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美在“规”而不“统”
发布日期 : 2017-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学校的美在于“规”而不“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教育是集体教育,需要相应的秩序与规范,教育管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性保障。但我们不能因为学校教育需要规范、秩序而釆用简单的大一统方式——统一的课堂、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考核(指没有以“变化”看成绩,而是以“结果”看成绩的考核)、统一的言行等形式的规范。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需要厘清:是教育需求管理,还是管理需要教育。
我们不难发现,学校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校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就会加强管理。我们是否曾细细追问,追问我们的管理条例、制度为何而定?是否有效果?可否可去掉?这样的追问,或许能让我们更清晰了解教育与管理的关系。
管理是服务教育的,是为了达到教育目标的路径,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更不能为了管理让教育让路。教育需求的管理不仅理顺了目标与路径的逻辑关系,而且让学校回归到教育的“主业轨道”,避免了以形式替代内容,以路径替代目标,以需要替代需求。
“规”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最基本的保证,是最基本的目标。学校的“规”能培养谦谦君子,能孕育遵规守法公民,能造就具有公共意识和现代素养的公民,能走出自信、自尊、自爱、自律的合格人才。但有些学校用“统”来替代“规”,如课堂要求模式化,教师教学程式化,学生坐姿笔直不动等,这样的统一不是必需的、基础的,不仅不能促进学校教育积极健康开展,还会让学校教育变得呆板。这种“统”会让师生失去工作学习热情,被动漠然对待活生生的校园,也会让师生缺少自内而外的愉悦与快乐,甚至遗忘自己、表面顺从,弃内在逻辑而重表面的“合理”。
因此,学校的“规”不是为了“统”,而是为教育需求提供基础性保障。只有从学校功能、教育与管理的内在逻辑、教育规律和师生教学心理认知方式去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学校“规”和“统”之间的区别,真正做到学校既有“规”,而又不机械地以“统”替换学校必需的“规”,不用“形”的“统”替代教育“实”的内涵。
学校的美还在于“变”而不“抵”。学生在学校就是一个寻找和建构自我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变化、不断成长。学生的年龄决定心理、性情和思维。学生爱动、爱说、爱闹、爱幻想是学校“变”的原因,学生求变就带动学校的革新与创新,就带来学校的“变”。所以,学校最大的美在于创新、创造,也就是求新、求变。
什么样的人能成为成功者,有人认为是社会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有人认为是生活随性随缘之人,有人认为是健康积极快乐之人,我认为是学习者。何谓学习者?求变者,革新者。学校面对教师之“变”,学生之“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挑战与风险,是顺应其“变”,还是避“变”选“抵”呢?很显然,抵制变化是逆时代的,也是逆教育的。教育即生长,生长即改变。抵制带来的是扭曲的变,是限制的变,是人为破坏的变。学校唯顺应教育规律,顺应孩子发展,顺应学校功能,才能让学生真正乐在其中、学在其园,让学校成为学生永远美好的记忆。
学校的美,更在于学校时时、处处、事事都有人,有教师的身影、有学生的身影,在于学校充满着活生生的人和事。
学校的美,源于学习美;学校的美,源于交流美;学校的美,源于互助美;学校的美,源于明理美;学校的美,源于改变美……(摘自2016年11月9日《中国教师报》,作者:方华)
(《山东教育》2017年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