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党建品牌领航力 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管理之道来源:查看次数:9发布日期:2025-06-24


□ 山东省博兴县第一小学   赵   辉

  博兴县第一小学是滨州市“一校一品”党建品牌示范学校,学校党总支获评滨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持续擦亮“党建‘五化三精准’,打造教育铁军”党建品牌,赋予时代新内涵,把党建成果转化为教育发展成果。


一、依托党建品牌,“三创新”实现文化兴校
   创新载体,筑牢根基。创新载体,建好党建活动室、党员课堂、红色文化长廊、党员责任区等,让党建活动辐射校园每一个角落。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做到学习常态化。做实“四亮”工程,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多渠道推动党教融合,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建立志愿服务队,定期参与社区双报到活动。
   创新管理,科学高效。构建“一校两区两园”办学格局,实行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高度复制。纵向上围绕党建抓教育,落实党建带团建、队建,建立党团队协同育人机制。完善修改学校章程、程序化工作制度,践行“严、实、真”理念,赋能“三十字”工作方针,推行精致管理,形成科学高效的党总支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管理体系。

   创新融合,提升软实力。党建品牌与学校文化深度融合,衍生出具有学校特色的“大树文化”。学校犹如一棵参天大树,党总支是根,管理团队是主干,全体教师是树枝,学生是一片片绿叶。“大树文化”体现的是坚守与坚持,是对团队的无尽忠诚与担当。同时分别以“守望”“传承”“筑梦”命名校园内代表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三棵树,实现了“大树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同频共振。


二、依托党建品牌,“七路径”开创立德树人新局面
   师德铸魂,师风清正。建章立制,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开展“寻光”“追光”师德论坛,树立师德典范,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师德建设的整体提升。
   打造团队,共创卓越。两手抓,培养高品质的德育团队。构建班主任成长共同体与长效机制,开展常规培训、“微”系列培训,推行“123”模式、“3630”德育程序化工程,夯实队伍建设。
   习惯养成,素养奠基。从安静出行、站好队、做好操、扫好地、讲卫生、讲文明等基础行为入手,养习成德。抓牢“行走之礼”,实施“三姿”特色习惯养成教育。实行“我的地盘我做主”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强化“5111”德育评价模式,养习立德。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特色班级创建等活动,让班级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孵化园”。
  活动育人,擦亮底色。以班队会、升旗仪式、少先队阵地等常规活动为基础,开展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普法教育等特色活动。紧紧围绕“讲好红色故事”这一主题,通过上好思政课、成立百名少先队员宣讲团、录制红色视频等德育途径,让红色成为学   生成长的底色。
   课程体系,塑造健全人格。完善“三博五美”“六雅”课程体系,构建“五年一体”螺旋递进式育人模式,精心实施五大仪式课程,为生命成长奠基。
   心育护航,合力育人。推行“123456”心育模式,开通心理热线,开展形式多样的心育活动。坚持“三全”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开展心理宣传、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让“小心安”汇聚“大平安”。2025年,学校荣获“滨州市心安学校示范校”称号。

家校社,共建共育。加强家长委员会建设,继续实施“12345”家校工程,开展家访和班级视频进万家活动,推行“家庭小联盟”家访新样态,打造家校社“教联体”,共建健康成长的“大本营”。


三、依托党建品牌,“四举措”打造教育“铁军”
   思想引航,信念如磐。党总支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全体教师提高政治素养,以教育家精神激发教师成长内驱力,引发教师成长自觉。
   精准赋能,梯队跃升。做好教师培养顶层设计,出台《博兴县第一小学教师梯级发展培养工程实施方案》,搭建“教坛新秀—教坛新星—教学能手—教学名师—教育名家”五梯级教师发展平台。
   “走出去、引进来”培训赋能,开展“专家零距离”系列活动。“精教研、强师资”教研赋能,立足“1245788”校本教研模式,借力名师工作室、学科共同体、教研组共同体等,打造具有一小特质的师资队伍。
   结对帮扶,共同成长。党总支贴心地为每一位青年教师分别配备一位德育师父和一位教学师父,助力其实现思想水平与业务能力的双线提升。制订《教师帮扶指导工作实施方案》,引领青年教师早日驶上成长快车道。

   实践锤炼,素养提升。通过“教学常规对标学习周”“幽蓝教师依标引领周”“新蓝教师研标成长周”等主题周,搭建新蓝教师成长课、青年教师演讲大赛等活动平台,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四、依托党建品牌,“五策略”建设特色课程群
   思政金课,培根铸魂。以“五个专项”做好思政教育,即建构思政专项课程、建设思政专项课堂、组织思政专项活动、开展思政专项教研、研究思政专项课题,并积极开展思政“金课”评选活动,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生态悦读,书香致远。建构“1+1+N生态阅读课程体系”,规范“整本书阅读”课堂模式,启动“静悄悄地阅读   响亮亮地成长”师生全学科阅读系列活动,邀请文学名家到校开展名家引领活动。
   非遗传承,文化弘扬。创建“1234567”黄河三角洲活态非遗育人课程体系,在90余场学生社团活动中融入非遗文化元素与数字化技术,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增设民族剪纸、特色衍纸两项非遗课程内容,实现非遗文化在校园的传承与创新。
   戏剧融合,创意飞扬。将跨学科创新理念融入戏剧展演之中,在成为“戏剧家”上做足文章。戏剧展演已从原始的文学剧目演绎衍生为科技、英语、美术等多学科、多主题的精彩融合。

   节日课程,素养培植。打造科学教育、生态悦读、美育教育、非遗教育四大特色品牌,优化十大节日课程,为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搭建平台。增设数学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未来,学校党建工作将做到精准发力,以教师队伍发展、学生习惯培养、教学质量提升等为切入点,续写教育高质量发展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