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角下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路径探索
学科教研来源:查看次数:14发布日期:2025-10-23
□ 赵 霞
“读写一体化”是指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以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深化阅读,从而实现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大单元视角下,读写一体化教学强调以单元为主题,整合单元内的阅读与写作资源,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通过丰富多样的读写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阐述大单元视角下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路径。
单元语文要素基于语言文字运用,一读一写,先读后写,读写互促。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文主题为“四时景物皆成趣”,隶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重点指向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的培养。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但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概念性理解还不够清晰,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资源,帮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体验,感受景物的变化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写法迁移。单元目标因此确定如下:
1.在“争做家乡美景宣传大使”的学习主题中积累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单元课文,品味、积累课文中有关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3.在阅读中想象课文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通过品读、品悟有关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感受景物的静态与动态之美。
5.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紧扣“四时景物皆成趣”的人文主题,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导向,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我们确定本单元学习主题为“争做家乡美景宣传大使”,并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分别是:“我是美景发现者”“我是美景品读家”“我是美景记录人”“我是美景讲解员”。子任务将穿插在每个学习活动中,使整个学习内容与单元情境相一致。依据“逆向设计”教学理念,我们构建了“以读促写、以写鉴读、以评导学”的螺旋式评价体系。通过诊断性评价锚定起点、过程性评价跟踪生长、表现性评价检验成果,将“读—写—评”嵌入单元整体的任务设计中,构建读写一体化的闭环链,实现“文学鉴赏—生活观察—创意表达”的能力进阶,促进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达成“观景有情、落笔有境”的素养目标。根据单元目标,确定如下单元评价标准(见下页表1):
任务一:我是美景发现者
设计问题:你想把身边哪些美景分享给大家呢?
子任务一:争做寻美小画师
围绕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美景,并思考如何分享美景,通过全班交流达成共识,采用拍照、绘制图文等形式,为本单元的“寻美之旅”制作海报。学习《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部分,小组讨论,梳理出海报制作的评价标准,和同学合作完成“寻美之旅”的海报设计。
子任务二:争做寻美记录员
习作前置,明确习作任务。通过全班交流,确定自己的观察对象,补全题目。教师可设计下列问题:观察顺序有哪些?可以按照哪些顺序来观察自然景观?打算在哪些时段、运用哪些感官进行观察?以此引导学生通过连续观察将景物不同方面的特点及变化写出来。
聚焦核心问题:在写景类文章中,写出景物的静态和动态变化有什么好处?
子任务一:争做读美小明星
通过设计解诗题、明诗意、赏诗画、悟诗情的读写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三首》,紧扣诗词特点,在动静相融的表达中品味景物之趣。
学生在圈景物、找诗句中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不同,走近“秋暝”,想象画面之美。了解诗人张继的生平后,进一步品味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吟诵《枫桥夜泊》,感受作者的愁绪。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又是怎样表达他的思乡之情的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走进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感受其在写作时可能看到什么画面、听到什么声音、想到什么人。据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景悟情。
配乐诵读,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表现出动静相融的意境。
学生为“鸟的天堂”撰写解说词,争做品美小能手。
活动1:探秘“鸟的天堂”。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时候?每一次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对比交流中,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是怎么生活的?顺势进行深入阅读。
活动2:为“鸟的天堂”选取镜头。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大榕树”或“鸟”的拍摄主题,进行分组学习。交流环节,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画面,感受大榕树的枝繁叶茂与生机勃勃。在赏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拟人、联想等修辞带来的表达效果,从而形成 “静态描写要突出特点”的概念性理解。
交流“鸟”的镜头可选择“群鸟纷飞”和“画眉鸟歌唱”两个角度,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认识到鸟儿的数量多、种类多,想象出鸟儿自由飞翔、欢快鸣叫的场景,感受鸟儿的活泼快乐、自由热闹。从受了惊动的画眉鸟的快乐中感受到鸟儿们很安全,从而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主题。
活动3:为“鸟的天堂”撰写解说词。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画面,并撰写解说词,再次感受大榕树的勃勃生机,想象人、鸟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从而发现同一种景物在不同环境下呈现出的静态与动态变化会让读者产生独特的感受。
略读课文《月迹》,设计“自主阅读,寻找月迹”和“对比体会,动静皆美”两个学习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梳理月迹,完成“月迹图”,进而感受月亮在行走中产生哪些变化,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交流课文中有关月亮的静态和动态描写,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任务三:我是美景记录人
设计问题:比一比谁笔下的美景更动人。通过多感官联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选取同伴例文和经典课文片段进行赏析,学习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运用多种手法将画面写鲜活。在生生、师生和小组互评互改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习作,实现读写相互促进———争做美景小写手。
设计问题: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的美景呢?
设计“我给美景配图画”“我为美景来配乐”和“我来讲你来听”三个实践活动,分别讲给同学、老师、家长听———争做美景宣传员。
学生完成的画册、美文、讲解稿等,均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理解后的输出成果,凸显了学生在实施单元整体读写一体化后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本单元的学习,通过对单元阅读和习作的统整,以单元目标为统领,设计了有逻辑性的读写任务,将单元评价嵌入整个读写活动中,读写目标融合,在文学赏读与表达的过程中,实现读写迁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科育人价值。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高青县千乘湖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