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到学生的需要处
发布日期 : 2017-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现在我们一直强调,我们是学的课堂,你们是教的课堂,这种说法太片面了,其实这样的对比没有意义,有时候教也可能很有用。学生为什么会学?前提肯定是教师教了。关键是怎么教?什么时机教?谁来教?没有教怎么会有学?所以,不是不教,而是要掌握好教的时机。
教与学的课堂其实并非那么泾渭分明。不是简单地说,你的是教的课堂,我的是学的课堂。教师要自己体会,自己现在是在上什么样态的课堂?我是在教吗?是在让学生学吗?虽然有时我心里希望学生在学,但其实我可能一直在教、一直在讲……教师开始有这样的分辨意识是很重要的。
重教的课堂,教师会一直讲课,学生会纷纷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重学的课堂,教师会更加强调倾听,会推动学生的对话,会逐渐去中心化,会慢慢地后退,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
重教的课堂,教师会有比较固定的答案。重学的课堂,教师会更加重视倾听学生的想法,当然更重要的是思路——学生是怎么想到这里的。
重学的课堂,教师不是只重视学生倾听而已,如果学生倾听的只是答案,那么还是偏重于教的课堂。重教的课堂,教师很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速度,所以教师往往会说:第一组完成的加5分,第二组加4分……学生心想:老师要我快,我就赶快啊!不然人家得5分,我们为什么只得4分?这样的思路其实是比较危险的。
如果是重学的课堂,学生会非常关注自己本来的想法是什么,进了小组之后又丰富了哪些想法。世界上真正值得探讨的问题基本上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生要学会的是倾听不同的想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其实教师也一样,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自己也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如何真正理解课堂,如何真正实践课堂模式,这才是教师要重点研究的问题。而不是来了一个专家说这样我们就这样做,再来一个专家说那样我们就那样做。
有教师在课堂上会对学生说:别人说过的不要再说……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告诉我们:“即便其他学生说过,由这个学生的嘴再说一次也是不一样的。”
以前面对回答问题磕磕绊绊、迟疑不决的学生,我会显得很“关心”,跟那个学生说:你想好再说。我的态度是那么“和蔼”,表情是那么“民主”。学习了佐藤学的教育教学思想后,我有了一些改变。再次面对这种类型的学生,我会转变为“没想好你也可以安心说”。因为学生只有通过说,才能够想得更清楚,只有让学生感觉到安心的课堂才是好课堂。
一个说话断断续续、磕磕绊绊的学生,为什么会回答问题?因为教师给的话题让他心动了。不然他为什么回应你的话题?他必须从他的生活经验、知识系统和记忆系统里寻找:我有什么相关的答案呢?到底哪部分要先说,哪部分要后说呢?我怎么把这个问题表达完整?学生的思维其实很忙碌。
我常说,最不该教语文的其实是语文教师。因为教师的语文都很好,思考、表达能力都没有问题,脑跟嘴完全没有距离。但往往就是这些教师,很难理解7岁至12岁小孩的思维,尤其是那些学困生。
外表看起来磕磕绊绊、断断续续,好像不知道在说什么的小孩,其实他非常卖力,他走在努力的路上,然后教师让他坐下,很“温柔”很“礼貌”地说,请你想好再说。这样的做法是不是特别令人遗憾?
也许教师需要为此等待5秒、“浪费”5秒时间,但其实这5秒是非常值得投资的,因为它会让学生有不一样的课堂体验。可现实中我们往往追求热闹的课堂,教师抛出问题却不能等,最终许多学生都没有很好地体验自己的学习过程。
佐藤学说,教师的工作就像“回力镖”一样,今天我们哪里没做好,将来学生就会在社会上出问题,然后这些问题又会回到教师身上。因此课改刻不容缓,虽然课改已经走过数个年头,但一些教师的思维仍然没有改变。佐藤学说,这样的课改现象像什么?就像我已经把水送到你家的水龙头,但是你如果执意不拧开用,我们就是送到门口、送到家里也没用。这就是当下课改的一大现状。(摘自2017年5月17日《中国教师报》,作者:李玉贵)
(《山东教育》2017年7、8月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