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劳动,培养创新能力
学科教研来源:查看次数:10发布日期:2025-10-23
□ 巩方贞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学校也更加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美术教学中,结合实际增强学生的劳动创新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对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此类实践表明,美术与劳动的融合不仅能解决传统课堂中学生注意力分散的问题,还能通过实践性活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一)多元材料激发创新思维
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但通过多元化的材料操作可以有效延长其专注时间。美术教学活动融入创意实践,利用丰富的材料,调动学生眼、脑和手协同参与配合。同时学生搜集材料或废弃物品的过程,本身就是劳动的一部分。教师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体验、一起领悟、共同学习,避免用固有思维模式参与活动,要根据材料自身的特点思考创新,经过创意加工使其变废为宝,发散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大胆想象解决问题,而不是强制学生按照自己的创意去完成任务。这样的创作方式,改变了仅凭知识与技能进行艺术实践的模式。
例如,在“变废为宝”主题活动中,学生需收集废旧纸盒、塑料瓶等材料,通过剪裁、拼贴、彩绘等方式完成创意作品。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如分类、裁剪),还促使他们思考如何将普通材料转化为艺术载体。手脑协调能力在锻炼中得到发展。随着材料不断转换,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专注力碰到的问题也在趣味探索中不知不觉地得到解决。
(二)跨学科整合提升综合能力
美术学科是视觉表达与审美创造的载体,劳动与美术的融合可进一步容纳语文、科学、数学等学科内容。例如,通过“诗配画”活动,学生需在理解古诗意境后将其转化为视觉语言,既深化了对文学的理解又提升了艺术表现力。劳动教育则通过实践操作(如手工制作、自然观察)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如在我校“树叶拓印画”活动中,学生从自然中采集素材,并设计拓印添画作品,既锻炼了劳动技能又激发了创意联想,两者的结合推动学生能力从单一学科认知向综合素养跃升。再如,学生运用AI技术解析 唐代名画《步辇图》的历史背景,并通过数字化工具进行再创作,既学习了艺术史知识,又掌握了技术应用技能。此类跨学科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资源整合能力,还通过问题驱动,提升了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价值
新课改强调“五育并举”,项目式学习通过“劳力”与“劳心”的结合,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美术教学中的“松果有灵曦,树枝会说话”项目,学生需观察树枝生长规律(科学知识),再根据生长数据规律,进行树枝松果的重新组合(数学统计),用颜料绘制、装饰树枝(艺术表达),在劳动中融合各学科知识,实现逻辑与形象思维的协同发展。劳动过程中的协作与坚持(如小组合作完成立体折纸)则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与团队精神,实现德育与美育的无缝衔接。此外,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强调实践对认知的内化作用,项目式学习通过真实问题驱动(如“如何创作灯笼绘画”),促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批判性思维与终身学习能力。
(二)教师角色的转型与示范作用
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强调通过劳动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载体,具备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潜力。例如,废旧材料改造、自然物创作等活动,学生既需动手操作(劳力),又需构思设计(劳心),实现“手脑相长”。教师在此过程中需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劳动与创新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创造性思维与劳动价值观。
教师示范要从“单向传授”转为“启发互动”,传统示范易导致学生机械模仿,而新型示范可给学生启发性和留白空间。例如,在手工课《太阳》中,教师可展示基础技法(如橡皮泥塑形),鼓励学生在色彩、造型上自由发挥,通过提问“如何让太阳更具个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此外,分层示范可兼顾学生差异: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提供步骤分解,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强调创意拓展。这种“半结构化”示范,既保证了技能问题的解决,又避免了思维固化。
(一)成功体验驱动自主学习
“手脑相长”源于陶行知“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思想,强调动手实践与思维创新的统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意实践通过劳动与艺术的融合,使学生通过“劳力”(动手操作)实现“劳心”(思维创新),从而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促进右脑(形象思维)与左脑(逻辑思维)的协同发展。例如,在废弃材料的手工创作中,学生需观察材料特性、构思设计并动手完成,这一过程既锻炼了空间想象力,也培养了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创作成果若能转化为实际应用,将极大增强其成就感,驱动自主学习。例如,结合小学生玩积木的经验,引导他们用园林工人修整出来的树木枝条与松果、羽毛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进行废弃材料的手工创作,制作艺术品,装饰学校美术室。学生需观察材料特性、构思设计并动手创作,这一过程既锻炼了空间想象力,又增强了废物利用意识,培养了系统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了物以致用的设计理念。学生在“美化环境”的目标驱动下,将劳动成果与生活场景结合,实现了美育的生活化渗透。
(二)评价体系的多元化重构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劳动实践(如种植、手工)与艺术创作(如绘画、设计)的融合,本质上是对“劳动创造美”的具象化表达。评价体系需从单一技能考核转向对劳动态度、创新思维、审美表达的综合考量,体现“手脑相长”的育人本质。例如,学生在手工制作后,完成写生创作,既需评价其劳动参与度(如观察、协作),也需关注其艺术表现力(如光影捕捉、创意构图)。传统美术教学侧重作品美观度,而劳动与创新融合的课堂需更加关注过程性评价。例如,可引入“创新思维量表”,从创意新颖性、材料利用率、团队协作等维度进行评价。在AI辅助的美术课堂中,通过数据分析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帮助教师精准识别学生的优势与不足。
“手脑相长”的创意实践既是教育初心的回归,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从理论层面看,它深化了劳动教育与美育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了认知发展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统一;从实践层面看,它通过材料创新、项目化学习与跨学科融合,为学生提供了“做中思”“思中创”的成长平台。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如数字化工具、自然素材库)与评价体系,使美术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创新精神与劳动能力的沃土。
通过创意实践活动、跨学科整合及开放式课堂设计,学生能够在“手脑并用”中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然而,当前仍面临教师跨学科能力不足、课程时间分配不合理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探索长效融合机制,如建立教师培训体系、开发校本化课程资源,并借助技术工具(如AI、数字化平台)优化教学流程,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和平小区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