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广场 > 正文

教育家要有美学精神

发布日期 : 2015-1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教育家具有永恒的美,不是作品美、学问美,而是人格美;不仅追求美,而且要用美作为尺度,时时丈量自己、评判事物、澄明世界。教育家具有了这样美的品格,就会渐渐地走向文化自觉、美的自觉。

讨论教育家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其实是教育家成长不同的维度。角度与维度建构了教育家成长的不同视野、不同格局。比如,教育家的美学精神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角度。

我们谈教育家的精神并不少,包括教育家的情怀,但真正从美学精神的角度来讨论的并不多。而美学精神恰恰是教育家的重要特征,也是教育家成长的精神动力。习近平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提出,文艺创作要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一指示同样适用于教育家。我们应该用美学精神来照耀教育家的成长历程;换个角度说,教育家的成长过程正是培养美学精神的过程。在我看来,美学精神恰恰是教育家成长的最高境界。

不难发现,古希腊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有不少关于美学精神的论述。他们都是哲学家,也都是美学家,当然他们也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非常有意思的是,师徒三人对美的认识与论述都有不同的角度和观点,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相当精彩。这本身就告诉我们,美、美学精神是多彩的、和谐的,充满着美的张力。

先说苏格拉底。被称作“西方的孔子”的他,十分重视道德伦理,甚至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美德即智慧”的命题,尽管遭到了后人的质疑,但却透射出他的道德哲学思想。苏格拉底认为,美不是指一种正义的思想,而是指正义的行为。而这个正义的意思就是合适的,发挥其自己功用的意思。一个人只有充分地实现了自己,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功用,就是具有美的人,是个美丽的人。

在苏格拉底眼里,美学精神是正义的行为,当然,他并不简单地排斥正义也是一种思想。教育家必须具备这种美学精神。由此,自然想到鲁迅。鲁迅不止一次地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这是正义的呐喊。当下,“救救孩子”仍然严峻地考验着我们,考验着教育家,尤其考验着成长中的教育家。应试教育仍然制约着我们,结果是苦了孩子、累了孩子、伤了孩子,甚至毁了孩子,我们该怎么办?教育家陈鹤琴执着地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一个连孩子都不放在心里,只计较分数、注重升学率的人,怎能称之为教育家?他的良心到哪里去了?他的正义感到哪里去了?这样的人不仅不具备美学精神,而且颠倒、抹杀了真、善、美。美,是一种正义,让正义这一美的精神成为教育家成长的试金石吧。

再说柏拉图。柏拉图对美也有不少定义,说明他正在不断地探明、求证。最后,柏拉图得出一个结论: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它不是在此点美,在彼点丑;在此时美,在彼时丑;在此方面美,在另一方面丑……美并不是表现为某一篇文章、某一个学问……美是永恒的尺度,这就是美学精神。

教育家应具有柏拉图式的美,教育家本身就是美的。他不是一点美、一方面美,而是各方面都美;不是作品美、学问美,而是人格美;不仅追求美,而且要用美作为尺度,时时丈量自己、评判事物、澄明世界。教育家具有了这样美的品格,就会渐渐走向文化自觉、美的自觉。李叔同正是这样的人,他对学生的“温而厉”,讲诚信,讲人格,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李叔同是很美的,美学精神让他成为教育家。

不能忘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更爱真理”正是一种美学精神。而且,亚里士多德还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称为“创制知识”。所谓创制,即为创造,艺术属于创制的知识。关于模仿,亚里士多德不仅不反对,而且提倡,但是,他更倡导创造,倡导让情感、意义彰显在所创造的事物中。创造,是崇高的美学精神;创造,让艺术家获得真正的美,也让教育家在美中获得进步与成功。

教育是极富创造的事业,创造是教育的本质。所有的教育家都富有宝贵的创造精神。陶行知是一个创造、创新的典范。“别看小孩小,人小心不小。若把小孩看小了,你便比小孩还要小。”多妙的一首诠释儿童、解读教育、弘扬创造的诗。当下正在成长中的教育家们,深谙此理,努力探索,积极创造,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是了不起的进步。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究竟少了什么?大概是少了那种崇高的美学精神,因而,少了点纯粹,少了点从容,少了点大气,少了点境界。创新,是忘我的。成长中的教育家们,能做到吗?(摘自201579日《中国教师报》,作者:成尚荣)

 

(《山东教育》201510月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