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广场 > 正文

校园“牛皮癣”的背后

发布日期 : 2011-1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某日,我和几个老师到外地一所学校监考。这所学校硬件建设可谓一流,但校园墙壁上却有很多学生的“涂鸦”,大部分是同学之间相互谩骂、侮辱的词语,看上去不亚于大街上贴的“牛皮癣”。按说,学校的精神面貌、文明程度与学校的硬件有着一定的联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物质文明在某种程度上会促进精神文明的进步,怎么这所学校会出现如此不和谐的现象呢?

校园的一草一木、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是校园文化的反映,校园文化属性与个人文化属性有着内在的联系,环境影响人,但个体又推动或制约整体环境的发展。从校园“牛皮癣”的情况看,该校学生的行为习惯着实令人担忧。班级文化、校园文化,乃至社会文化都需要我们有完备的体系和可行的方式。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健全的文化内核,又何谈文化建设?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班级文化也就等于纸上谈兵。

第一个涂鸦者可能是一种童心未泯的即兴之作,而就是这个开端,产生了一种效仿效应。如果及时清理,还原洁白的墙壁,可能它本身就是一种震慑和教育。一个好的开端是精彩的,一个不应该的开始则是痛苦的。作为一所学校,如何及时知晓“第一个”至关重要;“第一个”背后有什么样的背景、什么样的走向、什么样的危害和影响等,这都在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和洞察力。“第一个”同样是一种教育资源,及时把握,可能就是治病救人的最佳时机。我们在提倡差异性教育的同时,必须用前瞻性的目光来审视校园里发生的一切,而“牛皮癣”的产生、生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的差异性没有得到重视和引导而造成的。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德育对于其他四育有着内化为力量的推动作用。然而,当前一些学校为了所谓的政绩、成绩,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久而久之,学生们不仅不遵守考场纪律,就连平时对老师最起码的尊重以及同学间应保持的礼节也荡然无存。一个懂得自己责任的学生、一个明辨是非的孩子、一个通情达理的朋友等,不正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吗?一个健全的教育必然会产生健康人格的学生,一个健康人格的学生必然会为社会有所奉献。

校园“牛皮癣”折射出一种空虚和反抗。一个空虚的人,他们的行为因为思想无法归属而呈现出行为的无状。压迫必然会有反抗,当教育演变为一种压制性、强迫性的载体时,学生也没有自己的爱好、兴趣和自由时,挑战有序结构便顺理成章了。没有了课堂上个性的舒张,便有了课下的发泄。一道道“牛皮癣”犹如学生的一声声抗议,向学校、向老师宣泄着他们内心的压抑。

教育因学生而魅力无穷,学生因接受教育而更加茁壮。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完美的,作为教育者不能自行拿出标准答案,学生才最有发言权。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者、执行者、参与者,面对校园种种“牛皮癣”式的、颠覆性的外显载体时,我们首先要分析自己,然后才是我们的学生。(摘自2011810   中国教育新闻网,作者:刘洪华)

 

(《山东教育》201110月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