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壁垒,实现说明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发布日期 : 2018-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教研室   万传森

 

说明文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重要位置的一种文体,但众所周知,说明文却并不是讨喜的文体。日常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侧重关注说明文内容的知识性,注重知识讲解和学习,忽视了语文本体教学应该注重的语用性,将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这也构起了一道厚实的壁垒,从而令许多教师望而却步,却又无从解决。笔者围绕此问题,就语用视角下的说明文教学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涵泳文字探“语言特色”

1.辨析感知语言文字之“精准”

聚焦说明文文体的语言特色,凸显语用性。新课标提出第二学段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说明性文章语言简洁,用词准确,应发现关键词句,引导聚焦体悟,在对比、涵泳中感受语言的精准。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鲸》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由此可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精准的语言不只是体现在“四万公斤”“十七米”这些数字上,而是更体现在数字前的“近”“约”上。虽然这两个字,表面上是对数字的模糊化,而正是这样的描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文字严谨、精准的特点。

2.对比体验说明方法之“形象”

新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新课标的要求关注了说明文的言语形式和写作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不只是知道说明方法而已,还应该感受该方法对于说明此事物的作用。《松鼠》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一篇文艺性说明文,语言活泼、情趣盎然。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这里写了松鼠的“警觉”,删掉后边的例子,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很容易体验到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论证,松鼠警觉的特点就跃然纸上了。

3.赏析品鉴言语形式之“魅力”

如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第四自然段,在介绍数千万年后,恐龙的庞大家族时,这样写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可以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去发现该段文字的表达之妙:(1)本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恐龙家族的庞大。(2)每个分句的内容角度不同。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几个分句分别在生活习性、身体形态、性情各方面进行介绍。(3)每个分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对比着进行介绍,“两足奔跑”与“四足行走”,“数十吨”与“几公斤”,“凶猛异常”“食肉动物”与“温顺可爱”“植物为食”形成了对比。且后半句中都有“则”字,这个字加强了转折的语气,增强了对比性。这样的写作方法,条理清晰、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经过如此层层剥茧的学习,学生深切体会到了这段文字表达上的内在魅力。

二、把握思路理“逻辑顺序”

说明文相对于小学生经常接触的童话、小说、散文等文体而言有点晦涩。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行文逻辑顺序,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在练笔写说明文时,往往逻辑混乱,而梳理说明文的文脉,则可以打开学生思路。

如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电脑住宅》一课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来介绍的。在二至七自然段中,每一个自然段的段首都巧妙地介绍了地点,空间转换自然。《飞向蓝天的恐龙》叙述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条理性。第四自然段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中,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以时间为序,条理清晰。再如人教版教材中的《太阳》《鲸》等文章从各个角度分类说明,条理更清晰。

三、设计实践提“表达水平”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根据课标对不同学段的要求,为学生合理铺设语言实践的机会,进行不同层次的“写”的训练。如学习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赵州桥》一课之后,为了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教师引导学生在家乡参观、调查孝堂山郭氏墓石祠,选择自己最想说明的一个方面,进行说明文的片段练习。这样的设计为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有效发展提供了平台,教学变得扎实、灵动。

总之,说明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而应打破原有的壁垒,创建“语用型”课堂,让说明文散发浓浓的语文味,实现说明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山东教育》201878月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