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应立足于“活”字

发布日期 : 2016-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莒县棋山镇第二小学   孙绪民

 

一、正确把握教材,用得“活”

从整体上讲,教材的内容编排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在正确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把教材用活。教师是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灵活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处理。如果不顾学生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的差异,一味地拘泥于教材,生搬硬套,按照教材平铺直叙满堂灌,学生会把知识学“死”。学过的知识既不扎实又不灵活,更谈不上运用自如。只有用活教材,才能避免这些现象。

首先在学习新知时,方法一定要灵活。目前小学数学教材编得很精练,但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把各个知识环节之间的过渡讲得详细,使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感到跨度大,这就需要教师把例题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商不变性质”这一课。例题是:

6÷3=2

60÷30=2

600÷300=2

6000÷3000=2

让学生自己从上往下看,得出扩大的规律,再从下往上看,得出缩小的规律。教这一内容时,如果用此“层层剥皮”的方法,学生也能接受,但为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发现规律,我对这课教材内容进行了这样安排:

学生复习“扩大、缩小”的有关知识,然后出示一组补充的算式(60×2)÷(30×2);(60÷2)÷(30÷2);(60×10)÷(30×20);(60÷10)÷(30÷10);(60×2)÷(30÷2);(60×100)÷(30×100)。让学生自己算出得数后,找出这些式子中与60÷30=2式的商相等的式子。剥开这一层,再让学生观察商相等的式子的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即要扩大都扩大,要缩小都缩小,再引导学生按扩大、缩小的规律分成两类,继续让学生集中精力研究扩大的规律。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倍数,商不变;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总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继而让他们完整地总结出商不变的规律。规律找出来了,再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由于规律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所以他们毫不费力地举出了许多例子。

教材经过这样活化处理,学生不仅能很自然地接受新知识,又能学得扎实灵活。

二、体现主导地位,教得“活”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找准知识的连接点,启导点拨,把知识教活。上好一节数学课,作为教师必须在“四点”上下功夫。即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思考问题的转折点、承上启下的过渡点、归纳总结的着重点。只要抓住这“四点”,就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新知识,还能把散乱的知识点联结成一根完整的知识链条,使数学知识变成一个容易记忆、便于应用的体系。所以上课之前,教师必须正确把握新知的这“四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胸有成竹,课堂上才能灵活多变。如在教学小数除法时,出示3.22÷0.14先让学生自己计算,当学生遇到商的小数点难以确定的问题时,教师及时启发:我们学习过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那么能不能想办法把除数变成整数呢?这是思考问题的转折点,同时又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承上启下的过渡点。由于教师提到了“点”子上,学生顿觉豁然开朗,很容易就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学生尝试成功后,教师及时给予归纳总结:当除数是小数时,我们应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在此着重点处及时归纳总结,强化“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发挥主体作用,学得“活”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更多的思考问题和动手操作的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动手操作是一种动态过程,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一定的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顺应了小学生好奇爱动的特点,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又能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愉快地获取知识。

如教学“9+2”时,教师指导学生在桌子上摆好9个红圆片,2个黄圆片,然后提问:“两种圆片共有多少个?”这时大多数学生会跃跃欲试,各自移动小圆片并能说出“得数是11”。当再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能否说出你的思考过程?”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思考过程。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思考过程是第一堆有9个圆片,加上2个就是在9的基础上往上一个一个地数,得11。第二种思考过程是先把2个黄圆片拿一个过来,与9相加是10,剩下还有一个圆片未加,与10合起来就是11。第三种思考过程是把9个圆片拿8个过来,与2相加得10,剩下还有1个圆片未加,与10合起来是11。

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把这三种方法再演示一遍,并讨论哪种方法最好,从而促使学生在思维的外化(操作实践)与内化(动脑思考)的相互交替下,在“操作—感知—明理—学法”的过程中,突出了一个简捷的信号系统——“凑十法”。即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有效地指导了参与的方法。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学得活掌握牢。

 

(《山东教育》2016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