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感知到文化自觉,建构“三阶联动”课堂教学模型
学科教研来源:查看次数:12发布日期:2025-11-13
□ 牟伟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高度重视语言感知与文化自觉。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积累丰富的语言实践、梳理知识,培养语感,掌握语言规律,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强调以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认同中华文化,传承优秀文化,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拓宽文化视野。在教学文言文时,我们针对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存在语言理解难、教学方式固化、文化感知浅及知识迁移不足的痛点,提出“感知层—理解层—迁移层”三阶联动课堂教学模型。通过韵律体验、意义解构、文化建构的梯度设计,引导学生在古今阅读坐标中领悟古人智慧,实现语言积累、思维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以期为文言文教学提供创新路径。
一、在声律实践中建构文言语感
在字音解析环节,教师可采用溯源法解析重点字词读音,有效消除学生对文言字词的陌生感。例如,讲解《古人谈读书》中“默而识之”的“识”字时,把《说文解字》列出的“zhì”音(“记住”义)与现代汉语常用的“shí”音(“认识、知识”义)作对比,让学生明晰这个字的古今音义演变。同时引入“博闻强识”等成语,增加学生词汇积累,强化他们对特殊读音的记忆。针对通假字,如“是知也”中的“知”同“智”,读“zhì”,结合古汉语通假规律及注释,引导学生理解古人用字习惯,体会文言文独特的语言现象。
节奏感知是声律实践的核心环节,运用图谱化手段可将抽象的朗读节奏具象化。对于“敏而好学”这类短句,标注波浪线进行节奏划分,引导学生遵循传统“二二式”节奏朗读,感受其整齐明快的韵律;面对“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样的长句,则以直线标明合理停顿之处。教师亲自示范“声断气不断”的朗读技巧,通过轻重缓急的语气变化,展现文本内在逻辑。
创设情境是强化声律实践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模拟“古代书院早读”场景,让学生分组扮演“夫子”与“弟子”,以对读、赛读、轮读等形式演绎《古人谈读书》中的经典选段。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为展现“夫子”的谆谆教诲或“弟子”的求知若渴,自然地融入情感,赋予文字独特的语气色彩。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让他们在互动交流中感受到古人读书的氛围,感悟文言文承载的文化韵味。
从字音解析到节奏把握,再到情感体验的系列声律实践,我们将创新设计与教学流程深度融合,实现了“音准—节奏—情感”的阶梯式感知,落实了“多感官参与构建文言第一印象”的目标。
创新优化以结构化问题链驱动文本深度解读的教学策略,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肌理,有效提升文言文解码能力,构建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生态。
在教学实践的起始阶段,“注释解码任务单”成为学生叩开文言文本大门的第一把钥匙。我们精心设计的“三栏式”学习工具———“原句—注释关键词—我的理解”,以清晰的架构帮助学生有序拆解文本。以《古人谈读书》为例,面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样的经典语句,学生首先聚焦“厌(满足)”“诲(教诲)”等注释关键词,结合已有知识储备尝试翻译,将原句转化为“学习永不满足,教诲他人不懈怠”的个性化理解。在完成独立解读后,课堂随即化身“注释超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互查互学,分享彼此的发现与疑问。在思维的碰撞与交流中,遗漏的注解得以补充,模糊的认知变得清晰,最终形成对文本语句的共识性解读。这一过程不仅夯实了学生的文言字词基础,更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与协作探究的能力。
当学生完成对字词的初步解读后,思辨性问题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深入文本内核的道路。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直击文本的思想精髓,例如“孔子说‘不知为不知’,是否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思考”“朱熹强调‘心到最急’,现代速读技巧是否与此矛盾”等。这些问题打破了时空界限,将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学生以生活实例为依托,围绕“课堂专注听讲”与“碎片化阅读”的效率差异等话题展开激烈辩论。在唇枪舌剑的交锋中,学生不再局限于对文本的表面理解,而是深入思考古人观点在当代语境下的价值与意义,进而深化对“知”与“思”、“专注”与“效率”等概念的内涵把握,真正实现了文言文学习从知识积累到思维升华的跨越。
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其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跨文本连接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与《童蒙须知》里的“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进行对比研读,并鼓励学生制作“学思关系”对比表。在梳理、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发现,孔子的观点侧重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协同关系,而朱熹则聚焦于学习过程中专注的重要性。这一对比不仅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的人读书观的独特之处,更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的延续与发展。通过跨文本连接,学生得以突破单一文本的局限,在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理解文言文的丰富内涵,实现对文本的立体化、深层次解读。
以问题链驱动文本深度解读的教学策略,通过层层递进的学习环节,将字词解读、思想探究与文化传承有机融合,为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学生在经典文本的浸润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汲取古人的智慧结晶。
三、在古今对话中重构读书价值观
经典文言文中蕴含的读书智慧,是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将这些古老哲思转化为可利用的现代学习策略,成为古今对话的首要路径。通过“古人读书方法转化”“古今读书方法对照手账”活动,将古人智慧与个人学习经验深度连接,在图文并茂的创作中实现传统读书理念的创造性转化,让古老箴言在现代学习场景中焕发新生。
文化谱系的延伸为读书价值观的重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纵向维度上,将先秦《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劝学》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明清典籍中的治学之道,按时间顺序排序,让学生直观感受读书理念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嬗变;横向层面,将西方培根笔下“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与我国诸葛亮“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相映照,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中西方文化中读书价值取向的异同。这种纵横交织的文化谱系梳理,使学生跳出单一文化视角的局限,在比较与思辨中深化对读书本质的理解,感悟不同文明对求知问道的共同追求与独特诠释。
读写迁移实践是读书价值观重构的关键落脚点。读写结合的实践不仅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锤炼,更是思维深度与价值认同的升华。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真正实现从经典文本的理解者向读书价值的创造者转变,将传承千年的读书智慧内化为个人成长的精神动力,完成从知识汲取到价值创造的跨越,让读书价值观在知行合一中得到重构与升华。
文言文教学的至高境界,在于实现古人智慧与现代教育生态的深度嵌合与创新重构,使跨越时空的文明精粹在课堂场域中完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唯有循“感知—理解—迁移”的层阶式路径,引导学生于沉浸式语言实践中叩击经典文本的精神内核,在多维度文化思辨中激活创新思维的源泉,方能跨越古今文化时空,实现“赓续千年文脉”与“培育时代新人”的双向奔赴。如此,文言文教学方能真正升华为贯通古今的精神纽带和滋养生命的文化沃土,让经典的智慧之光在新时代教育实践中绽放璀璨华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