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引路人:新时代农村班主任育人经验分享

班主任策略来源:查看次数:8发布日期:2025-06-24


□ 山东省泗水县高峪镇马家峪小学   张玉婷


  在乡村振兴与教育现代化的双重背景下,农村班主任工作面临着特殊使命,既要破解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家庭教育资源匮乏等现实困境,又需探索符合乡土文化特质的育人模式。笔者结合多年农村班主任工作经验,从情感关怀、班级自治、五育融合与家校共育四个维度,谈谈新时代农村班主任工作的创新路径,试图构建既扎根乡土又面向未来的育人新范式。


一、情感关怀:以心育心构建师生共同体
   农村教育场域中,留守儿童的情感荒漠化与隔代教养的沟通壁垒,呼唤班主任从管理者转型为心灵守护者。这要求教育者摒弃标准化育人思维,建立分层化、浸润式的情感关怀体系。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笔者针对不同群体实施“靶向治疗”。针对学困生群体,我通过赋予班级管理权激发其主体意识。如当学业暂时落后的学生担任值日班长时,其在组织晨读、监督卫生等具体事务中重建自我认同,这种“责任唤醒”比单纯补课更具育人价值。对于中等生群体,他们反而成为教师最容易忽略的群体。我通过每个月的谈心谈话走进学生内心,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个性化鼓励,避免其成为“被忽视的大多数”。而对优等生的培养则突破“唯分数论”,一方面对其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其品德与心理健康。

   对于心理辅导的创新可契合乡土文化基因。我因地制宜开发“呐喊记录本”等低成本工具,为含蓄内敛的农村儿童开辟情感宣泄通道。将农耕元素融入解压活动,如在班级门口放置矮生番茄苗、七彩辣椒等,引导学生闲暇之余观察植物生长、编织秸秆手作等,使心理干预与日常生活自然衔接,让学生在触摸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情绪疗愈。


二、生本自治:唤醒乡村少年的主体自觉
   传统权威式管理在农村教育中常遭遇文化抵牾———那些在田野间自由奔跑的孩童,难以适应严密的制度约束。创新班级管理的关键在于将乡土社会的自治智慧转化为教育能量,构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治理格局。

   一方面在我们班实施班干部轮换制时,创造性地设置“植物管理员”“方言传承员”等特色岗位,使班级职务与学生擅长的农村生活经验产生深度联结。当学生负责维护劳动课锄头、记录本土俗语时,管理行为便不再是外在规训,而成为文化认同的自然延伸。另一方面,将游戏化激励机制的设计根植农耕文明底色。我们将传统德育模式下的积分兑换物换成种子盲盒、农具模型等乡土符号,使奖励机制承载文化隐喻———正如播种与收获的因果关系,日常行为积累终将转化为成长果实。而在学校劳动实践基地中“责任田”认领制的引入,则将小组竞争转化为协作耕耘,让学生在模拟农事中领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永恒真理。


三、五育融合:扎根乡土的全面发展观
   农村学校的五育融合不应是对传统德育的简单模仿,而需建立在现有教育资源基础上实施。笔者所在学校依托本土特色建立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实施系列劳动特色活动项目,真正把走向自然、回归生活、感悟生命融为一体。身为教育者,我们会慢慢发现:田间劳作的汗水可转化为体育素养,计算亩产的实践就是数学应用,观察物候变化便是科学探究。当最后花生、地瓜成熟时,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感,体会到自我价值。
   德育与学科融合方面,开发“乡土思政”课程群。在测量菜地面积学习几何知识时,同步渗透珍惜土地资源的生态伦理;在红领巾寻访活动过程中,家国情怀通过祖辈故事具象化。这种融合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破解了德育“悬浮化”难题。

社会实践创新更要彰显乡土优势。组织学生参与银龄陪伴、清扫乡村集市等志愿服务,使其在服务乡邻中培育社会责任感;利用秸秆、玉米皮等自然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将美育与环保教育有机结合。这些实践活动让五育融合扎根大地,使全面发展观照进现实。


四、家校共育:重构乡土教育生态圈
   农村家校关系的特殊性在于,家长既是教育参与者又是被教育对象。班主任需架设文化理解的桥梁,将家长从“教育旁观者”转化为“育人合伙人”。
   沟通平台建设应尊重农村社会特性,校长积极协调村支书利用村委广播站传播教育理念,使不识字的祖辈也能在炊烟袅袅间接收育人智慧。还将传统的家长会移至田间地头、蔬菜大棚,让教育对话在熟悉的劳动场景中自然发生。这种空间转换消解了家校间的身份隔阂,使教育共识在共同劳作中悄然达成。更深层的创新在于激活家长群体的教育潜能,如统计家长特长组建技能库,使传统手工艺融入校本课程;开展“亲子共耕”活动,在劳动实践基地让种菜施肥成为家庭教育内容。这些实践不仅建立了亲子沟通的桥梁,更重塑了“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使家校共育成为文化传承的当代载体。
   新时代农村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本质上是教育现代化的乡土应答。当情感关怀润泽心灵成长,生本自治焕发主体精神,五育融合奠基终身发展,家校共育重塑文化生态,便勾勒出乡村教育的理想图景———这不是城市教育的翻版,而是根植泥土、向阳生长的独特范式。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们正以教育智慧续写“耕读传家”的新篇章,为乡村振兴培育有根之人、有为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