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味道

发布日期 : 2016-05-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莱州市沙河镇镇北小学     

 

每次过元宵节,总会想起小时候姥爷姥姥自己动手包的元宵。黏黏的红高粱面的外皮,软塌塌的,筷子功夫不好的我总是把元宵扒拉到碗边,嘴一咬,汁液顺着嘴角往下流,流到了下巴,落进碗里,甜进心里。

每年,每年,我都会想起和姥爷姥姥包元宵的情景。

姥姥做馅,捣碎的花生里总是放上一些捣碎的水果糖。姥爷跟前准备两样东西:一盆水,一个盛着糕面的方形笸箩。姥爷拿着姥姥提前团好的一个个圆形的馅子放进糕面里,然后来回拖动笸箩,馅子在面里蹦迪。它们跳呀跳,一会儿就穿上一层薄薄的外衣,随后姥爷拿起一个个穿上薄衣的元宵放进水里一沾,又放进面粉里来回拖动。这样反反复复地来回好几次,圆圆的馅子摇身变成了一个个真正的玉美人。

这样做的元宵常常让我思念,思念着想变成现在的美味。

如今,不用等到元宵节吃元宵了,想吃可以天天吃,什么味道的都有,但我还是非常想念那时候的味道。

和老妈商量,一拍即成。马上准备料物。红高粱面倒是有卖的,但到哪里买黏的红高粱面呢?老妈说,黄米面、白糯米面都行,可我就是想找红色的。实在找不着,也就答应了老妈,买了黄色的黏米面。又买了十块钱的肥肉准备明天大干一场。

第二天一早,老妈就打电话说她已经炒好花生。花生要去皮,还要捣碎。我在家里按妈妈的吩咐炼大油,大油是用来调馅子的。虽说平日见这么多肥肉有些想吐,但今天的热情却没有退烧。放在锅里的白肉用热水焯过,又用凉水洗过,再次放回锅里炼油。吱啦吱啦,肉在高温的作用下,膨胀出油。一会儿的工夫,肉被炸干,变成了黄脸婆,飘在油水的上面。

打电话给老妈,让她过来我们一起干。捣花生是个慢功夫,需要一点点地放在蒜臼子中捣碎。这可是做元宵的主要材料。我和老妈轮番上阵。这活儿实在急不得,要慢,使劲大了花生四散开花,使劲小了大块大块的花生被榨出的油给黏住了。实在是需要耐心!这道工序就花了将近俩小时。这啥时候能吃上啊?妈妈笑了:“馅子出来了,就快了。”花生、大油这两位是馅子的主角,再加红糖进行搅拌。

老妈一点也不让歇息,又忙着让我和面。这面怎么和法,就是包饺子的面?对,就是。那就好办了!

和好面,老妈又让我拿点面粉,放在一个大盆里。

终于可以包了。

老妈麻利地包好一个后,递给我,让我拿到手里再团一下。嘻嘻,转了几圈下来,竟然变成了双面陀螺。老妈让我好好干,可我怎么转,也团不成一个圆的!算了,还是放到盆里转吧。端着盆好像转呼啦圈,左转转,右转转。黄皮元宵又穿上了白色纱衣。不过,还是不太愿意圆!拿起来看看,竟然被我转成了柿饼。瞧我这歪功夫!还是老妈动手解决,元宵才挺胸昂首。

一会儿的工夫,五个元宵出炉了。我笑着对老妈说:“要不咱先下这几个,看看好不好吃?”老妈又笑了:“等不及了?还是再包点吧!”

真的有些流口水了。

“你烧水吧!”包到二十个,老妈终于发话了。我蹦着跳着哼着打开炉灶,放锅,烧水。

盯着锅盖的眼睛有些涩了,看到锅盖终于被热气顶起来实在是欢欣鼓舞。揭锅,下水,扑腾扑腾,元宵跳入沸腾的热水中。再盖锅,再等热气从锅盖边窜出来。打开看看,元宵还在沉睡。再打开,有些还在做着仰卧起坐。还是开着锅看着吧,一个个上蹿下跳,有的似乎要撑破肚皮了,莫不是可以住火了?

赶紧拿碗,盛一个给老妈尝尝。着急地盯着老妈拿筷子,夹元宵,咬元宵,吃元宵,咽元宵。“嗯,馅子挺香。皮不太熟,这个你看还有些生!”老妈吃完一口,用筷子挑挑盛在碗中的元宵,说:“你看着元宵飘起来了?”

我说是啊,怎么还不熟?

老妈看来是不信我了,站起来自己下了厨房。起火,重新煮。“你看,这才真正飘起来,住火也不会沉下去。”耐心的老妈又在锅边边摇动勺子边说。我有些羞!

“快吃吧,你尝尝!”老妈笑着递给我。

我来不及坐下,拿起筷子。“哇,就是这个味!”我从舌尖上找到了心底的味道。美美的,老味道。

老味道,是慢火慢炖煨出来的,是经年累月熬出来的。

 

(《山东教育》20164月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