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广场 > 正文

特殊教育的法宝:融入与尊重

发布日期 : 2014-12-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面对特殊儿童,我们的内心总是充满了复杂的感情。他们小小年纪身体就有残疾,诸如失明、失聪、肢残甚至脑瘫等,生活在黑暗或无声的世界,人生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残缺不全。我们心痛、难过、怜惜、同情,为他们的未来担忧。漫漫人生路,头脑灵活、四肢健全的人都会感到极其艰辛坎坷,他们又该如何面对?看到他们,我们的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可是,当我们真正走进一所特教学校,走近特殊儿童,用心去体会和感受他们的心灵和世界,往往又会迷茫和反思,我们给的东西真是他们最需要的吗?

事实上,他们比我们想象的更坚强,他们的脸上很少有痛苦和渴望帮助的表情,更多的是宁静和安详;他们比我们想象的更能干,盲人可以随意地上下高低床,聋哑人可以跳出整齐的舞蹈。正常人觉得生活的种种不便,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特别之处。他们比我们想象的更豁达,身体的缺憾并不是不能触及的雷区,他们甚至会主动和你讨论他们的不完美,但是对你的帮助却可能并不领情。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而不是别人的同情和照顾。他们希望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不想因身体特殊的原因而受到他人特别的照顾。自食其力,像正常人一样,甚至还能够帮助他人,是他们最想得到的尊严。

曾经读过一个故事,让我对那些特殊儿童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个冬日的傍晚,公交车的候车队伍有序而安静。此时,一个男人牵着一条导盲犬,从远处走来。男人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停了下来,这时,队伍中的一个中年男子突然合上手中书,悄然走到盲人男子的身后,其他人也紧随其后,没有一丝骚动。吸烟的人,瞥了一眼导盲犬,稍作迟疑后掐灭了刚刚点燃的香烟,也跟着排到了队伍的后面。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盲人的身后排开。

一会儿,公交车到站了。“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司机刚准备搀扶男子上车,却被他礼貌地回绝了:“谢谢,不用。”男子执意在导盲犬的引领下自行上车。当时正值下班高峰,车上满是乘客。然而,那名男子上车后,人们迅速向后部集中,在狭窄的车厢里为他留出了空间。紧挨着司机身后,坐着一位六七岁的小男孩,站在旁边的妈妈把小男孩拉了起来,让出了座位,导盲犬便将主人引领到空座上。

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跟司机简短道别后,与导盲犬下了车。公交车内沉默依旧,一种无声的关爱、自然的默契和深沉的尊重在沉默中缓缓流淌。

在人的尊严面前,舒适的座位和便捷的出行都是那么的不值一提。真的关心他,就应该给他足够的尊重,让他像正常人一样有尊严地活着,而比起一般的正常人,甚至比起成年的特殊人群,特殊儿童更在乎尊严,更需要尊重。

因此,作为教育管理部门,我们要坚决落实“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对辖区内的每一位特殊儿童做到心中有数、一人一案,创造条件鼓励每一位特殊儿童参与集体生活。能上学的进校学习,不能上学的采取多种形式,让其与外界保持有效接触。此外,也可以建立特殊儿童之间的互助机制,组成家庭或者社区特殊学校。不要让他们与同龄人隔离,积极推行“随班就读”形式,组织有条件的普通学校接纳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让特殊儿童尽早地与正常社会接触。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千万不要爱心泛滥,轻易表达所谓的同情甚至是当面施舍爱心、馈赠钱物,这样只会刺痛特殊儿童宝贵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的快乐本源,是一切教育的动力所在,自尊心的养成来自他人的尊重。请把我们的同情和怜悯,换成尊重和欣赏,默默地陪伴着他们,跟他们一起翻山越岭、披荆斩棘,迈过人生的一道道沟坎,成长,成长,再成长。(摘自2014820日《中国教师报》,作者:李奇勇)

 

(《山东教育》201411月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