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助力劳动素养落地生根

劳动教育园地来源:查看次数:8发布日期:2025-06-24



□ 山东省安丘市第二实验小学   周晓军   邹男男


  新时代劳动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载体。安丘市第二实验小学打造根植劳动文化、融入学科教学、拓宽劳动广度、开发家务课程和健全评价体系的“五位一体”劳动教育模式,有效助力学生劳动素养落地生根。


一、根植劳动文化 
  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将劳动观念、劳动习惯根植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校园里形成了爱劳动、会劳动的良好氛围,将劳动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 
(一)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劳动意识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结合课程方案,学校开设五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制定合理的计划方案,保证课堂教学的常态化、规范化,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劳动教育课(综合实践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每学年不少于16学时。根据需要编写学校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
(二)夯实常态劳动,养成劳动习惯
  开展常态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创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学习环境。通过日清扫、周清理、月评比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轮值,在校园内打扫地面、清除杂草、擦拭石桌石椅等,让学生在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 
(三)开展特色活动,提升劳动品质
  学校定期开展劳动主题月教育活动,如3月开展学雷锋活动和植树活动,4月开展“校园非遗节”主题实践活动,5月进行“环游大汶河,争做环保人”沿岸垃圾清理活动和环保服装秀活动,6月举办垃圾分类宣传活动,9月开展劳动研学活动,10月创办“秋收万颗子劳动月”活动,借劳动实践充分发挥其综合育人功能。所有主题活动期间,皆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课、观看劳模视频、采访身边劳动者等途径,横向拓展、纵深推进,让学生深入感悟劳动精神。
(四)亲历耕种实践,提升劳动技能

  学校设立劳动实践基地,在劳动育人中主要通过“种—赏—收—做—品”五阶段的劳动内容进行体验。第一步选种种植:将品质良好的种子埋入土坑,浇水施肥后,静待种子发芽;第二步观赏守护:观察种子发芽的状态,详细记录植物生长过程;第三步丰收采摘:植物成熟后,学生进行采摘收获,体验丰收的喜悦;第四步做美食:利用收获的果实,学生亲自做成美食,并记录下制作的过程;第五步品美食:学生品尝亲自种植和制作的美食,不但体会到丰收的喜悦,也懂得了劳动的艰辛,既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也培养了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通过劳动,学生学会了正确使用各种劳动工具,在过程中提升了小组合作的意识和操作能力,明白了只有付出劳动才有收获的道理。


二、融入学科教学
  学校以劳动教育为载体,探索多学科知识融合与应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将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重点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结合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篇目,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等方面的教育。
  结合数学、科学、体育等学科,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比如,教师根据教材中《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这两课内容来渗透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事半功倍,既能够提高学科学习效率,又能强化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引入音乐元素,如播放劳动歌曲,让学生边劳动边唱歌,增强劳动的乐趣和节奏感。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劳动歌曲的创作和演唱,让学生通过音乐表达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
利用美术元素美化劳动环境,如绘制劳动场景的画作,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美的熏陶。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劳动场景,创作以劳动为主题的画作,在绘画中感受劳动的美。在手工制作课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创作艺术品,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传递了环保理念。

  这种双向融合不仅丰富了相关学科课程,还有效达成了劳动课程的育人目标,使学校课程体系和日常教学课程设置更加相得益彰。


三、拓宽劳动广度

   学校将已有劳动课程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社团活动整合起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劳动广度。在确定劳动教育的主题和目标之后,结合社区资源,设计和组织综合性的社区劳动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劳动素质与能力。学生在参与社区劳动的过程中,也更容易得到外界的正向反馈,从而增强参与劳动活动的信心与积极性。例如,在进行“学习雷锋精神”主题劳动教育时,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社区卫生清洁、社区图书馆整理、寻找最美劳模等活动,用勤劳的双手美化社区环境,强化劳动能力的同时感悟劳动精神。另外,还联合东关派出所、东关村委开展劳动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四、开发家务课程

   学校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在家庭劳动教育方面开设“PBL+生活劳动”专题,围绕衣、食、住、行渗透家庭劳动教育,积极开展“舒心家庭,家务劳动我来做”项目化活动,衣———内务整理自己做,食———美味厨房帮着做,住———居家美化学着做,行———清洁卫士努力做。为低中高年级学生设置不同的任务群,劳动实践教师不定期向学生布置家务作业,由家校结合评价,同时还下发了“致家长一封信”“家庭劳动联系表”和“学生劳动技能问卷”进行宣传和指导,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一方面,定期组织家庭劳动活动,以活动促成长,让学生用照片、微视频等方式记录自己一天所做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定期开展家长座谈会,向家长进行劳动教育专题培训,让亲子劳动成为家庭劳动教育的主旋律,让家长与孩子一同做家务、烹美食、种花草等,浓浓亲情在劳动中流淌。


五、健全评价体系

   劳动素养发展状况的评价结果既可以作为学生升学的重要依据,又能监测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促进劳动教育更高质量地开展。为此,学校以教育部颁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主要评价依据,构建了完善的评价体系———“每天进步一点点”,形成劳动课程与班级管理融合的育人方式。创新劳动形式和评价,根据新课标要求,将劳动课程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十个任务群横向发展,扩大学生日常劳动项目、生产劳动项目、服务性劳动项目三个纵向平行方面,实施学生自评、互评、组评,家长多维评价,班主任服务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维立体评价模式,学校家委会从年级到班级全程参与评价,每班设立“1组1任务1项目1周1章+1家长评价”的“5+1”的评价机制。


  学校通过打造“五位一体”劳动教育模式,注重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