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广场 > 正文

教师如何不缺理论

发布日期 : 2011-07-05点击次数 : 来源 :

近日到基层学校指导教师教育科研工作,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做课题太难了,我们缺乏理论。”事实上,“我没有什么理论”已经成为当前一线教师的口头禅,而对这个口头禅大家也早已熟视无睹了。那么,教师到底有没有理论呢?一般认为,理论是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系统化的知识和结论,从这个概念所折射出的理论本质首先是人的实践经验。由于教师身处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们拥有丰富的、具体的实践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该不缺理论。

然而,现实中教师为何总说“我没有什么理论”呢?原因有三。

第一,教师混淆了个人理论与公共理论。个人理论是指尚未脱离产生主体、贮存于个人头脑中、为个人所享有的理性认识成果,公共理论是指脱离产生主体、借助于语言和文本等载体在公共领域进行传播、为某类群体或整个人类所共享的理性认识成果。教师所说“我没有什么理论”中的“理论”应是指公共理论,而不是个人理论。

第二,教师内隐的个人理论未能外显。教师虽拥有丰富的个人理论,但由于教师的个人理论是一种服务于独特而具体的教育情境和教育问题的理论,是教师内隐的个性化知识,这种理论深植于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依靠个人感悟、直觉或直接经验获得的“默会理论”。当教师没有清晰地意识到个人理论的存在时,这就是一种“无意识的理论”;即使教师意识到个人理论的存在,却没有用语言清晰、准确地将其表达出来,这也只是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理论”。

第三,教师对公共教育理论的敬畏。不少教师认为教育理论是教育专家、学者的专利,高深莫测,对此产生了既敬重又害怕的心理,一心一意抓实践,不太喜欢光顾公共理论。同时,当个人理论抽象成为公共理论时,普遍的印象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那么,教师如何做才能不缺理论呢?

一要抽象个人理论。如何将实践经验抽象为个人理论呢?一般要经历三步:首先,要有意识地自我反思。教师要在实践中有意识地、理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反思时不仅要反思教育教学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反思其背后的观念,同时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检验。接着,要让内隐的个人理论显性化。教师要采用教学札记等方式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追问,反复思考,找出教育教学行为中实际潜藏着的基本理论,并进一步提炼出个人理论,从而使个人理论成为“显性理论”。最后,要让个人理论理性化。教师要剖析显性化个人理论的合理性和适当性,与先进公共教育理论相比较,甄别个人理论中哪些成分与时代精神相符合,哪些因素欠合理,深入思考和充分说明原因,以促进个人理论更加深化和理性化。

二要学习公共理论。教师学习公共理论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多读教育理论书籍。教师要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和艺术,不断借鉴别人的经验,以增加自己的理论库存量,做好教育理论的储备、方法的储备和知识的储备。要不断学习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习先进教师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积淀理论素养和科学蕴藏,积累宝贵经验和科学方法。因为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在积极调动自己已有经验背景基础上,深刻而独特地去体验、理解、感悟公共教育理论和再造教育理论的过程,所以坚持读书无疑能够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三要将公共理论内化为个人理论。教师将公共教育理论内化为个人理论的重要方法是多积累、勤动笔。教师要养成坚持写教育教学随笔的习惯,对于一些好想法、教学好思路或教育教学中成败得失的典型例子以及教育报刊上独到的教育新思想、教学新方法、典型案例等要随时记下来;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观察发现,认真捕捉、思考、研究,运用各种方法加以解决,总结经验教训;要从多角度设立多种方案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新理论、新思想指导下,敢于大胆设想,提出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构想,并进行大胆探索实践。

这一系列过程,就是实实在在将公共教育理论内化为自身个人理论的过程。教师只要长此以往地将实践经验抽象为个人理论,从各种书籍中学习公共理论,并善于将公共理论内化为个人理论,就不会缺理论。(摘自2011412   树人网,作者:蒲大勇)

 

(《山东教育》20116月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