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研究应把握好四个角度
发布日期 : 2018-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
不少教师认为,把教案写好就大功告成了。其实,教案写好后,教师还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推敲,提高教案的实用性。
一是从教师教的方面研究。教师设计好教案后,可以回过头来梳理一下,理清自己在课堂上到底要做些什么,把教学具体活动一一罗列出来,再反复比对,删除不必要的环节,突出重点。这样,教师就能很容易分清课堂教学的主次,知道应该在哪里用力。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活动不宜过多,关键要看重点环节是否落实到位,是否收到实效。比如,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间分配方面,一、二年级可采用“20+20”的模式,三、四年级可采用“15+25”的模式,五六年级可采用“10+30”的模式。也就是说,教师的讲解时长应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少。
二是从学生学的方面研究。教师最好把教案分成两部分,其一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其二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样,有利于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有利于教师深度了解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做什么、有哪些学习活动、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的。同时,教案要突出教与学的互动,但这种互动必须是有效的。举个反面例子,许多教师把小组学习视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认为缺乏这个环节的课堂设计就是没有贯彻新课程理念的,于是千方百计地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热闹场面,以此来打造课堂亮点。但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把本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强加于学生,不仅使课堂失去了新意,也使学生渐渐地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三是从教学亮点方面研究。教案写好后,教师要思考自己教学设计的亮点在哪里,是怎样预设的、步骤如何,学生是否能跟得上。比如,在设计《她是我的朋友》(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一文的导入语时,如果用“朋友是琴,演奏一生的美妙;朋友是茶,品味一生的清香;朋友是山,信赖一生的伟岸;朋友是水,荡漾一生的清澈”,这就很难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共鸣,更谈不上吸引了,因为学生需要理解朋友与琴、茶、山、水的关系,而这又需要丰富的阅历与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行。但是如果改用“朋友是下雨天为你撑起的伞,是雪中送给你火热的炭,是病床前一声声亲切的问候,是做错事后鼓励你改正的老师”,将抽象的意象转换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就很容使学生产生代入感,在无形中激发起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四是从教学问题方面研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案写好后,教师可以挑一挑其中的问题和毛病,并思考解决的有效措施。比如在教学《自然之道》(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文时,面对14个生字的教学重点,教师可以改变常规的先教读音,再教字形,然后教字义,最后让学生一遍遍抄写的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先自己识读,接着引导启发他们:“你们认为这几个生字,最难识记的有哪些?你们打算怎样来识记?”这样一来,一定会更加突出教学重点,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因为,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有眼睛、有耳朵、有嘴巴、有双手、有聪明的脑袋,有些字他们已经在生活中见过,甚至熟练掌握了,教师根本用不着再一个一个地教。
研究教案,其实是一种课前反思行为。教师通过以上这些方面推敲、打磨教案,可以梳理教学思路,突出教学层次,适时调整、修正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步骤,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摘自2018年3月27日《教育时报》,作者:向守万)
(《山东教育》2018年7、8月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