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发布日期 : 2014-0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兖州市实验小学   李占云

 

一、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实践证明,只有当某种活动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时,学生才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才会乐意参与某种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准时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有价值的问题中出现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并不断意识到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存在多样性,产生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又急于想知道别人看法的心理,从而激活学生想参与的内驱力,使合作交流活动成为学生的一种迫切需要。比如,在学习“认识倒数”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围绕自己在生活中所了解的有关倒数的知识展开交流,再进行班级汇报。通过交流汇报,对于倒数的基本知识学生都能理解。这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0有没有倒数?如果有,是几?如果没有,为什么?班内沉默了3秒钟,随即教室里就像炸开了锅,没用教师提议,各小组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汇报时,一个小组认为根据倒数的意义,两个数的乘积是1,这两个数就互为倒数,所以0没有倒数,因为没有与0相乘能得1的数。我环顾其他学生的表情,大部分同学点头称是。这时,另有一个小组的代表高高地举手,补充说,他们小组也认为0没有倒数,而且还知道1的倒数仍然是1,因为1×11。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报以掌声。再比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及自学阅读,对百分数的意义及写法有了初步认识,数学模型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此时,教师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异同?这又使学生带着迫切的欲望进一步进行合作探究。集体交流时,学生的发现一个比一个精彩:“意义不同”“写法不同”“百分数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读法不同,百分数还可以读作百分率和百分比”……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找准切入点,并借助有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感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就会主动地去合作探究,重建数学知识,这样的合作学习过程不仅时时闪烁着学生思维的火花,还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自主学习做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因此,要使小组合作交流活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可能,就必须夯实合作交流活动的基础,认真组织好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或操作)的过程中,有自己的自主探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使学生在小组交流和研讨中,有发现可交流,有问题可讨论,赋予合作交流活动充实的、有价值的内容。比如,在一节“数学广角”课中,有一道需用“排列组合”知识解答的题目:从25元、42元、81元的人民币中取出12元,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先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自己认可的取法,然后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在交流过程中,他们互相纠正补充,共得出9种不同的取法,这么多种取法是一个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想全面的。充分的、扎实的独立自主学习不仅让合作学习呈现出了许多充满个性色彩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达到了资源共享的效果。

三、加强合作方法指导

“与人交换一个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与人交换一种思想,得到了两种思想。”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习知识方面提出目标,还要对合作学习能力提出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倾听的时候,要及时作好记录,记住别人发言的要点,想想他的解题思路与自己的有什么不同,谁的方法更好,并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善于提问和质疑。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主要观点和看法;会正确对待不同的观点,汲取他人的长处,纠正他人的错误,修正自己的观点;会归纳众人的意见,能抓住重点、难点;会共同探讨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能归纳整理出有价值的有代表性的见解。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我分析、自我协调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倾听、表达等合作能力。这样,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时效的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将伴随学生的一生,使他们顺利地成长、成才、成功。

四、运用好激励性评价

新课程倡导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多用激励性评价。强调“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的言行,要用不一样的合理恰当的激励性评价,通过积极的评价,让每个学生深信自己具有一定的潜能,只要积极努力,就能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当学生体验到自我满足的喜悦,就再也舍不得把这种自豪的感觉推之门外了。他们会更加认真积极地学习,以博得教师和同学们的进一步认同。

 

(《山东教育》201312月第34期)