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广场 > 正文

开发教师的“教学外业绩”

发布日期 : 2011-1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不少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之余笔耕不辍,经常有各种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当他们高兴地去向校长或主管领导“报喜”时,得到的却是“要务正业”的告诫。的确,在教学评价日趋功利化的农村学校,如果教师不把全部精力放在教学上,就会被冠以“不务正业”的恶名,不仅会被家长唾骂,更会被领导树为反面教材。要想在“教学业绩”与“教学外业绩”的夹缝中活得很精彩,教师就必须对“教学外业绩”正确定位,给学生带去更多的精彩。

给学生带来精彩就是不能仅盯住学生考试的分数,而是要努力地完善自己,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特长与爱好。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任教的一所农村中学,由于多种不利因素教学质量长期在低谷徘徊,校长不得不“三纲五常”,不容许教师做与教学无关的任何事,但一些教师在全面思考了学生的现状后偷偷地让一些学生走“职业教育”之路。这在当时可是“爆炸性”事件,当地政府、学生家长、学校都给这几位教师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然而这几位教师坚持用自己的专长,教会了学生制茶、机电维修等技术,这一批未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学生很快成了当地致富的带头人,这所学校也因为这几个“不顾教学业绩”教师的“歪打正着”而一举成为全县初中学习的样板。所以,教师“不务正业”,要看他在想什么、为学生做什么。如果教师是在为个人的私利而“不务正业”,那是要坚决反对的;如果教师能发展个人特长,能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学校就要肯定,学生家长就要接纳,社会更要认可。

教师的“教学外业绩”,是教师发展兴趣的成果。教师拥有“教学外业绩”,说明他在这一领域必有自己的思想和专长。因此,校长要站在学校统筹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教师的“教学外业绩”,让教师的“教学外业绩”为学校发展服务。

一是让“教学外业绩”引领教师成长。教师在工作之余的某些“非教学行为”,是教师对教学中的某些现象的所思所悟,即使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只要积极健康,都应给予肯定。因为一个对生活有着美好追求且充满乐观精神的教师,对学生的情操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现代教育并非就是教会学生一点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做对社会有贡献、对他人有好处的人。所以,校长在正面激励教师的同时,应让“教学外业绩”来激发教师的成长热情,鼓励教师科学、全面、持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进取,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只要这样做了,学校就会真正成为一个“学习型的学校”。

二是将“教学外业绩”转化为“教学业绩”。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能再停留在“一桶水”上。新课程改革打破了学科界限,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拓展。因此,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不再仅局限于原有的一点学科知识,还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了解掌握一些边缘学科知识。所以,对教师的“非教学行为”,校长不能一概斥之为“不务正业”,而是要进一步引导教师对发生在身边的事进行反思、研究,揭示其内在规律,并努力探索日常教学新模式、新理念以反哺教学。校长应该努力将外部约束转化为内部约束,让每个教师都朝着学校的总目标去干他自己想干而且可以干的事情,让每个教师为了如期实现学校总目标而自觉放弃诸多与工作无关的琐事,从而形成一种“人人都在想工作、人人都要干好工作、人人都争当先进”的良好局面,使教师由专业型人才转变为复合型人才。

三是以教师的“教学外业绩”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刘邦文不如张良,武不及韩信,但他能让韩信和张良各尽所长,为己所用,最终“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所以,校长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学校里“教学外业绩”出色的教师利用起来,让他们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回顾、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让教学与研究、反思相结合,不断加深教师对自身教学方式的认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一个学校如果教师个个都是人才,那学生、家长该是多么幸运。

可以说,教师的“教学外业绩”是值得学校大力开发的。这种开发能提高教师的素质,为学校发展开辟广阔的天空,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摘自201172日《教育时报》,作者:钱家明)

 

(《山东教育》201110月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