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五育卡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教改探索来源:查看次数:37发布日期:2025-11-13


□ 于春燕   王美玲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深入推进,“五育并举”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导向,对学生评价体系提出了全面性、即时性与文化性的新要求。传统的评价方式,如小组加分制,在评价维度、激励方式和教育内涵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满足新时代育人需求。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积极探索,构建五育卡评价体系,以创新的“四维四步”框架,推动评价改革,以“小卡片”承载“大育人”目标。


一、理念维度:五育评价的全校性定位


    2023年,学校将五育卡纳入“素养评价改革重点项目”,确立“以卡为媒、全育融合”的核心理念,明确其三大定位:作为行为引导工具,将五育要求拆解为学生可理解的具体行为,让“抽象德育”“隐性美育”等变得可观察、可评价;作为文化传递载体,融入校本资源与传统智慧,凸显“评价即教育”的深层价值;作为协同育人纽带,打破课堂内外、家校之间的评价壁垒,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覆盖的评价生态。这一理念为五育卡在全校的推广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从试点3个班到覆盖全校75个班的过程中,始终指引着评价改革的方向。


二、设计维度:五育卡的体系化建构


    为确保五育卡在全校各年级、各学科的一致性与适用性,学校成立专项小组,完成了“双阶内容架构+视觉符号设计”的整体设计。


(一)双阶内容架构

    双阶内容架构兼顾行为引导与文化浸润。前期通过儿童化的语言明确各年级五育核心行为,引导学生先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全校统一标准的同时保留年级弹性:低年级侧重主动问好、自己整理书包等基础行为,高年级增加团队协作、创新建议等进阶要求,如德育卡的“责任担当”涵盖互助行为(低年级)与项目组织(高年级),劳育卡的“服务集体”包含值日打扫(低年级)与活动策划(高年级)。当行为习惯趋于稳定后,再逐步加入文化元素:比如德育卡从互助行为延伸到“二十四孝”故事的现代解读,劳育卡从值日打扫拓展到传统手工艺技能详解等,让文化浸润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能与日常行为呼应的具体内容,从而取得“行为筑基—文化升华”的递进效果。文化浸润层则将卡片升级为文化载体,融入传统与现代元素。这些内容由学校课程中心统一研发,确保文化传递的系统性。


(二)视觉符号设计

    视觉符号设计兼顾实用性与教育性。视觉符号材质选用厚度为0.76毫米的PVC,规格为85.5毫米×54毫米,边缘为圆角,由学校总务处统一招标制作,保证全校卡片的一致性;色彩采用“德育红、智育蓝、体育绿、美育紫、劳育黄”的五色编码,直观对应五育维度,便于各年级学生快速识别。


三、实践维度:五育卡的全场景实施


    学校通过“全场景覆盖—闭环管理—动态优化”的三步实践策略,确保五育卡在全校有效推行。


(一)全场景发放机制
    课堂上,无论是学生提出一个稚嫩的问题、分享不太成熟的想法,还是展示独特的思路,只要能看出学生思考的痕迹,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卡片。语文课上,学生尝试用比喻句描述春天,哪怕不够贴切,教师也会递一张美育卡并眨眨眼,肯定他“愿意尝试”的勇气;数学课上,学生算错答案但思路独特,教师递一张智育卡并点头示意,认可他“敢于探索”的创新。整节课下来,95%以上的学生都能获得这份“思考勋章”。对学生而言,这不仅是存在感和成就感的来源,更让他们清晰感受到“我的每一个闪光点都被看见”,课堂参与的内驱力也随之增强。

    课堂外,评价延伸至校园生活各个场景,如卫生打扫干净发劳育卡、路队安静发德育卡、主动捡拾垃圾发劳育卡、就餐不浪费发德育卡等。特殊情境中,教师也会善抓契机传递正确价值观,让价值观引导更深入人心。


(二)闭环管理体系

    闭环管理体系保障评价的持续性。全校统一配置“成长收纳袋”,学生按五育分类存放卡片;小组设“五育分类盒”,实行“轮值组长制”,每日统计组内卡片数量,每周汇总至班级“五育成长树”展板———卡片数量转化为树叶数量,直观呈现个人与小组的成长轨迹。评价周期实行“周评—月评”阶梯机制:每周各班评选“五育明星”,照片张贴于班级“星光墙”;每月评选“校级优胜小组”,由校领导颁奖并合影,照片在校园橱窗中展示。这种仪式化表彰强化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三)动态优化机制

    动态优化机制保持评价的新鲜感与适用性。学校建立“级部周研讨—班主任月案例分析—全校学期总结”的三级改进体系:级部每周聚焦“递卡时机是否恰当”“行为描述是否清晰”等问题;班主任每月分享“得卡对学生行为的影响”案例;学期末全校总结时,根据反馈调整内容,推出“季节限定卡”(如秋季美育卡印“落叶拼贴画”指南)、“学科特色卡”(如数学智育卡关联“对称图形”知识点)。持续优化让五育卡在推行一年后,仍保持着92%的学生参与度。


四、保障维度:五育卡的协同支撑


    学校通过教师教研与家校协同的双向赋能,为五育卡在全校的推行提供坚实保障。


(一)分层教研机制

    分层教研机制提升教师评价能力。理念层:组建由校长牵头的“评价改革专班”,系统解读素养导向政策,明确五育卡“育人而非评判”的定位,避免教师将其异化为“控制工具”。实践层:各学科组开展“五育卡与学科融合”课例研究,形成《学科评价指导手册》,如体育组制定《跑操卡发放细则》,明确“步伐整齐”“精神饱满”等5项具体标准;美术组设计《美育评价维度表》,涵盖“色彩感知”“创意表达”等指标。全员层:每学期征集“五育卡育人故事”,汇编成《实践案例集》,如“一张劳育卡让学生爱上整理”“体育卡激励内向学生坚持跑步”等,推动教师从“机械执行”转向“创新设计”。


(二)家校协同机制

    家校协同机制延伸评价触角。学校设计“家庭五育成长记录”,涵盖五大维度20项行为,如“孝亲行动:帮长辈捶背”(德育)、“阅读探究:分享科普知识”(智育)、“劳动实践:整理房间”(劳育)等,家长每日记录学生表现,学生每周凭积分回校兑换对应卡片。为提升家长参与度,学校每学期举办“五育卡家校工坊”,通过“理念解读(为何‘五育并举’)+实操培训(如何记录成长)+案例分享(优秀家长经验)”,引导家长从“只问成绩”转向“关注孩子全面发展”。参与工坊的家长都表示“更关注孩子的劳动习惯与品德表现”。


    五育卡“四维四步”框架的搭建,是核心素养导向下评价改革的微观探索。通过理念维度的价值确立、设计维度的载体设计、实践维度的落地执行、保障维度的生态构建,学校实现了从“单一评价”到“全面育人”的转变,推动了评价与课程、文化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更具活力的实践样本。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本文系东营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教育评价改革专项课题: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研究(批准号:145JGPJZX2301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