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广场 > 正文

让儿童在自然生长中感受幸福

发布日期 : 2018-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

教育,是教会每个个体追求幸福的事业。我们真正需要建构的是指向“幸福”的教育。教育既要为师生当下的幸福耕耘,更要为师生未来的幸福创造。

孩子的生命不可重复,他们既要创造幸福的未来,也要拥有幸福的当下。幸福的童年并不意味着没有困难、压力和挫折,但只有痛苦、压抑和挫败的童年,一定不是幸福的童年。教育需要转变理念,需要创新推进,需要幸福体验,教育要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指向“幸福”的教育需要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立足长远、诗意生活。

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开始。生命成长需要环境、营养、呵护、培育和陪伴。生命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要尊重规律,促其自然生长。当儿童带着好奇来到学校,学校究竟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

我想,学校教育首先要唤起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对学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让孩子体验到成长的幸福。

教育即生长。这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体育是要强身健体又健全心理,而不是灌输技能;美育是要培育灵动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人们即使承认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

儿童少年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少年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如果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否定儿童少年期的内在价值,这会把儿童少年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没有价值。其实,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否则,这种思想是对儿童自然成长的藐视,是对儿童生命价值的背离。

教育要努力关注孩子的自然生长、情感体验、内在幸福,在生长体验中激发起孩子对生命、生活的热爱,让童年生活留下最美好的记忆,让儿童憧憬美好幸福的未来。

学校教育要让孩子在学习与体验中享受幸福。在学校,教师把灵魂给了孩子们,把母亲般的关爱给了孩子们。比如,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们;在学习上对孩子们严格要求,并想方设法教给他们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在品德培养上使孩子们懂是非、明对错、守礼仪、知荣辱,使孩子们时刻记住自己的历史使命;用他们高尚的人格塑造孩子同样高尚的人格,精心呵护孩子的人格尊严,使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有辛勤耕耘的教师陪伴,儿童才能享受无私的师爱,生活中浸润着阳光与美好,这就是一种童年的幸福。

学校教育要让孩子在课堂上感受幸福。每一个生命的个体都是如此不同,每一生命个体都应该得到尊重与激励;每一个儿童的成长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与天性,促进儿童自然、自由、自觉、幸福的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天职。学校课程的丰富性决定了孩子发展的选择性与多元性。每一所学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必须结合学段、地域、男女性别、个性特点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和活动,引导孩子自由选择。有自由选择,儿童才有更主动的成长;有自由选择,儿童才有成长的动力。丰富课程、拓宽思路、激发兴趣、培育爱好、发展特长、丰富生活、快乐学习、幸福成长。课堂的趣味性决定了孩子成长的自觉性与发展性。我们的课堂最缺少什么呢?是缺少知识吗?许多教师专业厚实,传道授业;是缺少方法吗?许多教师也是讲练结合,循序渐进;是缺少责任吗?许多教师已经是努力工作,默默奉献。我们感觉到,有些学生的学习是基于教师、家长的要求、推动、逼迫,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没有走向主动发展、创新发展。其实,课堂最缺的是什么?我认为最缺的是情调、趣味、生机、活力、激情、对生命的赏识,最缺的是真善美的唤醒、精气神的提振,最缺的是一种推动学生主动发展的力量,如果我们能够找回这种力量,这才是最大的成功。

儿童阶段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教育一定要尊重儿童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敬畏儿童生命的每一步成长,要留给儿童美好的生活回味,激发起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为这个社会的和谐培育文明幸福的人,让每个人都能快乐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摘自201852日《中国教师报》,作者:曾军良)

 

(《山东教育》201878月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