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广场 > 正文

教师成长的“魔岛”理论

发布日期 : 2012-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平时,常常可以听到年轻教师感慨:“太辛苦了,平时的教学、班主任工作要做,又要读书,又要做课题研究和实践,又要写反思,还动辄要开会、参加培训……成长怎么这样痛苦呢?”年轻教师一方面羡慕名师,另一方面却又缺乏耐性,急于求成,希望一蹴而就。成功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稀缺性,什么人都可以随随便便成功,那成功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在西方,传说古代的海上存在一种魔岛。在人们入睡前,海上还是一片汪洋。第二天早上醒来,却发现周围出现了一些小岛。这些岛屿神秘而不可捉摸,仿佛一夜间长成,神助一般出现,因此被大家称为“魔岛”。“魔岛”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些“魔岛”实际上是无数的珊瑚在海中经年累月地成长,在最后一刻才突然升出海面的结果。

作为年轻教师,开始几年的工作经验积累是必需的,没有对教育深入到“痛苦”的体验,感悟必不会深刻。有经验的管理者总会在新教师入职时,既让他教学又让他做班主任,甚至分配一些其他事务。这样,年轻教师就能从大量丰富的管理、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了解到教师工作的内容、要求和基本过程,以此奠定厚实的实践基础,此后再进行必要的培训、学习和提升,才可能有进步。

当然,这其间教师看书、听讲座、观摩公开课、自己开公开课、参加各种比赛等,身心都会疲惫。但信念坚定意志坚强的教师,会在每一次锻造中获得新生。教师的成长就像化茧成蝶,没有阵痛,就很难成就蝶的美丽新生。

此外,教师要获取更为实质的进步,就必须有一个自我监控、诊断、梳理、澄清的过程——这就是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进行深入思考,即便他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对一年工作的多次重复。与此同时,对经验的反思绝不能仅仅停留于描述性、随意性、泛泛而论的总结和浅层次的检讨上,而是要对问题作出系统深入的分析并提出对策;反思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是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更包含着对实践活动背后内隐观念、理论或假设的追索、探寻。因此,教师的反思绝不是简单地“想一想”“记一记”,这一过程更需联系相关经验、掌握科学方法策略、借用某些理论知识,必须引证或对照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或实践研究成果,更涉及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运用。

唯其如此,教师才能通过自我与他人、实践与理论的主动对话,为自身实践树立反馈的“镜面”,寻求有价值的参照和依据,探寻解决问题的多种路径,从而提升反思的针对性、层次性,提升实践智慧,进而将其结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因为反思而使得经验更具有普遍性,也才能形成个人有效的知识体系。这种“积累”相对珊瑚的“原始积累”而言,更是一种“有意积累”:有意识,自觉、主动、真诚地反思;有意志,克服怠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从不同侧重点出发,在教学之前、之中、之后把反思贯穿其中,锲而不舍地发展下去;有意义,即重视灵感,抓住有价值的端点进行反思,紧扣实际问题,遴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教育事件加以深究,做到指向明确、针对性强,切忌无病呻吟,力戒盲目的、不着边际的冥思苦想,避免蜻蜓点水、内容肤浅的思考。教师会不断经历若干教育事件,进而形成一定经验。如果说实践只是量的积累,而反思则能引起质的变化。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根本途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的觉醒和反思能力的增强,要实现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本质性提高是不可能的。

当然,成长也是可以不痛苦的,如果能找到职业的乐趣,从中发现学生的纯真可爱,发现教学创新的成功,发现科学研究的奇趣,并时常有科研成果的推广,这又有了成功的体验。每新学一样本领感觉有所得,每试做一项工作感觉有进步,每创新一次思路方法感觉很新奇,每研究总结一次成果就能成功,这样的成长已然是一种快乐的生活,一种幸福的源泉,一种自我实现的阶梯舞台。只是,在没达到那样的境界之前,还必须要经历这个痛苦的历练过程,就像珊瑚组成的“魔岛”,在悄悄地、时时地发生变化,才可能有后来的巨大神奇和幸福快乐。(摘自20111123日《中国教师报》,作者:罗刚淮)

 

(《山东教育》2012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