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广场 > 正文

如何突破“倦怠期”

发布日期 : 2011-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当教育规模基本满足需要,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就位,办学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学校发展容易进入“倦怠期”。这时候,就需要学校寻找自我突破的着力点了。

学校如何突破发展“倦怠期”?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高效、持续发展的态势?这些是每一个校长都可能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基于学校发展策略,校长要在注重“硬实力”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学校“软实力”,自觉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师生和学校的发展规律,解放“教学力”和“学习力”,自觉提升管理品位,塑造学校个性,打造品牌课程,办适应每一个学生发展需要的学校,办独具特色的学校。

以学校精神塑造个性。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不在于条件的高与低,说穿了,好学校一定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我们知道,学校特色不是喊出来的,也不是刻意做出来的,它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长期以来学校发展积淀下来的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精神元素。当遇到“倦怠期”,校长要站在教育发展的新起点,立足当下,按照“传承历史、着眼未来”的原则,分析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生培养定位,提炼学校鲜明而独特的精神文化,凝聚成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校训。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在教育实践中,全力搭建平台,让学校精神逐步内化为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内在动力,使学校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以校本课程打造品牌。评价一所学校,不是看能不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而是看是不是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自主发展“蓄力”。这就要求校长要敢于冲破课程的藩篱,构建突出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打造体现学校特色的品牌课程。基于学校“再发展”的需要,建议校长要把发展的方向落脚在课堂,回归课程,集中精力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校长要坚持以学校精神文化为指导,认真分析学校优势和地方传统文化,挖掘、利用、整合资源,构建能体现学校特点、能充分彰显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体系。以多样化的课程,适应学生个体自主发展的需求,以特色课程催生学校品牌,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以制度重建营造新氛围。学校的运行系统是由课堂、课程、教师、学生等子系统构成的,其运行主要靠制度维系和保障。学校运行和谐不和谐,关键要看制度是不是适应学校、学生、教师的自主发展需要。校长制订学校制度时,不能想当然,也不能“我说了算”,必须冲破狭隘的个人藩篱,对影响和制约学生、教师发展的制度,坚决剔除;对不适应学生、教师发展的制度,积极重建。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围绕落实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以有利于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办学目标的实现;要注重凝聚大家智慧,发挥人的主动性,挖掘人的潜能,培育人的创造性。完善后的制度,要让师生耳熟能详,在工作中能践行。这样才能以更科学的制度保障学校系统和谐、高效运转,使之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以管理提升学校品位。学校品位高不高,不是看楼多不多、好不好,说到底是看管理。管理是一种服务,是一种引领,归根到底也是一种细节文化。突破“倦怠期”,就要不断加强自我修炼,彻底消除学校管理中“粗放型”痕迹,改变“凭经验办学”“靠行政指令办学”的管理模式,在每一个管理细节上精益求精,在每一次管理中提升学校品位。做一个有智慧、有思想的校长,首先要建设好有个性的校风、教风、学风。在具体管理中,校长要围绕校风管理学校,围绕教风管理教师,围绕学风管理学生。其次,校长要养成勤于反思的习惯,与时俱进,不断改善管理方式,多学习、多交流,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升华为学校师生的共同愿景,统领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生成与进步,以此来提升管理品位,实现学校的持续进步。(摘自20101114   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作者:秦福伟)

 

(《山东教育》2011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