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课程助力地域文化传承路径探究
管理之道来源:查看次数:11发布日期:2025-08-29
□ 山东省潍坊高新区教育和体育局 宋 涛
近年来,潍坊高新区立足新时代美育发展要求,以“文化传承与美育育人”双向赋能为核心理念,系统构建“挖掘、提炼、转化、创新”四维路径,推动了地域文化资源向美育课程的实践转化。该区依托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整合非遗保护成果,成功将念月、阴阳鼓等省市级非遗项目融入学校课程体系,构建地域文化传承与学校美育课程建设双向赋能机制,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美育质量协同提升。
一、理论建构:地域文化美育课程的理念与框架
立足“浞河传说”“后羿文化”“寒浞历史”等地域文化底蕴,提炼“家国情怀”“乡土认同”“文化自信”三大核心价值,构建“两水一山”主题课程框架(浞河历史带、暴沙河水文化、凤凰山红色资源),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衔接的育人体系。通过挖掘“念月习俗”“板桥廉政”“凤凰山战役”“新时代英模”等文化元素,开发“两水一山”主题课程,系统制订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机制,将地域传说、历史事件转化为“非遗工坊”“教育戏剧”等实践活动。课程以“认知、体验、认同”为路径,引导学生从了解家乡文化传统入手,在泥塑制作、红色戏剧排演等沉浸式学习中深化价值认同,促进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与传统文化传承。通过开放办学整合社会资源,将课程成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区实践,以阴阳鼓、年画创作等非遗项目为载体,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实现文化自信内化与全面发展协同推进,为区域美育课程创新提供可复制的“潍坊范式”。
从地域文化向美育课程转化,在资源挖掘上组建非遗传承人协同团队,系统梳理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资源。在文化内容上,将“凤凰山战役”“新时代英模”等历史与现实素材转化为课程模块;在形式创新上,创建“非遗工坊+教育戏剧+场景体验”多维载体,如“齐风潍韵”创意工坊以水文化为脉络,通过泥塑、虎头鞋制作、潍县战役戏剧排演等实践,活化“浞河念月”“板桥廉政”“凤凰山战役”“新时代英模”四大场景故事,并设置体验区强化参与式传承;在评价体系上,构建“过程性记录+成果展示+社会实践”动态评估机制,确保课程实效。依托“非遗群”进校园模式,各校深度开发“念月馆”等文化资源,形成必修、选修、社团三级课程体系,将阴阳鼓、泥老虎等非遗项目融入课间操、社团活动,实现“知家乡、爱家乡、建家乡”的育人目标。通过凝练文化元素打造校园特色印记,构建可迁移推广的课程范本,如大观学校“和平教育乐道往事戏剧”与凤凰学校“凤凰山战役主题文创”成为区域文化品牌。全区多校获评非遗优秀传习场所,阴阳鼓普及率大幅提升,学生作品入选社区文化展厅,加强了传统文化传承与美育融合实践。
二、校本实践:课程赋能学校特色发展
以地域文化美育课程体系赋能学校特色发展。必修课程依托念月文化资源开发通识课,实现特色学校地域文化全员普及;选修课程开设“非遗技艺”“红色戏剧”等模块,满足个性化需求;社团实践通过阴阳鼓队、花棍社团等,结合课间操、非遗节庆展演深化体验。课程目标聚焦美育素养与学生发展,既推动地域文化从内容到形式的突破,又通过泥塑创作、红色戏剧展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审美思维及健全人格。同时,强化教师传承地域文化的责任担当。以跨学科融合为路径,学校构建国家课程校本化和地方课程特色化的美育体系,开发“浞水文化”“潍县战役”等综合实践课程,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学习场景,促进逻辑与感性思维协同发展。通过“非遗工坊进校园”“社区艺术共创”等实践,成立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美育联盟,培育“齐风潍韵”等区域文化品牌。
以“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模式推动地域文化品牌培育。通过“念月风俗”“板桥廉政”“凤凰山战役”“新时代英模”的家国情怀呈现四大文化场景,通过“非遗工坊+家校社联动”发挥文化溢出效应。课程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基点,将阴阳鼓、泥老虎等非遗技艺融入课间操、社团活动,形成必修、选课、社团三级体系,同步开发“念月习俗”“板桥廉政”等主题课程,创新内容与形式,强化家国情怀培育。依托家长开放日、社区展演等途径,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模式,学生创作的潍坊红色文化主题墙绘、潍坊年画作品入选社区展厅。学校文化品牌建设同步赋能区域美育发展,将美育课程成果转化为文明风尚与社会治理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形成精神文明城市共建的社会生态,助力新时代立德树人与地域文化振兴。
三、社会辐射:美育助推区域文化生态建设
学校有义务、有使命承担起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借助文化的力量,通过大量区域合作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家校合育活动,有力地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各学校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和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度挖掘区域文化,助力区域文化繁荣发展,共育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全面发展,助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需要的美育课程,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传承地域文化传统的有效途径。开发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美育课程,实现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通过地域文化提升高新区文化品牌形象,以工作坊的形式进行地域文化传承,创意实践探究学校地域的文化历史,反映家乡的历史变迁,引导美育逐步走向德育,打造高新区城市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通过“美育课程+社区实践”,引导学生在城市生态治理、老旧街区改造中开展艺术创作,使美育成为城市更新的触媒,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学校融合地域传统文化形成美育课程,促进地域文化发展,形成办学特色,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为城市打上文化印记。城市文化项目研究成果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促进城市文化百花齐放。通过开展城市文化调查研究与资源探讨,注重对区域传统文化传承的形式创新,研究彰显其在新时代丰富的文化内涵及魅力,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区域振兴的积极性,助力提升城市市民的审美素质。发挥好潍坊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推动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乡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地方性资源,在多元文化共生中引领乡风文明进校园。以学校文化发展带动地域文化提升,进而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借助地域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实现学校课程发展、学生实践发展、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城市文化发展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