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
发布日期 : 2014-05-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
——例谈“主问题”式阅读教学
胶州市营海小学 张文高
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吸引学生从整体上深入思考、指向课文个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主问题要循着课文的纹理、思路依次出现,要能涵盖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须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
任何一篇课文都会有那么一个或两个最关键的问题,它们不仅是课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还是教学需要解决的重点。在解读课文时教师要依据意言兼得、学段目标、单元重点、课文特征、课后练习,综合确定具有教学价值的一两个“点”。这样的点是课文的精华、教学的重点。然后将核心知识点转化为几个主干问题。一篇课文或一堂课,设计的主干问题不宜过多,一两个就可以了,且要有梯度,以此统摄整个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以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为切入点组织课堂教学,就能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集中深入地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既摆脱了“满堂灌”的催眠,又避免了“满堂问”的折磨,能扎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让阅读教学清晰起来,纯净起来。下面笔者试图以《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的教学为例,来具体谈一谈如何确定主问题、展开主问题教学。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庙、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他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课文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衔接自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住破庙—啃干粮—记所得,生动详尽地刻画了李时珍的高大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貌。同时还有多角度的人物描写,有李时珍与徒弟笑谈甘愿吃苦的语言描写,有品尝草药的行动描写,还有衬托人物可敬的景物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李时珍的可贵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处:一,住破庙以苦为乐;二,尝草药愿冒风险,这是指导学生精读的重点所在。教学重点是:①领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②理解、运用以景物衬托人物的手法。教学时,教师可顺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归纳提炼出主干问题: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寺?李时珍在古寺里做了些什么事?相机导入重点部分,引领学生捕捉里面的关键词句想象再现情境,有感情地品读深入体验,让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在学生心目中耸立丰满起来,从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破题筛选整合生成主问题
上课伊始,我从本地学生熟悉的可作药用的花、草、菜谈起,让学生说说它们的性状及功能,引出药物经典著作《本草纲目》的作者——明朝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然后板书课题,让学生谈谈读了课题有哪些疑问,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提了许多问题:①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古寺?③在古寺里干了什么?④古寺是什么样子?⑤古寺里有什么?⑥李时珍是谁?长得什么样?⑦李时珍是个什么样的人?⑧李时珍和谁夜宿古寺?⑨李时珍要去干什么?⑩古寺是什么意思?我把这些问题列在黑板上,在解决浅显简单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并甄选出最能体现李时珍高尚医德的两个问题: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寺?李时珍在古寺里做了些什么事?让学生带着期待急切地投入到初读感知之中。让学生先质疑,便于教师清楚地看到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学起点,有的放矢地施教。一篇课文,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杂乱无章,处理不好,必然影响教学效率。教师理应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引导者。教师的引导力不仅在于其提出问题的质量,更在于能否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梳理筛选整合学生的疑问,使旁逸斜出的问题回归正道。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吃透教材,充分预设,胸中有目标、有重点、有方向,这样才能对学生生成的问题及时调控,归纳提炼,使需要集中解决的疑难问题统一到能够充分体现课文教学价值的问题上来。
二、带着主问题初读整体感知
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的过程中,我提醒学生:要大声读几遍生字的音,同伴互读,互相纠正字音,提出易写错的字,想个好办法记住它的字形;对于比较难读的长句,要多读几遍,体会停顿是否合适;对于一些不懂的生词可借助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朗读课文不少于三遍,达到正确、流利,在读中概括归纳、圈画批注开头所提问题的答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寺?李时珍在古寺里做了些什么事?)。由于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主动阅读了课文,只要教师稍加点拨,他们就能较为顺利地作答,我据此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大致脉络:投宿古寺—啃食干粮—记载草药—品尝草药。至此学生对李时珍这位药物学家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初步印象。
三、循着主问题研读重点段句词
在学生感知大概之后,我紧扣主问题展开教学,在最能展现人物精神的段落,引导学生细读品味语言文字,特别是描写李时珍语言、动作的重点词句,深入领悟他乐于付出、认真严谨的可贵精神。
1.感悟“吃点苦万民得福”
以“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寺”引入第四自然段的学习。师:能否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古寺的特点?学生很自然地抓住了“破败”一词。师:哪些词句表现了古寺的破败?学生抓出“灰尘”“青苔”“蜘蛛网”等表现环境恶劣的词,我让他们说说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是这个样子,进而真切地体会到古寺的荒凉与简陋。师:住的条件如此之差,那么吃得怎样?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画出“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我让学生说说平常吃什么东西需要“啃”,并表演“啃骨头”的样子,学生恍然大悟:“啃”是用力地咬,一点一点地咬,推想出干粮放的时间太长了,风干了硬了,从而体会到李时珍的生活可真艰苦啊!师:面对野外查访药材生活的艰难困苦,李时珍是怎么说的?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对比:一是“破庙”和“家里”对比,强调苦多了;二是“万民得福”和“个人吃苦”对比,强调吃苦值得,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李时珍为万民得福而甘愿吃苦受罪的博大胸怀,学生对他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他们放开声音纵情朗读。
2.体验“品尝草药为区别”
在学生感悟李时珍为民造福甘愿吃苦的精神后,我引领他们向纵深推进:李时珍夜宿古寺里,除了与弟子笑谈苦与乐外,还做了什么事?提示学生关注“品尝草药”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并模仿“端详”“嚼嚼”的情状。师:他为什么要仔细地看呢?我出示鸡肠草和鹅肠草的图片,这两种外形极为相似的草,在微弱的月光下,李时珍要想区别开来,的确需要仔细地看。师:至此李时珍还不放心,又细细地品尝,他不这样做不行吗?从外观形态很难看出差异,这才品尝,而品尝草药是很危险的,随时可能失去生命。师补充:李时珍不仅品尝鸡肠草、鹅肠草,为检验长食生姜是否有损视力,他还长期吃生姜;为了证实曼陀罗的药性,他喝下了浸泡曼陀罗的毒酒。他曾经这样对儿子说:“不通过亲自尝试,怎么能验证药性?你爹冒了一回险,就可以免去许多病人再冒一回险。”李时珍这样做,就是为了让病人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进而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李时珍一心为病人着想、认真负责的高尚医德,从心底里升腾起尊崇之感,于诵读中尽情释放敬仰之情。
四、深化主问题揭示主旨及表达特色
选取一段有关李时珍的电影片段播放,伴上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体验人物情感。师:中国医药学的史册上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他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出示)。此时,瞻仰着他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让学生写下来,再交流)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师:作者通过什么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李时珍的优秀品格?学生回望课文标注其中描写李时珍语言、动作的词句。师:作者用语言、动作着力刻画的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这个人物,可为啥在最后却出现山风呼啸、猫头鹰叫、月移中天的景象,这是否画蛇添足?学生朗读想象交流景物描写。“风啸鹰叫”表明李时珍师徒夜宿荒野的艰苦生活,“皓月当空”点明夜已经很深了,李时珍师徒仍在研究草药,他忘记了……忘记了……心中只有……,李时珍师徒不畏艰苦、废寝忘食地修订《本草纲目》的可敬形象犹如在学生眼前,从而感悟到:课文结尾虽然不是直接写人,但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了李时珍不畏艰苦,一心修订《本草纲目》,为民造福的可敬形象。
为了易于学生理解景物衬托,我先让学生观察两幅图,一幅只有红花,一幅是红花配绿叶,学生一下就明白了:红花长在绿叶里,花儿显得更美丽;景物描写的作用在于像绿叶一样衬托出人物的美好品质。接着我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诗文中的景物描写,逐步体会出其中的景物描写是为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增强真实感,从侧面来表现人物品质。最后我趁热打铁,学以致用,让学生以“我最佩服×××”为题,写一个最佩服的人的片段,要写出为什么佩服他(她),除了用语言、行动刻画人物外,还要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特点。从交流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这项写人的技能。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条教学路径。教师通过“主问题”的方式,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将时间还给了学生,做到了学习、阅读的主体是学生,真正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山东教育》2014年4月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