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为媒 劳动赋能
劳动教育园地来源:查看次数:15发布日期:2025-06-24
□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海德小学 谭艳丽 刘勤禄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当下,劳动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与综合素养愈发关键。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融合了天文、气象、物候知识,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近年来,烟台市牟平区海德小学探索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劳动教育课程,打造特色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十四节气反映自然节律,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学校以其为载体,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悟节气文化,体验劳动乐趣,激发生活热情,树立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价值观。
为将节气文化融入劳动教育,师生共同开发校本课程,构建节气知识图谱、设计项目,编写校本教材《跟着节气走》。教材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分为“春生、夏茂、秋收、冬藏”四篇,每章设“看看自然”“聊聊生活”“讲讲故事(习俗)”“读读诗词”“趣味活动” 五个板块。学生借此沉浸式感受自然与生活,在日常劳动中拓宽视野、提升素养。
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层设计劳动实践活动,构建了阶梯式的节气劳动教育体系。
依托《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讲给孩子的二十四节气》等绘本资源,引导学生初步认知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春秋时节,组织学生到鱼鸟河、沁水河等自然场所,实地观察植物生长变化;指导学生在校内轮胎花园开展长期观察活动,并鼓励学习将观察情况绘制成绘本,用艺术化方式展现节气世界。
2.中年级:耕读菜园,育劳动之趣
以班级袖珍小菜园为实践平台,学生全程参与应季蔬菜的播种、浇水、施肥、收获等农事活动。通过项目式学习,深入了解农作物生长习性,在亲身劳作中收获劳动的喜悦,培养劳动兴趣,获得成就感。
3.高年级:跨界研学,悟物候之道
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实践田,开展春播秋收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作物生长周期与生产知识。同时,整合社区周边超市、动物园、食品厂等多元资源,开展跨学科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实践场景中锻炼劳动能力,深化对节气与劳动内在联系的理解。
学校以校本教材为载体,通过多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底蕴。在节气更替之际,清晨的校园中回荡着学生诵读《春夜喜雨》《立秋》等诗词的声音,他们在诗词营造的意境里感受时序流转与物候变迁。200余条与节气相关的谚语搭建起学生认知自然的桥梁,“一场春雨一场暖”“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等,以简洁的语言和有趣的韵律揭示自然规律。“春捂秋冻”“冬吃萝卜夏吃姜”中的养生智慧则将传统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学校通过多种方式搭建展示平台。国旗下的节气播报、“四时皆喜”诗词大赛、谚语接龙擂台以及节气主题演讲等活动,持续激发学生对节气文化的探索兴趣。校园LED屏幕循环播放节气物候短片,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实现“时时可学习,处处有文化”。
在文化传承与劳育深化的双重背景下,学校通过整合课程资源、拓展实践场域、深化教育内涵,形成特色育人模式,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为提升劳动教育的深度与质量,学校组建节气课程研究团队,探索跨学科融合路径,强化学生知识综合运用与问题探究能力。
在谷雨时节的黄瓜种植项目中,三年级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测量规划种植区域,以科学方法确定株距与播种深度。种植过程中,通过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流程、观察日志记录数据、图文笔记留存节点,构建完整的劳动档案。成果汇报时,让学生以演讲的形式展示劳动成果,激发全员参与热情。在运用延时摄影、手绘日记记录植物生长及品尝劳动成果的过程中,让学生将劳动智慧内化于心。
小满时节组织学生走进龙泉茶园,学习采茶、制茶与泡茶礼仪;寒露时节开展“走进菊文化”实践活动,多维度深化学生对节气文化与劳动实践的认知。学校秉持“劳动即全人教育”理念,使二十四节气成为推动核心素养发展的文化载体。
课程实践中的突发状况往往蕴含着育人契机。教师通过捕捉生成性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探究,培育创新思维与综合素养。
例如,在立秋时节种植白菜的实践中,因选址与种子问题导致白菜立冬未结心。教师引导学生持续观察越冬植株,次年白菜开花结籽后,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学生通过绘画、演讲、创作诗歌等形式感悟生命的坚韧,形成“白菜花热”的校园文化现象,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生命意识。
寒露时节收地瓜时,五年级学生发现了地瓜表面的孔洞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探究,通过走访农民与查阅文献,锁定病因,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跨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化了科学思维,体会到劳动与探究的价值。这些实践表明,劳动教育中的“意外”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宝贵契机。
学校整合海德动物园、超市、食品厂及德源敬老院等社区资源,构建特色劳动实践基地,通过真实的社会服务培育学生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
“小讲解员”彰显大能量。学校以学雷锋纪念日为契机,组织三年级学生担任海德动物园讲解员,为低年级学生科普动物知识。每周六上午,他们准时到岗为市民义务讲解。采摘菜园蔬菜喂养动物后,收集羊驼粪、山羊粪回校堆肥,形成“种植—喂养—施肥”闭环生态链。学生观察节气对动物习性的影响,提升了环保意识、观察力、表达力,掌握了劳动技能。
“小礼物”传递大情怀。在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学生带着自制的粽子、月饼等前往德源敬老院,与老人共庆佳节。在重阳节献上节气主题剪纸、手工作品及歌舞表演,冬至时节送上亲手包的饺子,以劳动成果传递关怀,使尊老敬老美德扎根于心。
“小食品”蕴含大学问。每逢节假日,学生分批到海德食品厂开展劳动实践。“六一”制作纸杯蛋糕欢庆节日,七夕与家长制巧果义卖,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学生们在揉面、拌馅中掌握食材配比规律,观察烘焙蒸煮的物理变化,验证课堂所学科学知识,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有机融合,真正践行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三、评价驱动,以多元机制激发教育活力
学校基于劳动教育创新需求,构建“即时反馈—过程追踪—成果增值”三位一体评价体系,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推动劳动能力与核心素养协同发展,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构建“评价—反馈—生长”动态循环机制,将即时性评价贯穿于劳动实践全过程。在超市实践时,教师针对学生沟通技巧、产品推介等表现予以精准评价,以“鼓励引导—示范教学—实践提升”策略强化服务意识与职业技能;秋分采收花生时,以“颗粒归仓效率”“藤蔓整理规范度”为切入点,对学生表现进行即时反馈,培育学生团队协作与吃苦耐劳精神,推动劳动素养动态进阶。
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以“构思—创作—互评—改进”螺旋机制贯穿节气主题创作。如在端午葫芦画创作中,学生从色彩运用、节气符号表达等维度互评,教师依“观察诊断—适时介入—专业指导”顺序推动作品优化;校园花园设计项目里,班级推选方案参与校级评比,学生运用PPT阐释理念并落地实施,在持续完善中深化劳动认知,培育表达与协作能力。
构建“种植—管理—收获—加工”全流程评价标准,系统评估劳动实践成果。以谷雨至秋分的花生农事周期为例,学生全程参与劳动,通过“花生变变变”DIY活动将劳作成果转化为美食、手工艺品。学校开展成果展评,以作品展示、汇报等形式实现劳动价值可视化,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自信心与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