学校的名义写了一封信,通过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转发给袁隆平。没想到,在9月初的开学典礼上,孩子们收到了袁爷爷的回信:“同学们都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为一个一辈子和水稻打交道的人,我对粮食有着深深的感情。从信中看到了你们崇尚节俭、爱惜粮食的优秀品质,我感到十分欣慰……”袁隆平在回信中动情地说。

故事并未结束。

2024522日,在袁隆平逝世3周年之际,王伟静又带领一年级10班的孩子们开展了“做一粒有梦想的种子”纪念袁隆平逝世3周年主题班会。班会上,赵翊森同学的妈妈以《小种子 大梦想》为题,和学生们分享了袁隆平的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了袁隆平的两个梦——“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孩子们则一起深情朗诵了袁隆平创作的诗歌《我有一个梦》,用稚嫩的声音、饱满的感情表达了对袁隆平爷爷的怀念和敬意。

相似的场景,也在更多的班级“上演”。

“哇,太牛了!”

“咦,怎么看不见了?”

……

20241220日,一年级1班的教室里热闹非凡,“哇”声一片。原来,班主任米文丹邀请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的研究生来到教室,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物理魔术”表演。“消失的它”“无敌肺活量”“隔空喝水”“悬空术”……通过一个个神奇的“魔术”,两位研究生揭示了从光的偏振到大气压强,从伯努利原理到静电现象等原理。抽象的科学概念在生动的“魔术”表演中变得通俗易懂。在惊叹与欢笑声中,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被不断点燃。

“科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一种探索未知的精神。”米文丹说,“希望通过借助身边的高校资源,在游戏中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初步的科学认知,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让他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始终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沉睡的‘巨人’,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通过一个一个这样的活动,去唤醒孩子们的梦想,让他们从小就在心里‘种’下追求真理、敢为人先、胸怀国之大者的种子。”张芳说,“这些具体而微的一件件小事里,蕴含着山师附小所传承的‘大道’……”

锤炼“四有课堂”,再进阶

“学生在校70%的时间在课堂,谁改变了课堂,谁就改变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主阵地在课堂。”

“课堂教学是老师的主责主业、安身立命之根本。”

“新课标呼唤新课堂,新课堂承载着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

“文化的基因只有在课程中、在课堂中活出来,才能真正在一所学校立起来。”

正是基于这样的“课堂观”,张芳带领山师附小的教师们开启了一场全新的课堂改革之旅。

20239月开学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张芳就组织了7场主题教研活动,邀请大学教授、市区教研员到校指导教学。同时,注重发挥山师附小的优势,与山师教育学部签订合作协议,借助大学的专家资源,将实践研究梳理提升,助推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成长。

她深知,改革要改到“根”上,首先要让老师们明白“目的地”在哪里,路标清晰了,才会行得通、走得远。于是,大家一起坐下来,梳理出了一条课堂改革的“意义路线图”:

一是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推动教师深度教研,从而实现专业成长。毕竟人的持续发展,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二是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样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以此作为衡量好课堂的标准。

三是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质量的自然提升。如若能让师生积极地投入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那么,更重要的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张芳抛出了这个问题,让大家在不断的碰撞与追问中找出答案。

“山师附小的教师队伍平均年龄已经43岁,年富力强、有经验的老师占了一大半,在一起讨论的过程中,大家一致否定了教学模式的提法。因为好课是不拘泥于模式的。但是,好课一定也有一些共性,它让我们神往而着迷。”张芳告诉记者。于是,最后大家决定采用“要素法”。通过反复讨论,提炼好课的几个关键要素,最终确定了四个要素——情境创设、问题驱动、支架搭建、评价赋能。

这些都是围绕服务学生如何学而来的,所以就有了“四有”生本课堂。

“四有”何以体现?如何落在每个学生身上?在语文教师孔明珠的一堂语文课上,可见一斑。

在这堂课上,教师结合学校即将迎来70周年校庆的真实事件,与小说单元学习相结合,以微型小说《桥》为案例,设计了四个活动任务:聚焦情节,感受人物形象;聚焦环境,烘托人物形象;聚焦故事情节,突显人物形象;聚焦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

四个任务,均通过活动来创设情境,通过提出关键问题,如以“读小说人物,最重要的是感受文中主角是一个怎样的人”为驱动,并通过出示预习单作为学习支架,聚焦“引导学生感受情节推进与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这一关键任务,与学生一起确定了以“创编美好生活故事”的方式,献礼校庆70周年。

在进入第四个活动任务时,教师巧妙地将刚刚学习到的“认识和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引入了学生可见可感的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篇后,对学生说:“我们被《桥》中的老汉不平凡的举动深深打动着。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改变了全村人的命运,可是自始至终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姓名,他又是如此平凡,是万千共产党员中的一员。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平凡的人做着不平凡的事,温暖着我们。接下来,我们进入学习活动——聚焦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

接着,教师开始播放照片:放学后老师为学生补课的温馨画面、陪伴新生入学的大姐姐、在大雨中为学生撑起伞的保安、每天中午挑着担子的送餐员、爬上高梯子修灯的维修师傅等。

最后,教师布置作业:为70周年校庆献礼,发现校园中的真善美,你打算在自己创编的故事中塑造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请结合所学内容,课下完成习作提纲。

“这份作业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聚焦生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布置习作提纲作业,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孔明珠说。这体现了“四有”课堂的魅力:孩子们在驱动问题的指导下,借助学习支架,自主思、合作学,思路清晰,妙语连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眼里始终闪烁着光彩……

而这,正是张芳所期待的理想课堂的样子。

每谈及此,她的脸上总会绽放笑容:“当我们每个教师都开始倾情投入打造‘四有’课堂时,收获的不只是学生对课堂的喜爱,老师们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2023年,山师附小教师在区级及以上赛课中,有42节课获一等奖,创历史新高!”

“哲学课”为翼,再跨越

在山师附小,中高年级的孩子们还会上一门其他学校没有的课程——儿童哲学课。

“哲学那么枯燥无聊,孩子怎么可能感兴趣?”

“哲学深奥难懂,孩子又怎么可能听得懂?”

“即使他们感兴趣,也听得懂,但哲学与考试无关,为什么还要开哲学课?”

……

张芳说,这是很多人对哲学、对儿童学哲学的误解。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探索者、哲学家、思想家,只是被大人忽视了。”张芳认为,哲学是热爱和追求智慧的学问,重要的是教师要帮助孩子们打开这扇门。

“当你以惊奇的目光观察这个世界时,当你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充满疑问时,当你因不能完全理解而不断追问时,你已经进入了哲学王国。

“在哲学王国中,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境遇中产生惊奇、形成问题、寻求解释。这些问题往往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却无比重要且极具魅力……”

打开山师附小最新修订的学生读本,翻看扉页上的《致小读者》,答案已在其中。

全套教材围绕“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维度,从学生中收集梳理了孩子们最关心的32个问题。哲学课每学期开设8节,带领孩子们开启“哲思之旅”。

“儿童对哲学问题有着天然的、自发的兴趣。我们开展儿童哲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回应儿童自身对于思考的深层次需求,保护儿童的好奇天性与哲思心灵,让他们获得情感的满足和心灵的成长。”

“首先,我们要明确儿童哲学教育不是教授哲学知识的课程,而是借由哲学探究来发展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社会情感能力的一门课程。”

张芳表示,哲学中的方法论还可以进一步应用于各门学科、各类德育活动或者师生、亲子沟通中。

哲思课怎么上?

以《坏事可以变好事吗?》为例。在学习完《墙壁上的向日葵》这个故事后,尚美老师与孩子们展开了一场讨论——

尚老师:同学们,小善不小心把墙壁弄脏后,是什么表现?

明明:他害怕被老师批评,但是不知道怎么去解决。

尚老师:是的,雪白的墙壁上出现了刺眼的足球印,老师肯定会批评小善的。他又是怎么做的,让老师原谅了他?

思思:小善在小真和小美的帮助下,想出了补救的好办法:在足球印上画了一朵向日葵,不仅遮盖了足球印,而且让墙壁变得更加美观。

聪聪:我觉得小真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能够换个角度看问题,引导小善去想办法。

尚老师:是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呢?

思思:我觉得遇到困难或者不好的事情,应该开动脑筋,换个角度去思考,往往坏事可以变好事。

明明:我认为遇到棘手的问题,不能着急、害怕,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努力去想办法。

尚老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例子呢?

思思:我爸爸平时不让我玩电脑游戏,我觉得自己不自由,没有了玩电脑的快乐。但是,换一个角度看,正因为这样,更好地保护了我的视力,我也有了更多时间读课外书,我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了。

尚老师:同学们,经过刚才的讨论,我发现大家遇到问题,都能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对事情也有了“一分为二”的辩证认识,这就是辩证地看问题。

讨论完毕,为了深化孩子们的思考,尚老师又给孩子们呈现了一个哲理小故事《秀才赶考》,然后提供两组事实材料,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并提供了一组辩论赛参考辩题,引导学生思考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关系

专职任教哲学课的教师曹丽媛认为,当下要解决备受关注的心理健康问题、校园霸凌问题,关键并不在于等“失火”之后再去“救火”,而是在于从源头上就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哲学课起到的正是这样一种作用。而这,或许就是山师附小的孩子们“心中有梦,眼里有光”的“底气”所在。

在张芳看来,这样的哲学课,无关考试,无关成绩,却与孩子们一生的成长有关,与能否培养他们强大的心智、美好的心灵、健全的人格有关,与培养“任重弘毅、行以致远”的时代新人有关。

这,也正是张芳理想中教育最美好的样子:远离功利和短视,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让每一位师生都有闪闪发光的能量,就是学校的“大道”和最美的精神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