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

管理之道来源:查看次数:9发布日期:2025-10-23


□ 张洪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中小学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加强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青州市教体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探索形成“345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县域整体推进机制,有效构建了固本铸魂的思政教育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树立三项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学生层面,争当“美德少年”。近年来,青州市认真落实教育部“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要求,大力开展“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活动。活动以激励学生争当“美德少年”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了解中华传统艺术,阅读国学经典,寻访文化遗迹,走访革命圣地,继承革命传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教师层面,争做“儒雅先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人师者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更要有高尚的修为。青州市教体局在普及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即争做“儒雅先生”,并对教师在传统文化素养、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教学研究、课程开发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


    学校层面,争创“标杆学校”。青州市教体局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杆校”标准,从组织管理、课程开设、课堂教学、师资团队、教研活动、品牌建设等方面综合权衡,评选标杆校,并探索出“两级三层”实施策略。对25所典型学校进行重点培育,通过标杆学校的建设,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点到面全面开展。


落实四化推进,构建工作体系

    严格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现规范化。青州市教体局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计划,配足师资,形成教学常规,全面落实课程内容。组建专兼职教师队伍,成立学科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2022年以来,推出了剪纸、烙画、挫琴、花毽等30余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课,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规范化发展。


    创新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追求特色化。青州市教体局鼓励学校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充分挖掘利用青州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优势教育资源,分年级、成序列地研发校本课程,形成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目前,探索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X”特色发展策略,其中“1”是各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共性内容,“X”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个性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彰显学校特色,打造教育亮点,实现“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


    学科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要求全科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在于课程开设与教学创新,更在于学科教学潜移默化的渗透。为此,青州市教体局实施“全科渗透”策略,在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文科性质的学科教学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性质的学科教学中,巧妙设计、统筹规划,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落实项目化。全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战略性任务,涉及很多新领域、新内容。在推动过程中,青州市教体局采用项目工作法,聚焦项目开展研究和探索,先后到80余所学校进行调研,开展专题指导服务32次,对各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书法教学、体育特色项目等活动进行科学指导。同时,按照“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原则,立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研课题25项,确定课题实验学校15处,定期组织课题研讨活动,开展课题、论文、教案等评选活动,激发了教师工作积极性,普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抓牢五块阵地,夯实工作基础

    完善课程建设。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抓牢课程建设这个核心。全力开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严格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上好必修课,体现国家课程方案的严肃性;积极研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围绕课程建设分门别类编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包”。


    创新课堂教学。借鉴“大语文教学”的“读、写、说、演、悟”的方式方法,探索“活动体验式”“欣赏观摩式”“拜师学艺式”“技艺展演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遴选古城文化、红色记忆等4大类20余处市级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50余处镇级、校级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与研学旅行活动紧密结合,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课堂,把课堂搬到校外的广阔天地。组织学生到青州市博物馆、范公亭公园、李清照纪念祠、松林书院等教育基地参观、考察和实践,开展“现场教学”,让学生亲临现场,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濡染。


    搭建展演平台。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创新开展“大语文”教学暨“新华杯”书香校园评选活动,引领师生诵读经典,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学校和先进师生。夏庄小学、海岱小学、云门双语学校等学校的《弟子规》《三字经》诵读,成为区域典范;山区偏远学校庙子小学300余名学生齐诵《大学》《中庸》,成为山区亮丽的风景。定期开展“国学小名士”评选、经典诵读比赛、“我与经典”征文比赛等活动,激发中小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各校积极组建戏曲、剪纸、陶艺、书法、挫琴等社团,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提升个人艺术素养,丰富校园生活。 


    发挥家庭作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部门、学校的任务,更需要家长的配合。全市112所中小学全部成立家长学校,组织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定期开展“守家规扬家风”和“书香家庭”评选等活动。通过开展征集家规家训好格言、讲述家风好故事、拍摄家庭好风气等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从小崇尚家庭美德。同时,借助亲子阅读、征文、演讲、书法、摄影、绘画等载体,引导学生把中华传统美德带到每个家庭,带动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培育良好家风,自觉做社会道德示范者、正能量传播者。


    推动社区融合。青州作为古九州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青州市坚持开放办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遗传承人进学校,与学校教师密切合作,开发课程、设计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近年来,青州市持续开展“书画名家进校园”“京剧进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进校园”等活动,同时引导学生走出校门,通过拜师学艺、参加展演、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融入社会大课堂,感受体验乡土文化,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遗址遗迹、民间故事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有效增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和体验,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化六支队伍,凝聚工作合力

    教体局成立指导团队。组建以局长为组长、业务副局长为副组长的青州市推广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团,指导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建立了定期汇报展评制度,通过校长沙龙、成果推介、现场观摩等形式进行调度反馈。


    教研院组建研究团队。成立中心教研组,选聘专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研员,专门开展和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研活动,并以教研员为核心组建由基层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骨干教师为成员的中心教研组,引领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业务发展;组建以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书法等教研员为中心成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研团队,整体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科融合渗透和学段衔接;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师30人,成立名师团队,吸纳成员210余人,有效推动工作开展。


    教研组凝聚专任教师。每个学校安排1名分管领导负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研组,负责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教研和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工作。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先后组织500余人次教师参加市级以上专题培训,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教务处统合学科教师。学校教务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作为教学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要求各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巧妙整合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全员参与”的教学大团队和“全科渗透”的教育大格局,全市评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优质课32节,推荐公开观摩课20节。


    德育处牵手班级团队。在学校中,班主任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力量。青州市重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学校德育处组织班主任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助推团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班级日常管理和学生生活学习中,营造潜移默化、入脑入心的文化氛围。


    家委会荐引社会达人。充分发挥青州市家长联合会和各学校家委会的作用,通过学校与家委会协商、家委会推荐邀请,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志愿者队伍。大力倡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聘请一批青州民间艺术名家、传统文化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兼任指导教师,鼓励学校为他们成立名师工作室。


    文化是根,根深则叶茂;文化是魂,魂立则业兴。通过健全“3456”整体推进机制,青州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办学品质显著提升,区域教育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入选山东省首批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山东省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下一步,青州市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引导广大学生明大义、知礼仪、守诚信、有敬畏,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青州市教育和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