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的世界里且吟且行

发布日期 : 2016-04-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垦利县教研室   张翠枝

 

素爱文字。当目光被一行行灵动跳跃的文字锁住时,周围的一切仿佛全然静止,唯有渐渐安顿的心随着文字飘然远离尘俗之外,沉醉于另一片澄明的天地。

我觉得,真正的阅读是不掺杂任何功利的,是在职业、生活所需之外完全自由放松的休闲式阅读。若咀嚼文字仅为经世致用,追求“学而优则仕”,那阅读就真的是寒窗苦读了。

我喜欢阅读时的闲散安逸,忘却虚名浮利,远离人事纷扰,安然享受文字世界的静谧温和,醉心于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

可惜,这种阅读实在难得。身为凡夫俗子,总是难以超越现实生活的种种羁绊,这个世界让我们放不下的实在太多,工作的压力,现实的规则,甚至家长里短、礼俗人情,诸事纷扰,常常让人难以安之若素。不是人人都能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在这个令人痛苦而无奈的时代,有几人能坦然面对世俗尘埃的侵蚀尚能保有赤子之心且毫发无伤?

周作人先生说:我们于日常必需的东西之外,必须还有一些无用的东西,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知道,自己陷于生存的负累,目光和心灵被“日常必需的东西”锁住了。

我也知道,唯有阅读,唯有那些或浅显或精深的文字,能让我的身心一次次被涤荡、洗洁,让我在日常的琐碎里,重拾活着之上的生命意义。就像黑色天幕中闪烁的星星,尽管不能照明,却不能没有。

阅读,为我打开了一扇门,带领我走进一个纯净、自由、高尚的心灵家园。在这里,我触摸一个个闪亮如珠玑的名字,仰望一颗颗圣洁伟大的灵魂:屈原、司马迁、苏轼、曹雪芹……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被奸佞谗言所害,数次被逐,屡屡流放,报国无门的屈原仍痴心不改,依然为国运心忧,为民生伤怀。他当然懂得,若能与世推移,随波逐流,便可换来自己一生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即便不如此,若能洁身自好,明哲保身,凭自己满腹才学,也能保得全家衣食无忧,平安终老。然而高贵如他,如何能容许自己弃国计民生于不顾而苟活于一隅?又如何能委屈自己,与那些龌龊谄媚之徒同流合污?他追求生命的极致之美,宁可葬身鱼腹,也不愿自己玉璧之身沾染丝毫烟尘。“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我想,当他义无反顾地投身汨罗江,与澄澈的江水融为一体的时候,他一定是笑着的,他为自己的圣洁之躯找到了最合适的归宿。

总觉得,苏轼是可爱的,率直的,在时人看来,亦有些不识时务。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他始终以赤子之心示人,对亲人,对朋友,对政敌,甚至对小人,正如其所言,“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正是这份磊落豪侠与毫无防范,让他遭遇了轰动其时的“乌台诗案”。因文字获罪,苏轼心生茫然,而一再遭贬,他又接受得坦然超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仕途跌宕,一生漂泊,面对命运的大起大落,他依然能诙谐自嘲,其胸襟之广大坦荡,非常人能及。苦难面前,苏轼没有像屈原那样以死明鉴,而以苦难为种,躬耕田亩间,写下了多篇流传千古的美文,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世诗人。

然而这些,苏轼是不知道的。他依然怀揣超然人生之气度,在自己的贬谪之路上且吟且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如此心性让无数人为之倾倒。有一种人,无论当时还是后世,都令人瞩目敬仰,具有这种人格魅力的人史上不多,苏轼是最耀眼的一个。

曹雪芹,握一卷《红楼梦》在手,穿越历史尘烟,在时光厚重的帷幔里款款而来。他短暂的一生,穷苦而凄凉,“满径蓬蒿”,“举家食粥”。并非才疏学浅,不得功名,原是他一颗素心,宁可“日望西山餐暮霞”,也不屑曲意宦途,混迹尘俗。然苍天不公,曹雪芹自己潦倒穷困也就罢了,还让他无辜的幼子因饥饿病痛早早夭亡。可以想象,此时的曹雪芹,内心何等的哀伤凄凉。此时此刻,他的心底是否有过些微的动摇?不为自己,为了家人能求得温饱,委屈自己改变心志,跻身豪门?其实当时的曹雪芹在京城颇有名望,凭他的才学寻个一官半职甚是轻松。可是,没有。在儿子病亡之后没有多久,终不改心志的曹雪芹自己也因病无医黯然离世。一颗巨星就此陨落,而他滴泪为墨,落笔成血,历时十载,以血泪铸就的《红楼梦》令世人折服,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枕上文学,饭后谈资。

……

远去了,那一个个高大的身躯,在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身心之痛后,在夕阳的余晖里,绝尘而去。我们,只能在他们伟岸的背影里,捡拾那一段历史的晨光,触摸他们文字的温度,沐浴他们思想的光芒。

静夜如诗,月色如水,这样的夜晚,捧一册古书在手,沏一杯红枣菊花,放一段丝竹,在茶香氤氲里,在乐声荡漾里,享受文字带给的静谧安逸。生活依然琐碎,现实依然冗杂,但已不会介怀,心也不再纠结。因为在澄明的文字世界里,在贤哲明媚的思想光辉里,我找寻到了活着之上的生命意义。

 

(《山东教育》20163月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