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如何当好“老班”

班主任策略来源:查看次数:9发布日期:2025-08-29


□ 山东省五莲县教育和体育局   何乃华   刘   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我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或做什么事情,总有一个从“头”做起和当新手的过程。当班主任和抓班级管理当然也不例外。那么,一名班主任新手应该如何开启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征程,如何当好“老班”呢?下面,笔者不揣谫陋,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不急不躁,做好班级基础工作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无论干什么工作,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所以,新手班主任一定不要急躁,不要急于求成,以免出现错误和纰漏。

    特别是新生开学的那段日子,班里会有很多事务性工作要班主任去做。比如,要统计学生的学籍信息,要组织学生订校服、购买意外保险,要给学生分小组、排座位,要选拔班干部、小组长,要制订班级课程表,还要解决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等等。这些事情千头万绪,十分烦琐,班主任一定要慢下来、稳下来,按部就班地、一丝不苟地将每一件事做好,力争不出差错。


    当然,不急不躁、按部就班绝不意味着消极怠工和平推平拥。它要求我们既要主动作为、注重效率,也要科学界定各种事务的轻重缓急,做到先急后缓、有条不紊,而绝不能眉毛胡子一齐抓。否则,就有可能因分不清主次或缓急而误事。


二、放下架子,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良好的班级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建优秀班集体、确保班级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佳绩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如何与学生相处,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是需要每一名班主任认真思考的问题。班主任,尤其是新手班主任,要想管理好班级,大可不必太严肃,要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这样一位班主任的例子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几年前,一位新入职的女教师初次担任班主任,特意表现出非常严肃的样子,每天都把脸拉得很长,她的本意不是让学生怕自己,而是想趁着学生还没完全在班里释放天性抓好常规习惯养成。效果也的确很明显:学生下课后有秩序地喝水,上学和如厕时自觉靠右走,坐姿端正了,站路队时也安静了……可是每天高声教学和说教,她的嗓子很快出现了问题,一说话或者一咽唾沫就生疼。于是,她开始反思:这样做到底好不好?经过思考,她认识到,教师不应该把拉长脸当习惯、让高声教学和说教成自然。因为对学生来说,如果教师老是“黑着脸”和“大嗓门”,他们既感到很累,也抓不到教师讲课的重点,甚至会走神。基于这一认识,她尝试放低音量,不再大声说教,让学生从“努力听”到“认真听”。一段时间后,她惊喜地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声音也变小了,不需要她刻意提高音量把学生的声音压下去,学生好像知道心疼老师了,学习效果也大大提升。


    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学生一看就明白,并会意地去做应该做的事,这才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默契,也是师生关系和谐的体现。建立起这样的师生关系,班级工作就好做多了,学生也变得快乐和好学了。


三、换位思考,凝聚家校育人合力


    班集体是一个“大家庭”“小社会”。要想做好班级工作,班主任和家长需要双向奔赴、共同发力、形成合力。那么,班主任怎样才能在家校之间建立顺畅沟通、愉快交流、目标一致的和谐关系呢?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和家长交流时善于换位思考,力求与家长共情。


    很多事情,班主任之所以不理解家长,主要是没有站在家长的角度去看问题。同样,家长之所以不理解班主任,主要是因为只站在家长的角度去作评判,从而导致班主任有班主任的道理,家长有家长的理由。由此,学校和家庭就很难实现顺畅和愉悦的沟通和交流,很难达成一致,形成育人合力。


    其实,教师和家长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目标是一致的,无非是为了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多与家长换位思考,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学生在爱的滋润下健康成长。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教师真心地爱着,也会更加尊重教师,支持学校的工作。


    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班级工作中,家长主动支持和配合的事例很多。譬如,接送路队的家长每天风雨无阻地把每一个学生安全送到每一名家长手中。家长们平时都很忙,却一直无怨无悔地做好这份额外的工作,让人感动。
孩子都是望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所谓言传身教即是如此。对于学生而言,当他们看到父母都这么支持班级工作,自己也会更加爱班级和同学,也会更喜欢上学,会从家长的身上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班级管理更是如此。所以,我们每一名班主任,特别是新手,务必要牢记:无论班级管理有多少种方法,理解和爱永远都是最宝贵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