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

发布日期 : 2010-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英语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出各种有意义、有价值、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任务,从而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真正“动”起来。那么,教师要设计什么样的任务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呢?


  一、设置真实情境,让学生想“动”


  课标指出:“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针对小学生善于模仿、乐于表现、求知欲强,但注意力易于分散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尽可能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相仿的活动,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和学习语言,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近乎真实的语言情境———学生想“动”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动机,往往是一堂英语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巧妙地创设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意境和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会大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三年级下册Unit 8 “A color story”这课中涉及表示颜色的单词很多,如white, red, yellow, blue, green等等。为创设一种近乎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运用语言,课前我让每一位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水果或日用品,并涂上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上课时,学生们都急切地想知道自己所涂的颜色用英语怎么说。于是,我先用课件呈现色彩鲜艳的红苹果,指着说:“Look. A red apple.”学生马上兴奋地举着自己的画,大声地说:“A red cat!”“A red pen!””My shirt is red!”以同样的方式呈现“green”之后,学生们又迫不及待地喊道:“A green pencil!”“My green schoolbag!”当更多的颜色学过之后,教室里的物品又成了他们搜索的目标。“A yellow desk, a purple skirt...”每当他们发现新的目标,就会争先恐后地把它说出来,没有丝毫的胆怯。教室里充满着快乐,孩子们真正是“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用在其中”了。


  2.富有意义的活动任务———学生活力的源泉


  在英语教学中,课堂的真正活力不仅仅取决于语言情境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活动是否有意义。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语言源于生活,只有将语言放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才有意义,有意义的活动才能真正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激发并保持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现行小学英语教材是以生活中一个个“小话题”的形式编排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所教的语言知识,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任务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任务中学英语,让课堂真正成为学习英语的乐园。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Unit 4“What time is it?”这一课时,我始终将表述时间的学习和表述具体活动的学习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在不同的时间里做不同的事情”。首先教师出示一个教具钟: 


  T:What time is it? ( 教师边拨动指针边问)  


  S:It’s seven o’clock.


  T:It’s seven o’clock. It’s time for breakfast...


  在学习了时间表达法及表述具体活动的句型“It’s time for...” 之后,让学生填写星期天的作息时间表,然后利用教具钟结合所学的知识在小组内依次轮流进行问答练习。本节课的任务,从一开始的时间表述,到“It’s time for...”句型的引出,再到最后学生填写作息时间表用教具钟展开对话,都与具体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比较真实、贴近生活的任务型活动中学习英语,学生们体验到了语言学习的乐趣,他们在富有意义的情境交际中,理解了语言的意义,掌握了语言技能,学生们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个英语课堂情趣盎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课堂实践证明,那些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的栩栩如“生”的任务型活动,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产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想“动”、乐学。


  二、设置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任务,让学生会“动”


  新课程的教学观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因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才是英语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整体设计教学任务,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尊重个体差异,分层次设计教学任务,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能得到发展。


  1.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地设计任务


  小学生好奇、好胜,但注意力又不易集中。如果所设计的任务仅是同一水平的机械重复,就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往往会降低他们学习的热情;如果太难,又会事与愿违,使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注意层次性,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教学过程呈现阶梯式层层推进:刚开始设计的任务应稍微简单些,让大部分学生都容易参与进来,参加任务的人越多,获得的成功体验也就越多,学习兴趣就会越浓厚。随着任务的渐渐深入,学生对任务信息的了解不断增加,稍难的任务也会显得容易起来。如:在学习三年级Unit 7“What colour”一课,在操练本节课的句型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1.转盘游戏。让学生针对转盘的物品进行简单描述“It’s...”。2.猜色游戏。让学生课前收集不同颜色物品或动物的图片,相互运用句型“Guess. What colour is it?”“It’s...”或“Is it...”进行猜测问答。3.教师运用课件呈现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分组根据情境内容创编对话。这样学生就能在循序渐进的任务推动下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


  教学实践证明:一堂成功的英语课并不是一堆或有趣或无趣的任务活动的无序堆积,而应该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活动序列,这些活动前后呼应,相互强化和巩固,让学生在每个环节中都有所收获。


  2.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地设计任务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作为个性化的学习个体,其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等各方面都参差不齐,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和运用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地设计不同的任务,给每个学生提供实践及展示自我的机会,使每个学生获得情感的满足。如:四年级下册Unit 3“How much is it?”这篇对话,在分步掌握了句型“What can I do for you? Can I help you? I’d like... How much is...? It’s...Yuan.”后,我让学生围绕句型,小组合编一个购物的活动情境,要求全组的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英语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表演对话。这样,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虽然只说一些简单的句子,但同样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这种活动不但激发了每个学生参与的欲望,而且能使每个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引导和调控者的作用,课堂中的任务活动要富于变化,难度适中,连贯紧凑,循序渐进,使每个学生活动之后都能感觉到进步,获得成就感。当然,要保证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真正“动”起来,还需要教师巧妙的激励。学生每一次细小的进步最终都可以形成质的飞跃,而这种飞跃会鼓舞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多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不可急于求成,善用激励机制,要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使他们乐动。


  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主体,在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时,要根据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选择、开发和运用不同的任务活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积极地“动”起来,让英语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


(《山东教育》2010年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