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广场 > 正文

教育家不是培养出来的

发布日期 : 2015-0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近几年,倡导教育家办学的热情越来越高。许多地方都拿出人力、财力与时间,举办培养教育家的研究班、培训班,特别是校长班,成效很明显,使得一些地方和学校为此多出了不少“教育家”。不过,我们往往会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现在,一些地方培养教育家是有指标、名额的,三年培养多少,五年培养多少,都是有规定的。此外,还有严格的年龄限制,多少年龄内的可以进入培养计划、多少年龄内的可以评定什么层次的教育家,或类似教育家的荣誉,都是有政策规定的。一些校长或教师,把列入培养计划或参加什么班,看作是身份、身价的标志,还将其印上名片:某某省教育家培养对象。综上所述,所谓的“教育家”,似乎有些走味;学校的“教育家”越来越多,也似乎有点不正常。

现在,校长大多会写书,特别是经过一定培训之后,在专家们的指导下,提出一个教育概念,再结合学校实际使之体系化。从校园到课堂、从课程到社团、从德育到智育、从教师到学生、从历史到现实,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总结、阐述。乍看三两本这类书,似乎有道理,看多了,就发觉不对,因为内容大同小异,大多是引经据典差不多,实际案例差不多,体系结构也差不多。

事实上,是不是教育家,不是看他参加了什么培训班,也不能仅看他写了什么书。教育家与教育理论家是有区别的,中小学里的教育家与大学、研究机构里的教育家也是有区别的。中小学里的好教师就是教育家;同样,中小学里的好校长也是教育家。好教师的内涵很简单,就是能教出好学生;同理,好校长就是要能培养出优秀师生。不过,做教育家不是目的,通过做教育家办出好教育,才是本意。所以,我们现在应该从“家”中走出来,不能唯“家”是从。特别是校长,不能在学校里处处以“引领者”的姿态出现,因为校长当不当教育家无所谓,是不是好教师才是根本。真正的教育家,不会以“家”自居,而是力求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踏实、平实而又激情满怀地搞好每一个教育教学活动,让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赋予意义。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今人也应如是。我曾去过西藏,面对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使我产生很多联想。雅鲁藏布江本当直行而去,结果竟环绕一座山,再顺势而出。我在领略它非凡气势的同时也在想,教育家的培养,是否从一开始就不该走这样的捷径,而是要充分尊重真正教育家成长的路径和规律呢?有的时候,看似缓慢的成长步伐,其实是在拓展眼界、涵养成为教育家的境界。(摘自201494日《中国教育报》,作者:柳袁照)

 

(《山东教育》201412月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