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的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 : 2025-04-01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颁布以来,我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水平明显提升,实施能力显著增强,评价效果明显提升,但在课程属性、目标、实施、评价等方面,依然存在待改进之处。对此,本文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认真研究《指导纲要》,明确学科属性
教育部印发的《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首先,明确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并存,因此不能把某个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等同于这个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次,需厘清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范围,《指导纲要》中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四项目标内容与四种主要活动方式。其中,四项目标内容为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种主要活动方式为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另外还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认真对照上述内容,准确定位自己开发的课程内容和方式。此外,要抓住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和劳动课各自的突出特点,避免混淆。校本课程要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彰显学校特色,注重的是让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劳动课侧重于通过劳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劳动观念。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跨学科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养。虽然很多学校在具体实施中会把这几类课程整合在一起,但是课程的属性必须明确,只有这样,才能既发挥课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又不会让其中某一门课程落空。
二、以生为本合理设计,确保目标适切
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首先是教学目标必须基于学生立场,其次要思考学生要经历什么样的学习过程才能达成相关知识、能力、素养和观念的目标。以“走进环卫工人”为例,原教学目标为“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内容和岗位特点,让学生感受环卫工人的辛苦和奉献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可以修改为“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内容和岗位特点,讨论他们在工作中会遇到的挑战性问题,感受环卫工人的辛苦和奉献精神,树立环保意识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这样的叙写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和获得,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融为一体,有利于综合素养的培育,赋能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体现学生的体验和获得。比如,“让学生考察探究……”可以改为“通过调查、亲历、访谈、实验、资料搜集等方法,获取材料,小组讨论,尝试解决问题,完成考察方案”。又如,“让学生废物利用创意制作”改为“学生观察生活中废物利用的情况,分组讨论并形成设计方案,搜集材料、学习方法,完成作品并展示介绍”。再如,“让学生参与社会服务……”这个目标可以改为“讨论自己家里老人的现状,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走进社区养老机构,通过参观、考察、访问等方式,了解老人的生活状况和需求,产生关心、服务他人的意愿,提出自己的服务计划并尝试落实”。而“让学生获得职业体验”这一目标则可以改为“学生讨论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对各种职业的理解,通过观察、采访、模拟、实地考察等方法,初步形成对某些职业的感受和看法,谈谈自己的体验和打算”。
以学生为中心确定的目标,才更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更具可操作性,也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
三、正确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凸显学科特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围绕生活情境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在方案设计中要坚持“问题驱动、任务引领、产品导向”的思路。比如“同学早餐情况调研”的综合实践活动,将教师主导的知识传授式课堂,重新设计为:播放一则“长期不吃早餐的危害”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讨论;教师提出疑问,学生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形成任务链;经过师生讨论,明确调查同学早餐现状的任务;调查前,学生先对结果进行预测,再根据现有的经验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通过对比调查过程与报告中的问题,引发学习新知的兴趣。在完善调查方式与报告内容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调查的正确方式与调查报告的正确写法,纠正前期的错误猜想,完成调查任务。整个教学活动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尝试体验、合作交流、探索实践、得出结论、验证成果、反思改进,跨学科能力与素养得到提升。这样的设计才符合“自主性、实践性、跨学科、创造性”的课程特性。
四、科学设计评价方式,落实以评促学
课程评价强调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避免简化为分数或等级。《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以“大家一起玩泥巴”课程为例,教师以前根据学生最后完成的泥质作品情况打分,应重新调整为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参与热情、出勤率、泥塑技能掌握情况、设计思路、作品质量、作品的审美层次和创意表达、对自己作品的宣讲,甚至卫生保持情况。这样的评价才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成长,也能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
评价要镶嵌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把评价环节独立于教学活动之外,要想精准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评价标准的实时导航。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发挥评价的定位功能,随时从学生的表现中抓取学习进展的证据,根据评价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还是以“大家一起玩泥巴”课程为例,教师带领学生选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回答观察到的土壤特点;取土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评价选择的工具是否合理;和泥时,教师让学生推测水与泥的配比等。这些都是边教边评,也可以说是教即是评、评即是教。这种教评一体的教学促进了师生互动,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同时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与调整,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评价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而不是教师的专属工作。首先,教师要邀请学生参与到标准的制定和运用中。标准制定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最终完成的作品(产品)要符合哪些标准和条件,对学生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研究和学习。当学生运用标准评价他人的同时,自我反思也会发生。其次,要鼓励学生自主评价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在教学中可以多使用“协商研讨式评定”,由师生或学生间通过讨论对学习结果进行评定。最后,用好评价结果也非常重要,教师要向学生及时反馈、提出建议,而学生也要认真反思和改进。“档案袋评价”又称“成长记录评定”,就是很好的工具。它通过收集、整理和反思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成果和成长轨迹,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在不断的积累与反思中,逐步形成对自己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全方位认知,从而提高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