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案例研究 构建高效课堂

发布日期 : 2010-10-05点击次数 : 来源 : 滕州市书院小学 张泽旺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学方式得到了根本的转变,课堂变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师们已尝到了教改的喜悦。但是,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疑惑,如课堂活跃了,但难以驾驭了;学生活动起来了,但教学任务不能当堂完成了;学生学得轻松了,但教学的实效性却不高,等等。为了切实解决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教学疑难问题,扎实有效地推进新课程实验工作深入开展,我校于2007年开展了《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开发与应用》这一专题实验,结合新课程理念,通过案例研究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引导教师在工作状态下研究,在研究的状态中工作,反思教育实践行为,扎实地进行教学案例研究,实验教师通过剖析案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们在开展实验时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与大家交流,供同仁们研究和讨论。

一、加强培训,夯实基础

教育教学案例研究是一种微型科研,但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知识作基础,实施起来也是困难的。为此,我们对参加这个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培训。每次培训时都准备一个具体的案例与大家进行交流研讨,让教师面对案例、认识案例。通过剖析案例、放大案例,教师们惊讶地发现小小的案例里面隐含着大量的信息,从理念策略、方法技巧,到隐含的教师能力、成功的经验、差错与精彩,令人印象深刻。

二、积极实践探索,扎实推进课题研究工作

1.“走近名师”教学案例研究

精心选择有价值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十分重要,我们研究的方向首先指向了名师。名师的成长有其规律性和必然性,研究这些案例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很强的启迪作用。我们重点收集名师的个人资料、案例、评析等,通过对名师的成长历程、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课例、发表文章等进行研究,广大实验教师认识了吴正宪、潘晓明、张齐华,了解了华应龙、徐斌、钱守旺,研究了黄爱华、朱德江、王金战,名师独特的思想和精彩的教学案例犹如一盏盏明灯,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2.研究自己,进行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我们若能经常性整理我们的课堂,书写一些教学案例,那么,我们即使不能成为名师,也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对照名师,我们要求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三思”。一是行前思(反思目标),即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充分思考,知道自己做什么(明确目的),准备如何做;二是行中思(反思策略),是否做到了“以学定教”;三是行后思(反思效果),即要求教师找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明确以后改进的方向,从中找出自己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记入教学反思录。

3.运用案例研究诊断分析,实现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教师成长的一个好办法。实验教师可以在实验课题组成员的指导下,商议选定一个主题进行集体备课,并组织观摩、研讨。对于案例研讨,我们采用了“同课异构”和“同课改进”两种不同的研究模式,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方便实验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我们采用定点观察法,如“教师顾及学生面观察表”“学生自主学习观察表”“学生投入状态观察表”“教师评价情况观察表”等,然后由听课教师根据表格内容从不同的侧面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观察,从而发现问题,分析改进,做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个人教学充满集体智慧,促进教师的共同提高。

4.带着问题研究课堂,最终解决问题

案例研究要求教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出发,以解决自己的教学难题为归宿。我们先后确定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教师有效课堂提问的研究”“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等专题性研究问题。试验老师通过采用定点观察法、统计法、调查访问法、查阅文献等方法,剖析身边的课堂教学案例,发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探索试验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学习撰写案例,促进教师向“科研型”发展

撰写案例,是教师从一个单纯的实践者转化为研究者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对每位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多次案例撰写的指导,使大家认识并掌握了案例的写作格式及方法。教师们通过撰写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诊断分析,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评价、分析、批判、完善,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谛,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揭示教学规律和教育思想,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发展。

三、案例研究,效果显著

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我们以案例研究为突破口,通过“关注课堂的真问题、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切实提高了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教师从课堂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分析教学案例、解决问题,从而指导教学实践,切实解决了一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促进了教师科学施教,促使教师从关注教学任务向关注课堂质量和效益转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山东教育》2010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