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芳:用生命做一件事
发布日期 : 2016-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李淑芳:用生命做一件事
——一名城市普通教育工作者的乡村教育梦
本刊特约记者 陈筱君
开篇故事
2015年8月末,笔者接到《山东教育》编辑部的任务,采写李淑芳。笔者打听了自己曾经工作过的青岛市市南区教育局,没有人听说过市教育局的这个人。笔者在办公室里上网查询,一看李淑芳的简历,就“愤怒了”,脱口就对办公室的同事道:“原来就是那个‘路子货’,我最讨厌她!”笔者忆起了当年。那时,李淑芳从本区的基隆路小学考到市教育局之后,在笔者单位小有震动。不久,李淑芳随同市教育局有关部门的领导来视察工作,笔者和同事们都认为,这个披着波浪长发的李淑芳肯定有路子有背景,从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一下子变成“凤凰”,成为上级部门的“领导”,大家都对她充满了厌恶。直到20年后的今天,笔者都是这个心态。等到笔者看完了青岛新闻网和《齐鲁晚报》关于李淑芳做公益事业以及她本人经历、家境的报道之后,才知道自己以及不少人对李淑芳存了多年的误解。
她不是腰缠万贯的富豪,不是高官,不是社会名人。她默默做公益事业10年,甘愿蜗居,拿出自家新房子自费培训贫困乡村教师5万人次。10年来,她和她的志愿者团队共培养出1位全国“最美乡村教师”薛跃娥、23位全国优秀校长、24位全国优秀班主任。
李淑芳出生在偏远而贫穷的青岛即墨市移风镇。1985年,从即墨市高等职业中专毕业后,李淑芳成为一名村办小学的教师。1987年底,即墨市为培养音乐骨干教师,李淑芳被送往青岛教育学院进修。1989年,李淑芳通过社会高考进入青岛师专音乐系,毕业后任教于市南区基隆路小学。1996年,她通过了青岛市公务员公开考录,成为市教育局工作人员。
这些年,李淑芳为人们所称道,缘于她做的公益事业。
新房“充公”
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家的房子越来越新、面积越来越大。从小生在农村伴随贫困长大的李淑芳何尝不是这样。
但是,当李淑芳拥有了新房子、大房子的时候,她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从此,李淑芳有两个家,一个是小家,72平米的小房子,旧房子、筒子楼,住着李淑芳一家四口三代人。一个是大家,100平米的大房子、新房子,从2010年装修之后到现在的5年里,住过来自全国各地贫困乡村的442位乡村教师。新房无偿作为外地农村教师的培训基地,农村教师在这里免费吃住。这里有个名字——琴岛教师成长工作室,也有人称其为“支教岛”,是全国首个关注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成长的民间志愿者组织。
谈到拿出新房子的初衷,李淑芳说:“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到乡村小学去,我看见一些学校有了新的教学设备,但是都闲置着,老师不会用,非常可惜;学校没有经费,教师没有条件走出乡村去看外面的世界。眼界决定境界,农村老师眼界狭窄、封闭,有职业倦怠,如果有接受培训的机会,让乡村的老师走出来到外面的世界增长见识、提高技能和素养多好。正好我的新房子在装修,于是就产生了拿出新房子做培训基地培训农村老师的想法。我捐助过5个‘春蕾女童’,但是捐助‘春蕾女童’只能帮助几个孩子,我培训一个老师,就是帮助四五十个孩子。两个教师呢?三个教师呢?成百成千个教师呢?”
故事1 “你心里只有你那个破工作室和农村教师!”
住在72平米的筒子楼上,连自己的床都安放不下只能睡地铺的女儿,对新房子充满了期待和向往。当李淑芳在全家人的饭桌上,说出了把新房子“充公”的想法后,母亲没有说话,正在读博的丈夫迟疑了一会儿,说“可以试试”,上高中的女儿却哭了:“你心里只有你那个破工作室和农村教师!”女儿扔下饭碗哭喊着跑开了。李淑芳的母亲含着泪水赶紧跟了过去,安慰外孙女。李淑芳的心也酸了。她想到女儿经常趴到自己和丈夫的大床上滚来滚去开心向往的神情,泪水再也止不住了。李淑芳本来的打算是,在新房子里给女儿做一张圆形的大床,围一圈漂亮的帐幔……
几天后,李淑芳决定这次送教下乡去菏泽的曹县,要带上女儿。在曹县,女儿第一次看到了贫困乡村的破旧小学,看到了和农民一样穿戴脸上长着冻疮的乡村教师,女儿亲手摸了摸乡村孩子粗糙的长着冻疮的小脸蛋……
“妈妈,我错了,我同意拿出新房子。”
故事2 震动后的“洗脑”
第一批住进工作室的农村教师,给了李淑芳震动。已经是5月中旬的天气,青岛校园里的教师已经穿上了各色亮丽的风衣,挺拔俊美。乡村来的老师们却穿着厚厚的黑乎乎的厚棉袄,瑟缩着身子。他们走进美丽的青岛嘉峪关学校观摩升旗仪式时,黑乎乎地一起缩在一个角落里。晚上回到工作室,脱下笨重的长靴子,径直放进了衣柜,他们不知道,衣柜里是应当放挂在衣架上的衣服的。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从来没有住过像样的房子,没有睡过舒适的床,吃饭时会把骨头吐在地上。除了去学校,业余时间,他们不知道去看看大海,看看博物馆,看看外面的世界。
李淑芳决定,利用晚上时间,到工作室为乡村老师们“洗脑”。李淑芳拿着自己和家人带着补丁的衣服和袜子给老师们看,“我为什么要搞培训?为什么省下钱来搞培训?因为你们是老师!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我爱孩子,我有母亲的情怀,我要帮助农村的孩子!你们来,不要蹲在屋子里两点一线。去看看大海,去看看博物馆,看看世界的博大精深,张开双眼感受青岛的教育。”晚上的“洗脑”一周两次,至今,李淑芳已经进行了100多次这样触动乡村教师心灵的“洗脑”谈话。
李淑芳用自家的新房供农村教师居住的事情,被青岛一家宾馆的负责人知道了,他被李淑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把自己宾馆的空床位也让出来。几年来,共有200多位乡村教师免费住过这家宾馆。
第一批来工作室培训的一位教师的丈夫,在妻子回家之后,给李淑芳打来电话:“爱人回来后一个星期都是在谈你,谈培训,真希望你以后能来我家,让我也做饭给你吃。”李淑芳听了,心里很感动。还有一位乡村老师,癌症手术刚出院,就弯着腰来参加培训:“我要看看青岛的教育,死了也不后悔!”
琴岛教师成长工作室最初只有李淑芳一人孤军奋斗,后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周加惠教授、曹安娜教授,郑州路第二小学的罗立老师等先后加入进来,他们与李淑芳一起做公益,一起到各地给农村教师做培训,发动农村老师到青岛来学习。现在,工作室已经成为一个拥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大学教授、一线名师和校长、在校大学生在内的庞大爱心团队。截至目前,工作室加盟学校200余所,网站注册会员1万余人,点击率200余万次,每天在线人数高达几千人。
自费培训
对于工薪阶层,每月的工资除了用于日常生活,再留点积蓄,就一干二净了。身为工薪阶层,自费坚持10年培训贫困乡村教师,需要的心怀和境界是不凡的。
笔者算了一笔账。从2005年开始培训乡村教师,李淑芳拿出家里4万元积蓄用于乡村教师进城的路费、饭费及其他费用,后来又投入5000元;2010年,如果不拿出自家房子供乡村教师居住,自己住一套出租一套,2010年至今,小房子房租收益最少也有6万元,大房子能达到18万,也就是说10年间,李淑芳用于乡村教师的培训费用应该有20多万元。为了加入和帮助妻子的公益事业,李淑芳的爱人毅然辞去了原本收入殷实的金饭碗,自2005年专心考博,连续考了5年,终于在2010年顺利通过,也就是说,创办工作室之初,李淑芳就成了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李淑芳还坚持5年赞助5个“春蕾女童”,资助费加起来也有1万元。李淑芳和家人至今都还穿着带补丁的内衣和袜子。她几乎不逛商场,不会玩,业余时间都放在了培训工作和学习上。为了不影响本职工作,李淑芳在工作日里,都是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做工作室的工作,连下楼去单位餐厅吃午饭的时间都节省下来,就买一包钙奶饼干充饥。至于周六、周日和晚上,她都是在忙工作室的工作。此外,2011年前,每周到李淑芳家中参与“教育沙龙”的校长和老师络绎不绝,经常有人在李淑芳的蜗居打地铺。李淑芳家里招待乡村教师吃饭,都是用大碗,因为他们怕老师们不好意思盛第二碗,吃不饱……
这样算下来,李淑芳一家的生活质量是什么样子,读者应该明白了。
故事3 “我就要改变他们铺张浪费的歪风邪气!”
李淑芳和志愿者们最初去贫困的乡下举办讲座、送课的时候,乡村教育部门都是热情招待,教育局副局长、科长陪同午餐,满桌子大鱼大肉,而且饭后不打包。李淑芳震惊了:“你们不是很穷吗?为什么午饭这么奢侈?点菜够吃就好,吃不了打包也是一个时尚,不能浪费,我要打包!”饭店里的服务员居然不知道怎么打包,连打包的袋子都没有,李淑芳就要了几张白纸自己打包。李淑芳把打包的饭给了大概从来也没有吃过这么高级饭菜的看门老大爷。“以后我们来,午饭要吃你们当地的小吃——烤地瓜、烧饼。”此后,李淑芳和志愿者们下乡的午餐就是烤地瓜、烧饼,有时自带午饭,有时去当地老师的家里吃便饭。
“我就要改变他们铺张浪费的歪风邪气!”采访李淑芳的时候,讲完上面这个小故事,李淑芳口气坚决地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农村滋养了我24年,清明节盼吃鸡蛋,过年盼吃饺子……”李淑芳永远也忘不了乡村的贫困。
十年坚持
采访的时候,李淑芳说了很多话,笔者整理了一下,记录如下:
“我是农村孩子,我不忘娘,我要报答农村。”
“我太喜欢大自然,农村就是我最想去的地方。走在老家的路上,真舒坦。”
“我对农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我的亲戚都在农村,我常常想起老家的亲戚。”
“在青岛基隆路小学当老师的时候,我深深感觉到城乡差异,我经常想起农村的孩子,我要改变!”
“我看过一个希望工程的宣传片,有一个镜头是,一个乡下孩子背着筐子从空旷的山上往下走,片子里的解说是,有的人一下生就拥有的,是另一个人一辈子所追求的。这句话太贴切了,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太不公平了!”
“来到青岛,是上天给我的一个大馅饼,我接到了,我要感恩。我告诉自己,一定要为农村这片土地上的孩子干点什么!”
“在青岛教育学院,我第一次遇到恩师高鸿秀。为鼓励我继续深造,高老师和另外两位老师一起,为我争取学费全免。每当看到家境贫寒的我带着地瓜干和饼子风尘仆仆地进城上课,高老师都会默默地把两块喷香的桃酥塞进我的书包里。至今,当年桃酥的香甜彷佛还在齿间……我要对得起高老师,所以成了学院里最用功的学生。”
“在市教育局工作以后,我想老天把走出农村的机会给了我,就是让我帮助农村的孩子。培训教师就是我的本职工作。”
“家里住进了老师之后,我更觉得做对了。”
“我老公对我说,老婆,咱这一辈子就干这件事,让更多的农村老师来青岛看看。”
“我做公益都是业余时间,同事都不知道我做公益。我不愿意张扬,怕不被理解。”
“我也听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流言蜚语,我也有压力,我经常去厕所里哭,一哭就是很长时间,哭完了,擦干眼泪继续前行。”
“每当我遇到难题,都会有人帮助我。青岛是个有爱心的城市。”
“我要用行动影响这个社会。”
“报纸报道我以后,我都不看,我不想扰乱平静的生活。我做的事我自己都清楚,看报纸干什么?”
“我做的是教师的希望工程,我很幸福,这种幸福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支教不是施舍,是双向的,也是我们志愿者自我成长的过程,支教帮助我们点亮了自身的心灵之光。”
“贫瘠的土地养育了我,所以,我的目标是联合一批富有爱心的人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通过提升教师的素质从而反哺农村教育。”
故事4 没掏出的600元钱
2003年,青岛市对口帮扶的对象是菏泽的曹县。李淑芳跟随青岛市教育考察团去曹县看学校。临行,李淑芳带了600元钱,想给个孩子解困用。到了曹县的小学,“比起青岛,简直是从天堂到了地狱!”李淑芳回忆说。学校的屋子漏雨,泥土的墙都破了,窗户用纸封着,炉子没有生火,环境像个狗窝。孩子的小脸蛋上都是冻疮。李淑芳哭了。“600元钱我没敢往外掏啊,我给哪个孩子啊,哪一个都需要啊!我第一次真正感受了什么是农村的教育。”
故事5 曹县历史上的“破天荒”
2004年,李淑芳给曹县教育局人事科和曹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打电话,请他们派人来青岛培训。派人去培训?曹县历史上从没有过。不来。
2005年,李淑芳的工作室走进曹县,在县政府大礼堂对千名校长进行培训。在去礼堂的路上,李淑芳看见很多“农民”穿着黑乎乎的衣服,吸着烟,看不出一点知识分子的样子。当地教育部门的人告诉李淑芳,这些路上的“农民”,就是今天要来听讲座的校长。讲座期间,校长们嗑着瓜子,吸着烟,喝着矿泉水,随手把矿泉水瓶扔在地上。门外捡废品的老大爷老大娘径直走进会场捡瓶子。讲台上的李淑芳“惊了”。恰好,李淑芳收到台下一位校长的字条:李老师,我遇到一个很头疼的问题,怎么抓学校的卫生,怎么解决脏乱差?
李淑芳让全场起立。“校长们,请看看你们每个人的脚底下都有什么。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们是一校之长,学校的引领者、指导者,就这样做?我到过北师大、华师大、山师大、曲师大,从来没有见过曹县这样的‘风景’!会场不准吸烟!你自己都没有自制力,你都管不了自己,你自己都没有规矩,怎么管理学校?学校是有规矩的,校内是不准吸烟的!下半场培训结束之后,每个人都把矿泉水瓶送出去。”全场顿时鸦雀无声。
这是李淑芳第一次对乡村教师进行培训。其实,对于开讲座培训乡村教师,她的心里还没有底。第一次讲座结束之后,离开曹县踏上火车,曹县的校长们给李淑芳发来了这样的短信:“你的讲座太棒了!”“太新鲜了!”……“我有这么好吗?我还挺厉害的?”从此,李淑芳开始了讲座生涯。“怎样做好班主任”“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怎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班主任的责任与使命”“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等等,都是李淑芳的讲座专题。听讲座的有校长、班主任、新教师、后备干部等。去曹县培训非常辛苦,每周五下了班,李淑芳和志愿者们在火车站集合,一夜火车,早上到达曹县,立即进会场。晚上,还要和校长教师们交流,直到半夜,非常疲劳。然后还要在周一早上上班之前赶回青岛。
曹县的老师曾经说,当校长接受培训之后回来对我们说起外面的教育是如何如何好,我们觉得是校长在骗人,校长是要让我们多干活才这样说。
现在,曹县的老师变了,曹县的教育变了。
“我成了曹县人。曹县是我第二故乡。”采访时,说起曹县,李淑芳笑着,深情地说。
“讲座让我从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走上了研究之路,我要读书,我要备课,我要研究。”10年来,李淑芳举办了几百场讲座,仅在曹县,就讲了20多场,几万人次接受了培训。10年来,她与全国各地一线教师通信近40万字,工作室每年受邀到农村送课,共送课954节,无偿服务的范围辐射到菏泽、泰安、临沂、淄博、威海以及江西省、贵州省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15.5万教师从中受益。
从贵州来接受培训的一位老师,在经过两个周的培训之后,李淑芳问他有什么感受,他惭愧而又感慨地说:“我前20年不是在教学,是在误人子弟!我从来没读过一本书,学生不好就揍,从来没考虑学生不好是自己的原因,总认为是家长不好,现在我明白了,是自己的问题。”
结篇感言
2015年9月10日教师节的晚上,在青岛广电大厦的小剧场里,由青岛新闻广播和青岛市教育局主办的“青岛新闻广播教师节公益关爱行动”启动。琴岛教师成长工作室的400名志愿者来到会场参加启动仪式,他们来自青岛各个市区。参加仪式的还有电视台、电台、市教育局以及一些企业的负责人。另外还有一些市民从微信、广播等渠道知道了当晚的活动特地赶来参加。启动仪式上,主持人对李淑芳和青岛大学的曹安娜教授、欢乐滨海城学校筹备组组长李全慧校长进行了现场访谈。三位受访人分别谈了建立“支教岛”的初衷、过程、心愿和“支教岛”的发展,参与“支教岛”志愿者工作的心路历程和“支教岛”志愿者工作带给自身的成长与感悟。三位“支教岛”的大学生志愿者也走上台讲述了自己参加“支教岛”志愿者工作的收获。一些企业当场给“支教岛”捐赠了大米、调味品等物资。现场还有人郑重献上了“大爱无疆”“春华秋实”等条幅。
笔者也参加了启动仪式,当时随便找了个座位坐下。在仪式开始之前,笔者问了问坐在笔者前排一位女士到会的原因。她说,我是青岛市少年宫的,也是专业的负责人,听教育界的朋友介绍了“支教岛”的事情,今天来看看我们少年宫、我们的专业能为“支教岛”做点什么。笔者又问了自己身边的一位白裙姑娘,她说,自己是一名在校研究生,将来想当一名教师,从微信上知道了“支教岛”的事迹。自己的一位老师,也是“支教岛”的志愿者,告诉她今晚这里有这个活动,就特地赶来看看感受一下。
在主持人采访李淑芳的时候,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您的义务支教工作要做多久?李淑芳的回答是:“我没想过停止,我要用生命做这一件事。我们的事业一定会薪火相传。大家真正关注的不是我,是我们背后的国家,是我们的孩子。”
(《山东教育》2016年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