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广场 > 正文

期待教育常识的回归

发布日期 : 2016-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这是一个需要常识的时代,然而香港作家梁文道却说:“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做教育更需要遵循常识,然而现实中许许多多“反教育常识”的现象,却印证了梁文道先生的断言。我以为,这更是一个教育常识稀缺的时代。

教育最基本的常识是什么?教育是人学,是人的教育。教育中最珍贵的是人,是人对人的深刻影响。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知识的掌握、认识的堆积、分数的获得。这些便是教育最基本的常识。然而,当下教育者所遵从的大多只有知识、分数,大多只有空洞的说教,大多只有僵硬的制度,大多只有束缚人的铁笼,而没有“人”、没有“人性”。泰戈尔说,教育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而没有“人”、没有“人性”、没有生命气息的教育只会在远离常识的路上越走越远。

教育应该遵循孩子身心的发展规律,应该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最重要的常识。如果我们把学校办成了应试工厂,把教室弄成了应试车间,把教育搞成了应试监狱,一味死整蛮干,让师生疲于奔命,所培养的学生就会成为只会考试的机器,没有问题意识,缺乏批判思维,不关心社会,甚至不能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这样的教育不但没有让人变聪明,反而把人逼向愚昧,那是相当危险的。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或者说教育就是生活。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孩子们来到学校,其实也就是一个生活的过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营造一种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过上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让他们得以自然生长。这是常识。如果我们的教室让孩子感到压抑,我们的学习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我们的课堂让孩子感到枯燥无味,我们的校园让孩子望而生畏,我们的教育让孩子感受到的是炼狱般的煎熬,而没有真实的教育生活可言,孩子们当下幸福吗?他们今后还会有幸福的生活吗?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也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考上名牌大学,这是常识。但是如果我们以爱的名义去绑架孩子,以“可怜天下老师心”“恨铁不成钢”去胁逼孩子,以不断膨胀的功利心去压迫孩子,如果我们给教育附加太多功能,那么,教育上的乱象丛生,诸如雷人标语、烧香拜佛、撕书烧书、状元雕塑、杀人投毒等,也就会少不了。

教育,应当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让孩子拥有分数,而且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品质、高尚的情操、顽强的毅力、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这是常识。当学校教育剩下的只有知识的传授、应试的本领、高分的角逐,当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人格成长、行为习惯已不再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当德育主题、德育课程都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时,教育就失去了它的本色。

好的教育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注重孩子的个性,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信,让不同的孩子都找到自己的坐标和人生方向,让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或者说成为他自己应该成为的人。这是常识。如果我们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一把尺子卡到底,一个标准量到底,只会过早地给更多孩子贴上失败的标签,让他们永远抬不起头来。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孩子尊重教师,天经地义。教师尊重孩子,既是教育的要义,也是教育的需要,更是教师崇高师德的体现。这是常识。

教育,应该尽可能不设防线,不过多干涉。教育,应该允许孩子大胆假设和质疑。教育,应该允许孩子犯错。教育,应该鼓励孩子在思考中多转几个弯。教育,应该注重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多样性。教育,应该让孩子更多地接触美丽的大自然和奇妙的科学世界。教育,应当充满幻想和想象力。这些都是常识。教育是慢的艺术,也是等待的艺术。允许孩子慢慢来,慢慢成长,这是教育常识。孩子成长需要陪伴,而不需要过多干预;需要呵护,而不需要一味溺爱;需要引导,而不需要我们越俎代庖。这也是常识。

校园文化,乃至名师、名校长、名学校,其生成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淀、岁月的历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夜之间“打造”出来。这也是常识。

教育者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知识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教育常识。没有教育知识,可以走进教室、走进书本,可以重新学习,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知识。而一个教育者如果没有教育常识,那就是教育责任、教育态度和教育品格的问题,恐怕是一时半会儿学不会的。

周国平说,今天我们最缺的不是伟大的理论,而是普通的常识。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教育常识,往往决定着教育的好坏。

但愿在这样的时代能多一些遵循教育常识的好教育。(摘自201654日《教育时报》,作者:汤勇)

 

(《山东教育》201678月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