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广场 > 正文

教师如何突破专业成长瓶颈

发布日期 : 2013-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教师要想在专业成长方面获得长足进步,必须要有强烈的成长意识。也就是说,教师要有成长的动机和兴趣。没有成长意识,教师的成长免谈。一个教师是不是有成长意识,可以看他有没有做到“四自”:自愿、自觉、自律、自立。

成长意识从哪里来?来自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改变人。陶行知说:“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是好教育,教人变坏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教人不变或不教人变不是教育。”当然,教育要追求的肯定是教人变好。但是,教师如果不想办法使自己成长,说不定在不知不觉中就教人变坏了。可见,只有有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师的成长意识才能“生成”。

成长意识来自对生命的感悟。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但生命更是来之不易的。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命,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正像刘墉先生所说:“你可不要白来这一遭。”

领会了成长的意义,有了成长的意识和信心,但如果不付诸行动,教师的成长恐怕也会成为一句空话。教师成长行动是大量的,也是多层面的,但最为主要的是读书、实践与思考。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而我理解,教师成长=读书+实践+思考。

读书就是学习。之所以要把“学习”替换成“读书”,意在让学习更具体、更明确。社会学家、上海大学教授邓伟志提出,教师读书应该“三七开”,即七分专业内,三分专业外。我很同意这个观点。教师读书就应该杂一点,要什么书都读,如同蜜蜂采蜜。读专业内的书可以生就“智慧眼”和“聪明脑”,读专业外的书则可以换得“高尚情”和“纯洁心”。

说到实践,教师们可能马上会说:“我天天都在实践。”不错,教师的工作就是实践,备课是实践,上课是实践,批改是实践,辅导、评价等都是实践,但我说的实践是有要求的实践。首先,要讲究科学性。其次,要有标新立异的实践动机。再其次,实践应该要有恒心,因为教育是有周期、有过程的。浅尝辄止是教育实践的大敌。

思考是非常重要的行动,而缺乏思考则是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课上砸也就上砸了,事情做砸也就做砸了,主动或自觉地回过头去再想想,这样的教师为数不多。我认为,“完整的一堂课=课前准备+课中呈现+课后反思”。虽然我们更强调“反思”,但真正把课后反思当成课的一个部分的教师为数不多。(摘自20121121日《中国教师报》,作者:段昱宏)

 

(《山东教育》2013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