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广场 > 正文

校长不妨跟农民学学

发布日期 : 2010-05-05点击次数 : 来源 : 王爱生

教书育人犹如农民耕耘,今年获得了丰收,明年还要夺高产,既无顶峰,又无终点,只有不停地劳作和进取,才能不断地收获希望。只有以农夫的姿态行走在教育职业道路上,我们才可能在教育的田地上获取丰收。为此,农民至少有三种行为很值得校长来学习:

一是要随着季节播种,不急不拖。很多地方春节过后,农民开始准备种地。“开冻先出粪,备好镢和锨”,这是因为“春不种,秋无收”。他们知道到什么季节就要种什么庄稼,“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这些农谚督促农民要按季节播种,要遵循自然法则才能有收成。教育犹如农业,做的是有生命的产业。人的成长就像植物的生长一样,有它自身的规律。因此,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知道了这些,我们的学校就不应该在休息的寒暑假期,为了“丰收”提前开课,更不应该进行周六周日的补课,平时也不要采用没白天没黑夜的疲劳战术。违背季节播种的规律,最终就像没有到春季却在秋季提前开花的反常植物一样,经不起一场秋寒就夭折了。

二是要适量施肥锄草,不拔苗助长。有两位老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其中A老人待树苗成活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树苗浇水。而B老人等到树苗成活后,就来得很少了,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把,不浇一点儿水。过了两年,两片胡杨树都长得有茶杯那样粗了。忽然有一天卷起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人们惊讶地发现:A老人种的树几乎都被风刮倒,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B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和刮落了一些树叶。问其原因,B老人道:“如果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而我把树栽活后,就不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进地底下的水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地被刮倒?”人也是一个特殊的具有内在可能性、主动性、没有外部刺激也会进行自主活动的系统,所以人的成长是一个自我生长的过程,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代劳的。我们只能尽量给他们提供好的条件和环境,不要为了让他们快速成长而多施化肥,这样不仅会使土壤板结,而且收获的也是我们不喜欢的产品。

三是要坚信秋后收成,从不怀疑。农民种地从来都不怀疑今年种的地没有收成,他们对自己的劳动充满信心。他们只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农民的眼里,没有不成才的概念。到了收获的季节,农夫要进行的是一项“物尽其用”的工作,他不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他所收获的东西,而是总想着让它们尽可能地发挥最大效益:最饱满的稻谷做种子,秕谷可以喂养家禽,稻米可以烧饭,草灰用作肥料,没有被忽视的东西,也没有被舍弃的东西。而在我们的视野里,总是期待在这片田野里能长出最饱满的稻谷,而容不得半根“蔫巴”的稻子,甚至想通过“追肥”把所有的植物都培育成参天大树。多数人都知道,农业上不能搞拔苗助长,教育工作也同样不能急功近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定要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来办事。(摘自2010119  《中国教育报》,作者:王爱生)

 

(《山东教育》2010年4月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