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帮秋忙

发布日期 : 2016-0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聊城市东昌府区兴华路小学   田少波

 

周末给老家打电话,问棒子收割的情况(老家把玉米说成棒子)。老父亲说还要等几天,又用一如既往的语气说如果有事就不用回来了,他自己在家慢慢干就行了。可再等几天正好是“十一”长假,平时可以有借口不回老家,秋忙时不回就说不过去了。

老家还有五六亩地,延续多年的习惯,多种麦子、玉米等传统作物。说起来现在种地也是享福了,从种到收实现了机械化,只要掏点钱,甚至在家中等着就可以了。由于父母的身体还可以,再加上棒子秸还要在冬天里作燃料,父亲舍不得让机器打碎埋到地里,秋收时,总是留上家北那三亩多的棒子地,自己掰棒子、自己砍棒子秸,然后拉到家附近排好、晾干,等入冬时取暖、做饭。

回到家,换上陈旧的衣服,跟着父母下地收棒子。不时有村中人打招呼:哟,回来帮忙了!熟悉的乡音、淳朴的笑容在答笑间立即冲淡了秋日早晨稍有的凉意。而此时,父亲总是默不多语,但从那布满沧桑的笑容中可以看出他满足的心情,虽然他的儿子在外面混得并不咋地,更不是大富大贵,但儿子能回家帮帮秋,就是他最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了。

田地中到处充满着丰收的景象。大豆有的地已收割完毕,散落在地的豆叶沾染着晶莹的露水,薄薄的,毛茸茸的,闪着光;还没有收割的大豆尽管叶子枯黄凋零,却挂着满串满串的豆荚骄傲地站立着。几块零零散散的棉花地里的棉花也在努力绽放着,白白满满地挺立在秋风中。而大片大片的棒子却是眼下急需收割的。地里的棒子已经熟透,棒子皮都白了,棒子秸也或灰白或浅绿色,寂寥地站着,叶子更是没有了曾经的生气,垂头耷拉脑的。但也正是这些,才凸显出棒子的饱满与硕大。依然记得,几年前人工收棒子,要先把棒子秸用头刨下来,一棵棵放倒。那可真是力气活,干不了一会儿手上就会磨起泡。现在因为是用旋耕犁来犁地,用镰刀来削就可以了,省了不少气力。但终究也是要用力气的,一行削下来,我已是累得腰酸背痛手抽筋了,还不如六十多岁的父亲削得快,真是有些汗颜啊!只有稍稍喘口气,向手心中吐口唾沫,加劲干了。削下棒子秸才算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从秸上掰下棒子,然后再用车拉回家;再剥皮,摊到房顶上晾干;然后脱粒、装囤,其间还要穿插着收大豆、拾棉花,真是忙个要死。这还不算完,还要耕地、播种,等到秋风凉、霜露下,平整的田地上露出细小嫩绿的麦苗,整个秋才算忙活完。一系列的劳动下来,真是累个够呛。好在咱只有这七天的劳动时间,没等忙完就做了“逃兵”。不过上班后也是要浑身酸痛好几天才能缓过劲来。

劳动虽然累、虽然痛,但也有快乐在其中。除了掰棒子的活儿枯燥点儿,刨花生就是非常乐意干的。家中种了半亩左右的花生,成熟后的花生秧早就枯萎了,而地下的花生却长得鼓鼓实实的。先用铁锨或铁叉把花生地掘松,然后把花生秧轻轻一提,就把地下的花生提出了地面,满满当当地挂着,又大又多,好不令人欣喜。实在忍不住摘下一个最大的,剥开壳,露出里面饱满成实的花生仁,白白胖胖的,让人垂涎三尺。于是,顾不得满手的泥土,抓了放入口中,顿时满口的香甜、脆生以及泥土鲜生生的气息。再拔一棵又看到更大的一颗,忍不住再吃。光顾着过嘴瘾,于是乎,花生还没刨一半,肚子就“抗议”起来,只好忍痛割爱,不敢再吃了。好在回家后,母亲早已煮好了花生,还有一些因为补种还鲜嫩的棒子、豆角,再加上几颗红枣,满满一锅,不禁让人大快朵颐。

吃完晚饭,闲坐一会儿,一家人就围坐在院中棒子堆前剥棒子皮。虽然现在已经有了剥皮机,但大多数的家庭还是沿袭用手剥皮的习惯。剥皮的活儿看似不累,但时间长了,手指头也会酸疼得厉害。不过,把每一个饱满结实的棒子穗抓到手里,沉甸甸的,满手满心都是丰收的感觉。此时,母亲和父亲就会有一句没一句地感叹着棒子穗的大小,说着村中的家长里短。于是,村中的大事小情流淌在父母和家人的话语中,而久违的乡情也渐渐立体地浮现在眼前。时间就这样在柔润的灯光下静静地流动,浓浓的亲情在“嗤啦嗤啦”的剥皮声中静静升腾起来。

同事发来一个段子:乡村七日游,每人售票0元,超级豪华三轮车接送,住五星级柴火垛,点高级煤油灯。旅游项目:掰玉米、刨花生、刨红薯、砍玉米秸等娱乐项目。免费爱心早餐:烙馍、萝卜丝、糊涂、面条、疙瘩汤。赶快报名,前十名送俩馍馍。

看后不禁哑然一笑,身为农家子弟,更体会其中辛苦,要真干活,真出力,真受累,没有旅游中的清闲与自在。但不管怎样,老家,是一定要回去的。因为,那里有生我养我的土地,有我的父亲母亲。

十一假期,忙得充实,忙得安心快乐。

 

(《山东教育》201512月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