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童叶飞”为翼,筑班级文化之基

班主任策略来源:查看次数:8发布日期:2025-11-27


□ 高红梅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在“童叶飞”班(笔者所带班级的名称)的建设中,我深刻体会到,班级文化便是这“迷恋”的载体———它如同一双隐形的翅膀,托举着学生从稚鸟成长为振翅飞鸟,在集体的天空中共同翱翔。尤其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童叶飞”的翅膀更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让学生在经典滋养中扎根民族沃土,在集体成长中坚定文化自信。


一、以“童叶飞”标识与经典滋养构建成长坐标系
    班级文化的生命力,始于一套得到全体成员认同的精神符号,更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童叶飞”班的每一个文化标识与经典诵读计划,都承载着“扎根传统、面向未来”的成长期待,为学生的行为与精神提供清晰的坐标系。
(一)从“符号”到“信仰”的文化标识
    班名“童叶飞”:“童”是初心,“叶”是生长,“飞”是超越。这个名字让学生明白:自己既是需要滋养的“新叶”,也是终将突破局限的“飞鸟”,而集体就是托举他们飞翔的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滋养“新叶”的沃土。
班训与班徽:“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是我们班的班训,从一年级的简单认知到高年级的具体践行,与《弟子规》中“入则孝,出则悌”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班徽中叶子与飞鸟的组合,既诠释了呵护与独立的关系,也暗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家长与教师的守护,终是为了让学生拥有“志于道,据于德”的独立品格。
    班旗与班歌:中国红的班旗底色体现家国情怀,绿色班徽象征蓬勃生命力,呼应着“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子之心;班歌《蜗牛与黄鹂鸟》则表达接纳差异的态度,正如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智慧———无论是“慢慢爬”的坚持,还是“声声唱”的灵动,都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分阶段成长的文化路径与经典浸润
    班级文化与传统文化教育都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随成长流动的活水。我们根据年级特点,制订了阶梯式目标与经典诵读计划。
    低年级扎根传统,筑牢根基。一年级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归属感,同步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让学生温习幼儿园接触过的经典加深对其的理解;二年级以“飞翔的翅膀”为象征,背诵《朱子治家格言》《论语》,并利用暑假赴“三孔”研学———学生在孔子诞生地重温“学而时习之”,不仅加深了对“孝悌”“好学”的理解,更在孔庙的松柏间树立了民族自信心。
    中年级舒展枝叶,浸润滋养。三年级打造“教室里看世界”的氛围,在古诗词诵读中感受“大漠孤烟”与“小桥流水”的意境,用优秀传统文化装点童年;四年级以“无篮球不童年”为主题,在运动合作中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逊,在“最美宋词”的婉约与豪放中体会情感的共鸣。
    高年级振翅翱翔,知行合一。五年级以“我能”为起点,在“毛泽东诗词精选”中感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将四年的积累转化为自信从容;六年级诵读“小古文百篇”,在“博学之,审问之”的浸润中,为中学阶段的文化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从适应到热爱,从懵懂到坚定,追求卓越的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底色交织,成为“童叶飞”班最鲜明的特质。


二、以师者风范与家校同心托举成长
    教育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童叶飞”的翅膀能舒展,离不开教师团队的示范引领与家校之间的温暖联结———当所有人向着“传承文化、培育新人”的目标用力,便会冲破一切阻碍,抵达理想的彼岸。
(一)师者如光,做文化的“播种者”
    教师是传递班级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第一缕光。我始终相信,“芝兰之室”的氛围能滋养所有人。对经验丰富的年长教师、年富力强的年轻教师,我提前向家长介绍他们的专业与热忱,尤其强调他们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数学教师用《论语》典故讲解数学思维,英语教师将英语单词与汉字源流结合,让人未见面便收获期待;对班级的轮岗教师、新入职的教师,则用“诲人不倦”“教学相长”“经典赠言”留存温暖,让学生懂得“每一位师者都是文化的传递者”。
    这种尊重与传承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他们会在教师节为教师送上亲手书写的《论语》名句,会在课堂上主动用“温故而知新”回应教师的提问,更会在研学归来后围着教师分享看到孔子像时的激动。师者的风范,就这样成了文化的“活教材”。
(二)家校同心,做文化的“共建者”
    傍晚的教室里,10位家长带着9个孩子布置“经典墙”。学生写完作业后,用毛笔抄写《三字经》贴满墙面;老奶奶送来热腾腾的水饺时,还不忘纠正孩子“孝于亲,所当执”的读音;未到场的家长在群里隔空接龙背诵《论语》……这一幕让我明白,家校不是“甲方乙方”,而是“文化同盟”。

    我们用共同的行动诠释“童叶飞”的含义。家长的精益求精是“叶”的扎实,学生的自律自觉是“飞”的萌芽,而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让传统文化教育有了最肥沃的土壤。


三、让“一个也不能少”的信念与文化自信落地生根
    班级文化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每个学生的真实成长。“童叶飞”的翅膀之所以有力,正因为它从不让一片叶子凋零———体测中的坚持、队列赛中的默契、经典诵读中的互助,都是文化信念最生动的注脚。
(一)体测中的集体能量
    每年县里的体测都是学生小姜的一道坎。去年,体重178斤的他在跳绳测试的最后20秒几乎要放弃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加油”呐喊让他突破了自己的纪录;400米跑的最后50米,我陪他冲刺的举动,带动全班学生一起奔跑。负责考评的外校教师说:“这些孩子的拼搏精神让我感动,忍不住为他们加油鼓劲!”其实他们不知道,这份力量来自“我们是一体”的信念,更来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浸润。
(二)队列赛中的无声默契
    学生小锐是一个身患渐冻症的孩子。那年春天,学校举行会操比赛时,他因身体原因拒绝参加队列赛。同学们用经典名句鼓励他:“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练习口号时,他清晰地喊出“三班三班,非同一般”。比赛当天,家长发来他对着镜子练到深夜的视频,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比赛时,因场地异常,队形需作出临时调整。小锐与同学们默契配合,顺利完成任务。小锐赛后说:“我想起‘士不可以不弘毅’,就觉得自己能行!”
(三)经典诵读中的互助共进
    背诵唐诗时,记忆力稍弱的学生总会得到同伴的帮助———有的用画图讲解“床前明月光”,有的用故事串联“李白的一生”;研学归来后,学生自发组成“三孔讲解队”,给低年级同学讲述“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些点滴实践,正是让文化自信在学生心中扎根的过程。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童叶飞”班的文化建设,正是这样一个摇动与推动的过程———用文化标识与经典滋养锚定方向,用家校合力汇聚能量,用实践让每个学生相信“自己很重要”,更相信“我们的文化很了不起”。

    如今,看着学生如羽翼渐丰的飞鸟,在集体的天空中彼此呼应、共同翱翔,我终于懂得:所谓班级文化,不过是让爱、尊重、坚持与文化自信这些美好的种子,在“童叶飞”的土壤里,长成一片能为彼此遮风挡雨的森林。而这也是教育最美的模样———用教师的爱与文化的根,培育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爱祖国的能力。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博兴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